欢迎光临货拉客微商网官网!

如何评价电影《少年的你》?(如何评价电影热烈)

来源:微商加盟 热度: 时间:2024-05-15 06:03:42
如何评价电影《少年的你》?

买的最早的9点场,看完有点恍惚,不清楚这是不是想看到的《少年的你》。它很真实,又有点生硬。真实在于它对暴力、人性和迷茫最直观的呈现,生硬在于电影片头片尾求生欲极强的“和谐导语”,以及一看就是后配上去的美化教育和法律制度的台词。《少年的你》最终还是妥协了,我相信原来的版本会更加灰暗,更加令人心疼。陈念问小北:你可以保护我吗?同样的问题问自己,我们其实根本没能力保护这样一部电影,戏中从头至尾呈现的无力感也带到了戏外。我们没办法改变校园欺凌现象仍然存在的现实,甚至没办法完整看到一部讲述这个题材的电影。易烊千玺很好,他为小北赋予了一种在成熟与稚嫩间徘徊的少年感,而这正是这一角色最重要的特质。小北在成长,陈念在成长,易烊千玺在成长,曾国祥的创作在成长,我们也在成长。只要成长,就还有希望,不是吗?

看的是25号9:30的场。结局比小说有所改动,这是预料中的事,毕竟小说后半段内容太多了。

这个电影看得我泪流满面。

有一些是因为被故事情节和两位主演的演技折服(易烊千玺给了我太多惊喜,演技超出预期的好。对大荧幕而言,陌生的面孔可能带来质疑,但于我,这代表着不被定义和所有的可能性),有一些是因为感同深受。

我觉得比起披着校园霸凌外衣本质偶像剧的悲伤逆流成河,少年的你更加真实的讨论了校园暴力和校园暴力带来的一切。

电影的布景相当真实,高考班堆积在桌子上的复习资料、吊在书桌一侧的书袋、中午吃饭时的食堂、周冬雨脸上的小雀斑,一切完全就是我们高中时代时的样子,没有任何滤镜。

这个故事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足够复杂。

这是被抛弃的儿子和被霸凌的留守少女相互守护和相爱的故事。

这是两个远离世界中心的不被爱的人抵死挣扎追寻生命中仅存的亮光的故事。

我不得不说,易烊千玺和周冬雨完美的符合小说的人物形象,人设也十分的饱满鲜活。

他就是北野,高瘦、帅气、爱打架、但也会冲着陈念坏坏的笑的北野。

她就是陈念,瘦小、皮肤白皙、孤僻的、怯生生、哭泣时让人心疼的陈念。

北野是污水横流的烧烤摊旁沾泥的亮亮的啤酒瓶,陈念是破旧工厂旁百折不摧的百合花。百合花因为有了啤酒瓶的保护而持续的单纯美丽,啤酒瓶因为生命中出现了百合花而熠熠生辉。

昏暗的铁锈色调自带压抑感,白昼时的阳光草木又高档佛这只是一段少年少女干净纯美的爱情故事。两种明暗色调的强烈对立感正如青春的两面:一面美好、一面肮脏。

看上去漂亮善良家境优越的魏莱有着最丑恶阴暗的内心,看上去不学无术只会打架斗殴的小混混小北也会认认真真守护自己爱的人。人性,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外表,具有太强烈的伪装性了。

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陈念,便是小北的那片星空。

北野的词不算多,爱全在眼睛里。

真的完美符合了原作里的那句话:“爱,就算闭上嘴巴,也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他在玻璃鱼缸旁望着陈念的时候,他默默的跟在陈念背后的时候,他骑着摩托车带着陈念的时候,他隔着铁窗一边微笑一边流泪望着陈念的时候,那种坚定、爱怜又带着一丝悲凉的眼神真的很难不为之动容。

打架时的小北眼神是凶凶的,被审讯时的小北眼神是玩世不恭的,但看着陈念时的小北,永远的饱含深情与爱意的。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那个流血的带盐味儿的吻,是我们的开始。一前一后回家的那条路,是只有我们知道的爱情。

陈念,你是第一个问我疼不疼的人。

(小北真的很会撩!他把陈念按在墙上的时候,他对陈念说:“不喜欢我还跟我回家。”的时候,以及他赤裸上身给陈念和自己剃头的时候,全场的妹子都尖叫了~)

在审讯结束联系不上陈念的夜里,小北终于找到被殴打的奄奄一息的陈念,然后低着头流泪的时候,我的心都要碎了。不只是因为北野放在心尖尖上疼惜的瓷娃娃被人无情的摔碎,也是因为我作为一个曾经的校园霸凌的受害人,那种被围攻凌辱的绝望与痛苦,我真的再清楚不过了。

自尊像烂泥一样被碾碎,即使在校园里低着头走路都会被当做病原体,周围自动隔出一小片空间。路过那些人的时候,他们推搡你,辱骂你,把没喝完的饮料瓶丢在你身上,动员一整个班的人在你去厕所的路上大骂:“×子!!”

因为那些无端的恶意,被霸凌者的青春变成了一片荒原,施暴者又怎么会懂呢?多年后,他们觉得这只不过是年少时无伤大雅的玩笑罢了。正如老警官谈及校园霸凌致死案时对郑易说的:“那些高中生根本没有想到,人,是可以活活被打死的。”

无知与恶毒是你们最大的罪过。你,你们无数个魏莱!你们杀死了多少无辜的、敏感的、弱势的人的青春,你们给这么多人带来锥心的痛和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你们凭什么相安无事的长大?你们全都该下地狱!

北野,你最想要什么?

我爱一个人,我想给她一个好的结局,仅此而已。

北望今心,陈年不移。

补充一个我很喜欢的细节,书里有一段内容是小北和陈念一起读诗:

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比如低头看鱼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离开浪费它们好看的阴影我还想连落日一起浪费,比如散步一直消磨到星光满天我还要浪费风起的时候坐在走廊发呆,直到你眼中乌云全部被吹到窗外我已经虚度了世界,它经过我疲倦,又像从未被爱过

电影里出现了他们低头看鱼的场景!很感动!

看完了,哭掉一堆纸巾。

说说感想,于我个人而言,《少年的你》可能是近十年来国产电影里最好的青春片。

影片讲述了一个不常见得到的故事,但情节却处处让我共鸣。

并不是人人都经历过陈念那样绝望而痛苦的高三,但几乎人人都经历过高考。

并不是人们都拥有过小北陈念那样在绝境困苦中相依的爱,但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心中守护。

少年的他们一起对抗成人世界的残忍,人人都曾是少年,我也相信看完这部电影的大家多多少少能够懂那样的绝望与希望。

电影里,脏就是脏,破就是破,高三的孩子们没有一个是皮肤细腻的,混混受的伤更不是偶像剧里脸颊上轻描淡写的一小片红,一切都是很真实而有质感的,不像某些青春片里一边展示苦难还一边穿着名牌衣服做着精致妆发,电影的质感很好地让人代入角色,这是很优秀的地方。

再来说说选角。不得不说曾国祥真的很会挑人,从《七月与安生》到《少年的你》,主演们的表演都让我数度落泪。周冬雨的年纪竟然可以如此驾轻就熟地演绎一个压抑又青春的高三少女,也没有想到一向在大众面前青涩阳光的易烊千玺演叛逆少年可以这样又痞又苏毫无违和感,和影后周冬雨对戏,完全接住了,这也是让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十七岁少年第一次演电影男主的完成度竟如此之高,不禁让我期待他以后更多精彩的角色呈现。

影片后半段几乎是哭着看完的,两位主演的对手戏相当有灵气,几乎是主演落泪我也跟着泪流满面,共情力max,我敢说就后面的几段眼神戏就能让人值回票价。

希望少年的你能火,青春里真实的疼痛与守护,那些不见天日的希望与温柔,那些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里的欺凌与压迫,那些少年心里对于成人世界的困惑与不信任,这不是比那些披着文艺外衣的无病呻吟更值得让人看到吗?

“懦弱的不止她,有你,还有我。”

“他们一直在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

每一句都触目惊心,每一句都让我这个大人愧疚。

希望这部电影能引发更多讨论和思考,让更多的人愿意走进少年的内心,愿意去了解少年们的愤懑、委屈和无奈,他们的创伤不该被忽视,即使是在压力如山倒的高考面前。

人人都可能是陈念,人人都可能遭受欺凌,尤其是还在校园里状态不稳定的青春少年们,那些角落里不可说的恶意,应该被看到,应该被抵抗。

当人们看过艺术作品,经历了不同的人生以后,终究还是要回到生活中去,但我大概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两个在如此绝望中仍然渴望去保护世界的少年,也希望,有一天这个成人世界能够被你们信任,有一天你们能够真正被所谓大人们温柔地保护。

刚刚拍完《七月与安生》的时候,监制许月珍跟我说收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项目,问我有没有兴趣。看了故事大纲之后自己特别兴奋,觉得是我一直想要找的题材。一开始在想整个电影风格时,特别希望它能拍得很现实,关注青少年的成长。我希望这个电影能很现实地反映现在很多高中生、很多年轻人经历的东西。所以一直希望无论是拍摄风格,还是我们故事里面的所有要讲的事情,都尽量跟现在经历高考的学生尽量接近。我们希望在电影里面看到的少年很真实,我希望能表达他们成长的痛,跟他们的热情。

我找周冬雨来演,是觉得她里面那个劲有点像陈念,这是她跟陈念是唯一接近的地方。别看她平常好像很可爱,很活泼,其实内心里是一个非常坚强又倔强的女孩。但在其他方面,她跟陈念是两个不同类型的人。在一开始拍摄的时候,冬雨一直在找怎么能进入陈念的人物,我觉得那个时候她还是觉得挺辛苦的,但后来慢慢摸到陈念其实不是弱,而是倔强。她知道她受的苦,只要忍着,就可以逃出这个地方。从那以后冬雨的投入就越来越好。这一次合作,冬雨是带着一个她要有突破,让观众会有惊喜的准备来演这个戏的,我觉得她带给观众一个完全大家没看过的周冬雨,她真的成长了很多。

找千玺来演小北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我们在开拍大概一年前,就一直见很多不同的演员,也是我第一次见千玺。那个时候我觉得他比较像一个小孩,他没有小北的那种快要成年,处在少年跟成年之间的那种感觉。然后过了大概半年多,我偶然看到他的照片,成熟了很多,突然间觉得他会很适合演小北这个角色。我和大家说我们一定要找千玺来再见面,再见之后就定了他来演。来拍戏一开始他还是有点紧张的,但他一直在进步,一天比一天表现好,我觉得他完全超乎新演员的表现,很快就清楚小北这个人物他要怎么表达,这个角色应该是怎么样。

看的是早场,出了一个巨大的彩蛋:易烊千玺和我们同场观看!

就坐在最后一排,马上也上台和导演曾国祥和监制许月珍进行映后交流,全场一阵轰动,谁都没想过“四字弟弟”会来!

再一次近距离地遇见易烊千玺,依然要赞美他的颜值,真的越来越有型,整个也越来越有韵味。但这次,我们更为惊叹的是他的演技,在《少年的你》里头,他的表现真的堪称惊艳!

整体而言,《少年的你》不负期待,确实好看。

昨天看完之后边吃饭边用手机写了几点观感,分享给大家:

①请允许我先对易烊千玺一顿爆赞!确实是演得很出彩,台词、表情、动作,都表现得很好。

尤其是眼神戏和哭戏,将“小北”这个人物的内在心理活动演绎得十分传神,足以令人印象深刻,甚至会爱上这个角色!几场哭戏那个颤抖的嘴唇,细节拿捏得相当好,头一次担当男主就能有这种表现,惊艳!

②周冬雨真的是演技扎实,充分展现了她影后的实力。许多的特写镜头,多场哭戏,多场内心表现的戏码,都被她演得深入人心,十分动人。“陈念”这个角色让人爱怜让人心疼,与角色设计有关,但周冬雨的表演是重要基础。

甚至可以说,正是在周冬雨的演技支撑下,影片有了很强的感染力。

③影片所关注的题材既有关怀又有力度,其实我们国家的政策也一直在致力于保护青少年的成长,学校也在这方面付诸努力。

作为电影人,也应该贡献一份力量,正如《少年的你》一样。如果更多现实题材电影的出现能唤起更多人关注社会,将会带来更多良性的成长!

④曾国祥导演的功底再一次得到了充分体现,每一组镜头的设计,演员的调度,特写与闪回的应用,都让这个故事有了很好的表现。

导演的叙事能力、对演员的调教能力、对情感的表现能力,都能在《少年的你》当中体察到。

⑤尹昉、黄觉、吴越等演员的发挥也为影片增色不少,令整个电影有了质感。尤其尹昉饰演的郑警官这个角色,功能性很强,为影片的正能量主题提供了重要输出。

⑥尽管影片题材是关注校园欺凌现象,但我们能深受触动的,会源于片中的少年情感。小北对陈念的保护,陈念对小北的回应,都让影片有了触人心弦的泪点。后半部分的几场戏足以催人泪下,关于少年之间的情感,纯粹而动人。

⑦那句“你是第一个问我疼不疼的人”;那句“我们一定可以肩并肩,光明正大地走在大街上”;那句“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都能触动心弦,要恭喜我的好朋友许伊萌和李媛,又编剧了一部好电影!

⑧难得的是,影片的导向很有积极意义,观众既能从中收获感动,也会产生思考。我们该如何保护少年们?“未成年保护法”显然是一种保障,而全民对于少年们的保护意识的提升,同样重要。

《少年的你》讲述的是少年故事,但也在为“守护少年”、“保护少年”发声。这是影片的重要价值所在。

简单说完电影之后,我想着重谈一下影片的两位主演。

先说说周冬雨。

早前在写张艺谋导演的一篇文章里就有提过,电影《山楂树之恋》的选角过程中,许多人一开始并不看好周冬雨。但是在电影上映之后,很多人便开始叹服周冬雨的天赋,称赞她的表演。

之后,她又在《心花路放》、《少年班》、《七月与安生》、《喜欢你》等电影中贡献了出色的表演。尤其《七月与安生》里,她的爆发力和对角色的细腻表现,让整个表演具备了极强的感染力。当初的影后桂冠,实至名归。

周冬雨这样的演员很难不让人欣赏,她既可以驾驭轻快外放的角色性格,又可以演绎深沉复杂的人物内心,大开大合间,收放自如,演技扎实。

在昨日上映的《少年的你》当中,周冬雨演绎的“陈念”一角深入人心,好多场戏足以让人产生共情。

见证悲剧时的惊恐悲伤,面对欺负时的紧张畏惧,家庭环境带来的内心挫败,遇见小北后的情感变化,都在周冬雨的细腻表现中呈现出动人的质感。观众在看的时候会很有代入感,看着“陈念”所经历的种种,难免会生出一股同情与怜惜。

特别是周冬雨的哭戏,情绪太感染人了,将角色的性格特点与命运经历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为之动容。

印象最深的有三场戏:

与尹昉饰演的警官在汽车内聊到“成为大人”的话题时,原本静默少言的“陈念”突然滑下泪来,触人心弦;

和妈妈通电话那场戏里,强忍着哭腔,不让妈妈担心,眼泪和鼻涕却止不住的往下流,内心的坚强与经受欺负后的脆弱,都得到了体现;

还有那场与小北隔着玻璃由笑变哭的戏份,更是充分展现了周冬雨的演技,台词和表情拿捏得很有感染力,结合当时的剧情,真的太催泪了。

值得一提的是,周冬雨的脸真是好适合大银幕啊,在大量的近景、特写镜头下,她的脸即便是以素颜与寸头的形象示人,也还是很有魅力。

再来说说易烊千玺。

易烊千玺在《少年的你》里头的表现,确实值得夸赞,但最好也不要夸得太猛烈。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样,我很欣赏易烊千玺。此前发过很多关于他的内容,给予肯定,也报以期待。但是影片上映不到两天,我发现给易烊千玺的夸赞非常汹涌,无论是来自粉丝还是来自普通观众亦或是来自影视业内人士,好评如潮。

其实,用“易烊千玺不是一个偶像,而是一名演员”,或者“易烊千玺演得出乎意料的好,是个惊喜!”,甚至“易烊千玺演技炸裂!”这样的形容来予以夸赞,我觉得是没啥问题的。

但看到有人说“易烊千玺没必要去读中戏了,没人能教的了他”这样的言论,我会很警惕,会觉得夸得有些太猛烈了。我不知道其他人会是抱着怎样的态度看待这个,至少于我个人而言,我不认为这样的夸赞对易烊千玺是好事。

相反,如果千玺本人或他的团队真的因为如此这般的夸赞而觉得“很可以了”,甚至真的觉得“没必要去学习了”,那我会觉得那是一种很危险的想法。

这是易烊千玺首次担当男主的电影长片,从表演层面看,的确完成得出乎意料的好。但这种好,不能忽略了“小北”这个角色本身的光环——这样一个身世坎坷、愿意默默保护女孩的少年角色,本身就很讨喜,换成其他演员去演绎,这个角色都会很招观众喜爱,但却不意味着谁都能演好。

易烊千玺在演绎“刘北山”这个角色的时候,确实完成得很好。不但经得住大量近景和特写的考验,还能用眼神、嘴部抽动以及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来诠释角色的心理活动,这些表现真的令人惊喜。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不足,如果严苛一些的话,会注意到千玺的台词有时候还是说得太重、节奏把握也存在问题,情绪营造方面也还是有些“硬”,不够自然贴切。

只是对于一个首次担当电影长片男主的年轻演员而言,易烊千玺的表现真确实很出色,值得被夸赞、被肯定。只是,我会觉得夸也要适度,不能太猛烈,更不能太夸张。我相信易烊千玺或他的团队都不会真的因为这些夸赞而放弃学习,更不会骄傲自满。

实际上,昨天《少年的你》上映之后,身边朋友无不在讨论,其中说得最多的,便是易烊千玺。大家有一个意见很一致,就是都认为易烊千玺目前的整个职业道路走得是真好。

无论唱歌还是演戏,亦或是参加综艺节目,选的眼光都很不错,自身的业务能力够强,足够撑得起他的知名度。形象层面他越来越有型,录的综艺节目也都给人以好感,如今在《长安十二时辰》与《少年的你》之后,又有了很过硬的作品。

但是,“四字弟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想在银幕上留下更多好的作品,不断地学习是很有必要的,不断地打磨自己是很有必要的,不断地去丰富自己也是很有必要的。

我还是会对他抱有欣赏,会对他报以期待,但也会时刻保持某种严苛——只为想他变得更好。

PS:文字为作者原创,非手机拍摄的图片均源于网络。

真他娘的硬气,这是我心中年度最佳!

看完电影想说的太多,况且作为专职写影评的,我也大可以从电影技法、摄影镜头、演员表演来讲,可事实上现在这些我都不想谈。

因为看完后我最大感受就是锥心刺骨的痛。

全程忘记哭了几次,以至忘带纸巾的我只能把鼻涕乱抹,甚至观看间几次想直接离开,实在不再忍心看下去。

也许这些对其他人太不可思议,可对我这种真实经历过校园暴力的人而言,却一点都不为过。也许你们看到的是演员表演,但我看到的却是我卑微、肮脏、狗日的青春。

尤其当我看到女主惊慌眼神、看到施暴者戏谑神色,还有那听起来抒情的钢琴曲,我是从心底感到可怕颤栗,因为那也是我无法抹去的成长梦魇。

影片开始十分钟,我就知道该作迟迟不能上映原因了。

因为电影是真敢拍!它是如此血淋淋的将某些人成长中伤痕揭开在我们面前。在以往青春剧中校园似乎总是代表着明亮、阳光与成长,但在这部影片里,却被?死寂般的阴暗代替。

开篇无声的画面下,?所有人麻木阴冷,显示屏上高考计时在倒数,教室里所有人自顾自埋头苦读,沉闷压抑无声。

虚晃镜头里周冬雨饰演陈念一张张特写,惊慌的神态、迷茫的神情?,然后在这种不发一声的环境下她的同学胡小蝶跳楼自杀。

所有人都在围观攀谈,所有人都在?吵闹嬉戏。

没有人会将其当成校园暴力事件对待。

就如陈念椅子上被人倒上墨水,老师看到只是说是个恶作剧,是的!所有人都觉得孩子天真善良,他们之间只会开点不合时宜的玩笑,

但殊不知这种?玩笑开久了会要人命的。

陈念女同学自杀了,自杀前跟陈念说,为什么你们没有人帮我,她直勾勾的对着镜头,那种拷问问的何止是陈念、更是所有对校园暴力袖手旁观的人?。陈念所经历的跟胡小蝶也没区别,她被人戏弄、被人扯着头发殴打。

然后懦弱的不敢反抗,每天战战兢兢等高考结束

这就是当年我最真实的?感受...就是耗下去。

从周一耗到周末、从周末耗到假期、然后从假期耗到中考毕业,我总以为再坚持下,总能耗过去、总能守的云开见月明。

可事实上当我真耗过去了,往事也成了我一生梦魇。

到现在,我还是会经常的被噩梦惊醒、我还是会经常幻想如果有天走在大街上遇到那些曾经欺凌我的人会怎么样。

我不敢往下接着想,因为我觉得我会犯罪。

听起来有些可怕危言耸听,但这就是校园暴力留下的一生阴影,这就如陈念一样,即使最后施暴者想跟她握手言和,但她每一句听来都像是威胁压迫。

有时候我也想理解施暴者的真实感受。

对他们而言欺凌能带给他们什么?是身体上的享受还是心理的快感,又或者都不是,只是因为她们太无聊了,所以将欺凌当做恶作剧一样对待。

也许他们以为这并没什么。

也许他们以为这?只是游戏。

他们没有想过,他们的游戏是可以将别人推向抑郁、推向死亡,甚至成为他们一辈子都无法跨越的?障碍。

其实一定程度上我蛮羡慕陈念的,因为就算她被欺负、被羞辱至少还有个小北保护她与她相拥取暖,她真的很幸运,因为在她人生满是阴霾的地方,她抓到了一束光,并且可以为了这束光勇敢的活下去。

可现实中绝大多数校园暴力受害者,却只能独自承受承受着一切,他们以为等长大了就过去了了,殊不知这种伤害一辈子都过不去。

所以看到影片最后我是真的很特么解气。

当同学们刻意疏远你、当老师们将此当做恶作剧、当警察们也难以感同深受,其实你能靠的只有自己,如果说?这种恶无人能给予严惩,那以暴制暴也未必不是最好的结局,至少是?能够让我看到希望的结局。

如今长大了有人总会问我,你怀念你的青春吗?

对此我只想说不怀念,因为也许别人青春很美好,但我的青春对我太沉重,那是我无法抹去的梦魇、充满了丑陋罪恶肮脏,我宁愿我的?青春在我生命里从未存在过。

以上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最真实感受。

我发自肺腑的喜欢它,不只因为它是校园暴力题材,更因为它为我们真实呈现了校园暴力产生环境、内在根源,以及周围人对它的态度,当然还有向死而生的那一份报复!而这也正是最打动我、最能感同身受的地方。

当然这种感同身受我也不渴望其他人能懂。

毕竟这代价太沉重?越少人懂才越好。

在提笔之前,我反复告诉自己,我是一个客观的影评人。

我个人所说的一切有关他和她的评价,皆需跳出一个粉丝的身份和立场。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客观地评价这部电影本身,否则这篇影评可能满篇都是芬芳之言:真%¥#@#牛x!!

真的,很难有人看完后在灯光亮起的一瞬间,不脱出而出“我x真**牛x!”等类似的话。

致郁or治愈?只有看过才知道

当初看过预告片后,我一度认为这是个“致郁型”青春电影,因为整个预告的基调太真实太压抑。

看完后我发现我想的太简单了。

导演和编剧,很明显不是想告诉你【疼痛】这个词。所有将它定义为【青春疼痛电影】的人,我都要直白一句“浅显”喷到你脸上。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最大的感受绝非疼痛,而是“治愈”。

是的,我想说它是一部非常治愈的电影,尤其是和开头呼应的结尾,看的我泪流满面。这个泪绝对不是悲伤的,而是看过花朵被摧残后发现它依旧明艳的欣慰和幸福。

小北是偏执的。在遇到陈念之前,他在自己生命的洪流里坐地为王。陈念把他从荒凉高地拉下来,非要带他在人间走一遭,他学会了守护,他冻到麻木的心开始有人间冷暖,他对陈念释放他生命里全部的温柔,最后,他甚至愿意把自己赔上,换取她自由。

而陈念呢?

预告片高档佛一直在暗示我们她是弱者。她被同学欺凌,她蜷缩在小北的身后,她一次又一次无助地哭泣,她在黑暗的街角奔跑,茫然打电话寻找那个可以帮她的人。她就像那朵在风雨里被绳子强行扶起的小野菊,面对风雨她好不容易才撑下来。然而,看完电影你会发现,她非常勇敢,甚至可以从小北身后走出来站在小北身前,她是被保护者,却也某种程度上被逼成了守护人。

这部电影看到最后有一种释然的感觉。一切苦痛都过去,成为身上或心上难以抹灭的疤痕,创伤也许不可修复,但温柔守护可以在岁月陪伴中治愈一切伤口。他和她从陌路人到同行者,由一条昏暗小巷开始的爱情,甚至可以成为青春里彼此支撑下去的唯一理由。

他和她,她们在像花一样绽放的青春里经历大雪纷飞。片名英文译作 better days,电影却大部分以昏暗色调为主,伤疤、疼痛和欺凌成为了这部片子预告给大部分人的心理印象,但导演仅仅是想讲述一个浅显的疼痛故事,让观众在难过之后为之青春惋惜和失望吗?

显然不是。

这部电影在我眼里有非常明显的两种情绪渲染。黑与白,冷漠与温柔,哭和笑。阳光温柔洒在香樟叶上,暴雨肆意凌虐飘摇的雏菊,曾经有多甜,她俩对峙那一刻你就会有多痛。

而痛过之后呢?这部电影想让你知道什么?

爱是我们唯一能坚持的信仰,它令正经历苦痛的他们如此平静从容。

青春片,一点不“幼稚”有多难

可能很多人看的时候,会抱着“幼稚”这个心理预设,因为两个少年的感情,着实很难拍出让所有人感到真实的现实感。

老实说,谁之前看国产青春片没出过戏?

这部电影最强的地方就是【真实】。太真实了,谁的青春不是这样的?谁没经历过这样的高考?教室里嘈杂的背书声,振奋人心的高考宣誓大会,占据书桌三分之二面积的试卷和书本,密密麻麻的成绩单,碳素笔把布笔盒撑得满满当当,老师一遍又一遍恨铁不成钢地说教,每一个镜头你定格仔细看,你都能找到你过去青春的真实缩影。

坐在电影院里看到那些明显导演非常强调的环境,我高档佛又在十几岁的年纪走过一遭。

我的青春没有堕胎和浪漫爱情。我没见过所有人围他转的校草,也没有那么多无痛呻吟。那时候痛是来不及的,你悲伤自我那一阵儿可以刷两道文综题,你看校草的时间可以看完两页英语错题本,我他妈为什么要花时间悲伤看校草,什么都拦不住我做题。

这就是真实。这才是中国绝大部分少年的高三。

许月珍牛x。我相信很多人可能会为了电影去看书,但我能告诉你,这部电影基本上和书的关系很少很少。许月珍对书内容进行了挥刀式裁剪重编,里面基本全部台词和书没有任何关系。老师、魏莱、胡小蝶、陈念、小北,许多人的台词、设定和场景都是编剧赋予,根据人物成长性格与环境进行重新调整。

这是这部电影给观众真实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即每一个人都有无比合适且真实的设定。魏莱为什么是这样的?小北家庭究竟给他带来了什么?陈念为什么是如此性格?警察为什么不愿意放弃真相?老师为什么最初坐视不理?

三言两语,几秒镜头,你就能知道标准答案。

演技:谁看完不夸一句牛x?

说一下几位主演。

首先是周冬雨。我对这位影后的评价是【稳定中达到另一个新高度】。这部电影最直观体现她演技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从隐忍到倔强不甘的情绪变化,一个就是哭戏。全片陈念哭戏非常多,但每一场哭都有很明显的情绪不同。从最初的胆怯、中间面对小北的释然到到后来的不甘,爆发力之强触动人至深,只能让人感叹一句“影后不愧是影后”。我之前看《七月与安生》,震撼于她最后那场哭戏,现在你去看《少年的你》,你会发现这个女人真的演什么是什么,演一个十几岁少女毫无违和感,懦弱和倔强的转换无比自然流畅,演技秀到我头皮发麻。

对于影后的评价,一个字,牛。

其次是易烊千玺。作为粉丝我真的很想克制一下自己的心情,但事实是我现在就算在风里奔跑三千米停一分钟冷静,我还是想大喊一句“易烊千玺牛x”。

拍这部电影时候他还没考中戏,如果成绩出来之前这部电影上映,我感觉大部分人都会理所应当认为【这种演技不考第一简直天理不容】。他日常形象是乖的不能再乖的好学生,正气到可以登《中华儿女》拍封面活像新青年干部下乡视察。然而这部电影里,他就是个典型的混混。太混了,小调戏张口就来,打架毫不手软,眼神凶的像个吃人的豹子,受审的时候还能装一副流里流气的痞子样儿,警官看了头疼、父母看了流泪的类型。

易烊千玺演这部电影那段期间,粉丝经常说他就是【小北】。从粉丝站的返图和活动现场来看,电影拍摄期间,易烊千玺整个人都非常“冷”:很酷,不苟言笑,眼神凌厉。

这是典型的“浸入式”表演,那段时间,恐怕易烊千玺都把自己活成了小北本人。

效果是可观的。在这部电影里他贡献了满分的表演,甚至再挑剔的影评人,恐怕也找不出他太大的毛病。台词表现力惊人,几句面对陈念的独白恨不得让人立刻冲进屏幕抱住他,哭戏的青筋,颤抖的嘴唇,太让人心疼了。

说到连脸上青筋都在演戏,我第一个想到的是章娘娘的《夜宴》。

易烊千玺额头的青筋,你们没看的可以着重注意一下。三分钟无台词对峙和审讯室戏都有,真绝。

关于易烊千玺之所以说得多,是因为他的表现着实到了让身为粉丝的我都震惊的地步。

对于许多观众而言,这部电影是他公布“成绩单”。暑期《长安十二时辰》让他顺利迈上转型第一步,这部电影成功与否,直接关乎他今年转型之路是否成功。如果说《长安十二时辰》仅仅是一张转型演员的通行证,那么《少年的你》这部电影,就是对他晋级演员的一张“考核表”。

易烊千玺这部电影里没有用替身,所有挨打是真的挨打。片尾处有一段长达三分钟的无台词表演,可以说是对两个演员的最大考验。电影非常多镜头全程怼脸拍,怼到屏幕放不下一张完整脸的程度,这种拍摄手法放大演员演技,简直是把演员洗干净摆上盘还顺便亲自拆开让你看让你审。

导演真狠啊,狠到我起立为他鼓掌。

四字这份答卷,我给满分,你给几分呢?

音乐和场景渲染,镜头和光影,全部成熟到可怕。

钢琴曲绝了,看完后,谁能不记得那段钢琴呢?搭配场景切换,每一个声音都踩在我心上。

导演对镜头运用神乎其神,无论是大家已经看到的,两位主演走在一条路上却明暗分明的经典镜头,还是及其出色的“插叙”叙事手法的运用,包括那几朵暴风雨中被绳子扶起来的小雏菊,一切技巧都在为这个故事铺路。

这部电影从演技到剧本,从镜头细节到叙事手法,从配乐到演员原声,全部经得起任何一个专业影评人的推敲。剧本摒弃所有玛丽苏或狗血桥段,讲了一个真实到不能再真实的、痛苦和希望并存的故事,这是编剧功底,也是剧组态度。

最可怕莫过于真实,这部电影给受众的反思,无论是好好做电影做演员的认真、还是对待校园欺凌的态度,抑或回忆起自己青春年少的感慨,你总能有自己想表达的一番话。

一部电影,看完后让人不想沉默,让人想说点什么,这就是成功。

而关于易烊千玺,我最后想多说几句。

这个时代给了很多人做梦的机会,也给了很多人实现所谓“梦想”的途径。娱乐圈这片天空有太多的高飞者,在这个梦里,这些人的成就和着陆点成为一种模式化的参考系。艺人们在坐标轴上忙于定位自己的高度和跨度,把自己缩成了一个点,一个在一片白纸上密密麻麻,争先恐后把自己挤进一个坐标系中的点。

易烊千玺很明显,他并不在这个参考系里。说实话,他未来究竟能走到多高,我很难在此时下结论。但是,只要他不在别人的设定里活成一个定义,而是自己放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标签,以实力打破偏见,以演技让所有人心服口服,这就能让他在业界凭口碑胜过一切。

我已不是少年,但他还是,他在少年时候演这部电影给我看,是我的幸运。

一路走来,《少年的你》可谓”命运多舛“,在经历过定档、延宕、再突袭定档之后,经过如此锤炼的它,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电影我看完了,质量足以让我相信团队的坚持,它超出我预期太多,希望大家也能去电影院体验一次。

当屏幕暗下,灯光亮起的一瞬间,你会感觉,夏天终于过去了。

世界是黑的 夏季浓墨夜色和蝉鸣铺天盖地

世界是白的 月光锋利如刀却? ?唯独对少年慷慨解囊

她们在月色下衣衫褴褛 目光坦荡

她们眼眸像倒映青春的镜面

储存岁月天真与黎明第一道光

——陈寒 2019.10.25

写在最后:

这个问题是如何看待电影,不是如何看待小说。我就题答题,从头到尾仅以一名观影者的角度出发,讲述我对电影本身的看法。不止一个人在我这里评论,质问我“您如何看待小说xxx”的,我想说本人并没有义务回答你莫名其妙的问题。你对我的影评半字不提,却追着我问与影评一点儿没关系的话,恕我直言您不仅看不懂问题本身,而且行为也非常没有教养。

建议您去看看电影,电影里一句台词我觉得非常适合您:有没有人教过你怎么说话?

电影中的诸多桥段,接下来应该会循环反复出现在各路竞演综艺中。

周冬雨和易烊千玺都非常惊喜。

(剧透预警)

沟渠和明月的复调

两个无人看管的小孩,在各自轨道上用尽全力努力活,一个把明日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分数阶梯上,一个试图在街头通过拳脚和力气换一口热乎饭。

都很可怜。

衣衫褴褛,家徒四壁。

活在被遗忘被践踏的沟渠里,但好在有彼此。

一,牺牲向的少年白月光。

舒心酱不剧透太多,只说两次亲吻,都拍得太好了。

一次相识,一次告别(小北心目中的)。

前者是在狠厉的少年街头斗殴里,血肉模糊间女孩带着恐惧和救赎的勇气前来;后者是在相依为命式的寄托和爱重里,男孩赠予对方世间最珍贵最美好的念想。

前一次街头混混们将“亲亲”当做热闹和桃色来欣赏、来窥视、来羞辱,后一次人命官司将“强暴”作为罪证来质疑、来审判。

外人的眼光都是凌迟。

但偏偏是这样时机不对的兵荒马乱的环境里,少年之吻那么动人:世界以痛吻我,而我要回报以爱。

最后电影结局怎么样我不透,但这个角色的个性是奉献极致的“牺牲向”:一穷二白的街头小混混,要把最好的世界给你。

(没找到图,以及一回想这个镜头就要哭。以及电影中易烊千玺的表现实在太苏了非常可以!)

二,不幸之幸的视角切换。

电影的空间感很精妙。

盘旋而下的道路,在周冬雨逃命时是心跳加速的紧张节奏启动阀门,在易烊千玺带着她骑摩托时又是说不尽的缱绻温柔浪漫;

大桥之下的小破屋,正常视觉里可怜小孩拾掇出的一个贫民窟,远景镜头中却又莫名有着绿树葱茏里童话小屋一样的温柔静谧。

就连少男少女晾着的衣服,都莫名能动人,中学生小小年纪要照顾自己、太早当家难免有过家家式的稚嫩和“装大人”之感,可爱、心酸、幸福全都有。

无论是陈念和小北一个走一个“跟踪”的奇特出行模式,还是二人扮鬼吓唬路人的幼稚开心时刻,抑或是陈念出事之后小北帮她剃头也剃了自己的头,遭遇都很残酷、残酷到几乎没有勇气去看,而这样的残酷中又有着莫大的温暖。

二人的幸与不幸,每一次视角的自然切换,也是电影残酷中见温柔的真正力量。

三,“有机”的情感脉络延展。

如果说一开始,小混混向好学生要保护费的举动里带着好感、还略有一丝丝尴尬,随着进度条往后走,这段深深羁绊的情谊、越长越自然。

故事的节奏推进很合理,这两个人的故事,像是血肉长在一起的,喜怒哀乐经脉相连。

“监牢”功利式校园

如果说青春片大多自带回忆美好滤镜,自带主角青葱既视感,《少年的你》则更多聚焦了被遗忘的角落里不能说不敢看的残酷。

一个从栏杆后面拍学校的镜头,三面楼高高树立、挂满了鲜红的打鸡血标语,板正高耸阴郁蔽日有如牢笼。

不论是胡小蝶在厕所里被扔的满脸湿纸(用过的),还是陈念被羞辱,抑或是小北在街头和混混们的械斗,都带着凶悍又凄凉的质地、叫人不寒而栗。

孩子的暴行,有时候比成人更可怕,因为他们不明白后果。

而在霸凌语境下,不知情或不得已被搅进其中的人,又总带着围观的扭曲色彩。

不论是陈念母亲的事情被爆出时众人的热闹,还是有人跳楼之时人群里三层外三层拿着手机拍摄,抑或是“霸凌三人组”其中之二父母来求情时众人围观的态度,都涌动着冷漠又残酷的扭曲质感。

一方面是在冲刺考试的高压之下,他们一切合理娱乐和放松机会被剥夺;

另一方面则是爱热闹爱刺激的必然天性被错误释放:热衷于突发事件,在猎奇感和从众心理中获得紧绷的备考生活里没有的“奇闻轶事新鲜刺激”。

像沉默的螺旋被极端扩大,像涟漪被层层漾起,这里真实发生着“雪崩”的悲剧。

代际迷惑与成长魔咒

《少年的你》中黄觉和尹昉饰演两代不同的警官视角。

年轻的尹昉更激进、更急切、更刀刀分明,而黄觉的角色更老套、更实际、更渗透着无解的无奈:没有证据只能找学校,学校找家长,家长说我在深圳打工一年只能见孩子一次。

能怎么办?

陈念和小北最终的妥协,两代警官最后的殊途同归,似乎是一条“刮骨疗毒”的成长之路。

一条是从少年成长为“大人”之后,更为圆滑、更接受“不得已”的明线;另一条则是成人世界价值观渗透在孩子行为举止上的暗线。

电影很凝练,仅仅用几个镜头,说清楚了那个家世优越、外貌甜美、成绩出众的天之骄女,为什么有着另一幅恶毒而变态的面孔,为什么热衷欺负别人。

漂亮的豪宅里摆满了女儿的英文奖杯,一个精英家庭内部扭曲的教育,教出了一个“天使面孔、癞蛤蟆心肠、恶毒性格”的悲剧。

她的母亲伪善又势利,绿茶又恶毒。

她的父亲“如果再复读,一年都没有和我说话”。

她一直在尹昉面前扮演着精致乖巧的洋娃娃,却因为母亲一个电话就在慌张和愤怒中暴露出最不堪的自己。

为什么她缺乏基本的同理心和悔过能力?

与其说孩子们的矛盾仅仅是小朋友之间的不愉快,不如说是成人社会矛盾的浓缩投射。

你说不清,是她的扭曲更可悲,还是小北陈念的苦楚更悲剧。

因惧怕而屈从的女孩,因一丝善念放过了垃圾桶里的陈念,却又在威逼之下诱骗陈念去被凌辱之地;在魏莱死后警察的一句“你笑什么”台词很关键:能逃出“魔掌”,却也忘了对生命基本的怜悯。

不知道是因为自己的抗争惹来报复、意外频出最终面临牢狱之灾的陈念更不值得,还是在恐吓中丧失本心的女孩更可悲。

人性如此复杂,“成长”如何能一劳永逸。

舒心结语

如果仅仅认为这只是一部关于校园霸凌的电影或者普通青春片,那么显然是看低了《少年的你》。

残酷处境里的两个小小少年,努力成为了彼此的光和热,如爱人如朋友如家人、甚至如同另一个自己。

在风霜刀剑严相逼中,祭出了赤诚的爱意、洁白的暖意。

少年的你,不是“身在沟渠、仰望星空”,而是“身在沟渠、你却是星空”。

绝了,第一次看完电影会有如此大的写作欲望。先说结论:

《少年的你》完成度非常高,不枉所有人的期待,这是我们应该有的电影。

首先说一点,这个回答不关注原著抄袭问题,理由如下:我不是法学专业人员,对版权法不够了解,不够专业,不靠谱的内容我不写;同时,国内版权保护及影视改编的相关法律不够完善。

我相信肯定有很多人会喜欢这个故事,陈念和小北这两个形象刻画得非常好,故事完成度也很高,但我必须说的是:我们不仅要关注“讲了个什么故事”还要关注“这个故事是怎么讲的”以及“为什么讲这个故事?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在何?”。

首先我们来看这个故事是怎么讲的。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这部电影给人整体的质感可以用两个字概括:

干净

镜头干净、剪辑干净、节奏干净、表演干净、剧本也很干净。这里的干净指的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不拖泥带水,不做无用功,不说废话,一切为故事本身服务。这也是我很喜欢的电影质感。但我还是得说,电影有一些煽情的台词有点过了,也可能是吸引千玺的迷妹的吧...

电影设计了很多大特写,而这些大特写的出现一般伴随着运动。比如在车山望着窗外,在电动车(摩托车)上走过每一条道路,这些所有推轨镜头都是一种主观镜头,主观镜头的目的是强调角色行动的目的。同时,这些大特写也伴随着很多色调的变化,而每一次的色调变化又跟着人物行为的目的变化。但有意思的是,一般这种骑摩托车的段落都被拍成了长镜头,大家熟知的《路边野餐》就是这样做的,但导演却将这些长镜头打碎拼接在了一起,在这些骑车的段落里完成了陈念和小北的情感建构。

同时,在每一次暴力行为的实施中,这些镜头快速闪动,运用非常快速的连续剪辑营造出暴力时刻的张力,而这种张力就是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在这些快速剪辑中,我们感受到的是速度感,是力量感,施暴人的快感和受到施暴者的无助无力。这些快速镜头的存在完成的是电影暴力行为的段落,暴力行为背后存在的是权力和话语。所有的污言秽语,所有的施暴与受到施暴,都混杂在了一次次的暴力行为中。

电影非常会用光影,无论是在废墟上小北和陈念的那一场戏,我看电影的时候周围女生全都哭了。。。这个场面实在很有感染力,还是最后小北和陈念坐上警车互相对话时,那一句“没有如果”承载了对于校园暴力的恨,还有与人生的和解。光与影象征的是希望还是绝望?这是陈念和小北自己的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有个非常妙的处理。在所有本来该喧哗的时刻,比如陈念一开始看到女生跳楼的时刻、走出高考考场和结束后、学校学生撕书撒向天空的时候,电影没有将这些其他人的喧哗声展现出来,把这些声音抹去,换上适合情境的配乐。这里的作用有几点:

展现电影主角的主体位置与电影主角陈念的个人情感世界相吻合形成了一种对比的结构,“你们”和“我们”,这个结构也在陈念接受审讯时得到了呼应

当然这也是很多电影会使用的手法,但不得不说,在电影语言上制作者们是下了功夫的。还有,这部电影的节奏感也拿捏得不错。前半段集中得是暴力行为的展示,后半段是对“杀人”事件的回忆。并且后半段的叙事选择的是倒叙,调动了观众们的思维。前半段很多快速镜头,后半段运动速度明显慢了下来,但警察局的争吵又让速度变快,最后在废墟上达到了叙事的高潮。

另外,电影还有个很有意思的设计。在这些大场面中,手机频繁出场。抛开高中为什么不收手机的疑问,这个设计其实也是在讨论和关注社交媒体对学生们的影响。所有的风言风语都能通过社交媒体传递,社交媒体加速了信息的传媒,也加速了校园暴力的发展速度。其实这也是一种校园暴力,只不过它通过媒体呈现,通过语言呈现,通过表情包呈现。

电影还有很多值得讨论的设计,二刷之后再来更新。

然后,我们来谈演员,这是我最惊讶的地方。

周冬雨在《七月与安生》里的表演已经让人赞叹,这一次也丝毫没有让人失望。易烊千玺的表演,说实话刷新了我对他的认知。《长安十二时辰》里的李必,其实我觉得是不是他倒不重要,这个角色给他发挥的空间不多。但小北不一样。

这是个小混混,但也是个想仰望星空,心里有痛处,也有温柔的爱的一面。这是角色赋予他的表演空间。易烊千玺的表演不错,不错在哪呢?

眼睛

他们俩在电影中有很多特写镜头,要知道这是电影和电视剧很不一样的地方,电影荧幕可以展现出非常细致的表情和动作,李安都已经开始玩120帧了,可想而知电影对人物表演的要求之高。而大特写则是放大了这种要求,可以说能经得起特写镜头考验的演员,演技都不会差。易烊千玺不说做得完美,起码他承受住了。他眼神里有一种坚定,这种坚定就是小北最核心的形象特点。他做事情,毫不犹豫,干净利落,对人也一样。是这种坚定让他最后没有承认这一切,这也是小北人物形象最能打动人的地方。

小北和陈念在监狱相见的那一刻,两个人的脸通过镜子有了重影,这一段是我觉得电影最好的一个段落。没有台词,只有陈念的笑,还有音乐。所有的感情都通过表情,这里面有悔恨、懊恼、守住彼此的诺言,还有对彼此的爱。周冬雨和易烊千玺在这个段落里,他们真的进了角色。易烊千玺的确适合这个角色,他也没有辜负这个角色。

而且,我个人以为,电影在此就该结束。两人相见,哭和笑交织。再说下去,刚上来的感情又要下去。我不喜欢电影的结尾,镜头停在这里就好。

因为停在这里,完成了一次对鲁迅“娜拉走后怎样?”的致敬。这是我最想看到的结尾。

这是易卜生非常有名的戏剧,娜拉受不住家庭压力,选择离开。娜拉走后会怎样?要么回到家庭,要么自生自灭。这说的是女性存在的问题,也是电影要抛出的问题:

陈念和小北走后怎样?

陈念和小北可以逃出学校,逃出这个地方,但逃不出人类社会。这是个非常好的故事结尾,在叙事上将文本空白格延长,设置开放式结局,让故事的结尾属于观众,让所有人真正地去考虑,陈念和小北未来会怎样?我想说,和娜拉一样,要么回到暴力和受暴力,要么不堪忍受,就此沉沦。这个结局比电影结局要更能引起所有人的思考,我们究竟该怎么样对待校园暴力?于是在此,完成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讲这个故事?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在何?”

我讨厌这个结局,这个结局是无奈的选择。

但我喜欢这部电影,因为有他的存在让我们看到校园暴力,并引起思考。

校园暴力涉及到的是多方因素,学生、学校、家庭、社会,这是个大话题。电影没有走向一种社会纪录片的感觉,而是聚焦于学生。这部电影有非常明显的大背景,是高考。所有人都在告诉你,考上好大学一切就好了。完全不是这样。我们并没有真的学会如何长大,我们不是一夜长大。高考这个宏大叙事是要遮盖一些东西的,要遮盖学校教育的不完整,家庭教育的不合理甚至是缺失,而这个宏大叙事最根本的是,遮盖了成长本身。考上好大学不能解决校园暴力,考上好大学不能解决这些不知从何而起的歧视、偏见、嘲笑,考上好大学才不是人生的唯一解决方法。这才是最后那些出台政策的目的。

鲁迅在文中这样写道: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但是从那里来,怎么地来,我也是不能确切地知道。

看电影和写回答的时候,我不由自主想起福柯,想起《规训与惩罚》《性经验史》。学校、监狱、楼道、社会,这就是个大型的”全景敞视监狱“(panopticon)。我想以福柯这段话作为结束:

话语和权力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切不可认为话语要么坚决地屈从权力,要么挺身而出反抗权力。话语从不保持缄默。我们必须打开视野,认清话语不仅仅是权力的工具和效应,而且在权力之路上扮演着障碍物和绊脚石的角色。一切对既有权力结构的抵制行为和反抗策略,都是以话语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的。这是一个无比复杂且极为不稳定的过程,话语生产、传递并强化了权力,却也在同时破坏并揭穿权力,使人们看到了权力的脆弱和反抗的希望。

最后,易烊千玺和周冬雨还有导演曾国祥值得这四个字:

未来可期。

因为题材敏感,《少年的你》从最初的6/27,一路沉寂,错过了暑期档和国庆档。

然后前两天,毫无征兆的下午,官微突然吱声,宣布公映。

上映三天前才官宣定档

既是因为等太久,也是怕再出端倪,鱼叔第一时间买票,赶了个早场。

出来时,眼睛是红的。

回到电脑前,复盘着剧情试图码字,几个小时下来,心情依然很乱。

它是一部让你想要二刷,又有些不敢二刷的片子。

后劲儿太足。

其实走进影院时,鱼叔对此片的预期并不高。

我们已经见识过很多经历撤档改档风波后重新上映的片子,大多都不尽如人意。

为了「符合要求」进行修改,妥协到最后,往往面目全非。

但也因为这些担忧的铺垫,让《少年的你》带来的惊喜感极具冲击力。

它好得太直观、太直接了。

豆瓣口碑一解禁,8.7。

一天下来,6万多人打分后,分数依然不变。

从普通观众到专业影评人,都是一边倒的称赞。

预售直接破亿,加上之后口碑持续发酵,最终票房相当可期。

而鱼叔在看完电影的一刻,也直接把它列入自己的「年度十佳华语片」。

下面,我来具体说说,《少年的你》到底好在哪里。

首先,题材太出彩了(以下内容涉及轻微剧透)。

故事发生在高考前夕。

一位名叫胡小蝶的女生突然跳楼身亡,在学校里掀起了不小的风波。

(影片中自杀的胡小蝶)

警方初步判定是自杀,但其实所有人都知道,自杀背后,是不堪重负的校园霸凌。

胡小蝶死后,陈念(周冬雨饰)成了新的霸凌对象。

她成绩优异,性格内向,考个好大学,离开这里是她唯一的信念。

但突然加之于身的霸凌却让她无法安生。

在这段最无助的时期,她遇到了小北(易烊千玺饰),一个成天打架闹事的街头混混。

两个人的世界,因为对方的出现而共同走向了意想不到的方向……

校园霸凌的题材,讨巧,但却难拍。

因为雷区众多,很容易让创作者畏首畏尾,故事飘在半空,最后糊里糊涂地搞成言情。

前车之鉴,《悲伤逆流成河》。

前几天,郭敬明还在《这就是演员》上回怼李诚儒老师,说《悲伤逆流成河》是中国第一部讨论校园霸凌的电影。

凭良心讲,题材确实有涉及,但表现力实在太弱了,只是披了个虚壳,本质依然是矫情地谈恋爱。

而《少年的你》,是真正把校园暴力的丑与恶摆上了台面。

导演曾国祥,带着《七月与安生》的原班人马,犀利而准确地直击了霸凌现场。

往凳子上倒墨水,用排球砸人头,故意绊一跤推下楼;

撕扯衣服,拳打脚踢,甚至拍下裸露视频……

在近年来的任何一部青春片里,鱼叔都不曾见到过少年群体这般的凶性。

没有假白柔化的滤镜,而是替以鲜艳浓郁的色调,用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生猛而不避讳地挑起观众的愤怒神经。

这里没有空喊口号式的讨伐檄文,没有「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的陈词滥调。

更难能可贵的,是没有站在道德高地肆意批判。

影片关切的,永远都是置身其中的人物。

两个被成人世界抛弃的少年。

故事焦点,紧紧锁定主角遭遇的每一次波澜和重创。

从沾染着血腥与泥泞的相遇,到流着泪共同剃去头发的相依共生。

两人之间渐渐靠拢的情绪轨迹,被极细腻地捕捉和刻画了出来,饱含摄人心魄的情感张力。

在陈念和小北的关系里,你能体会到一种久违的澄澈和动人。

而这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两位主演。

毫不夸张地说,两人都贡献了从艺生涯以来最动人的表演。

作为金马影后,周冬雨的好,在《七月与安生》中就已经被盖章认定。

但我不知道的是,她竟然可以好成这样。

作为全片戏份最多,同时也是哭戏最多的角色,她的情绪永远丰富而饱满。

哭戏,不是眼泪流下来,喊两嗓子就成的。

演员必须整个儿浸入角色,从眼泪到神情再到每一个细微的肢体动作,都传达出心境。

非常难。

而周冬雨,却成功在片中贡献了 101 中哭法。

或害怕,或惊恐,或哀伤,或释放,每一种都那么令人揪心。

这其中有段戏,令鱼叔尤为记忆深刻。

在一次经历霸凌之后,陈念给妈妈打电话(妈妈为了逃债,常年不在家)。

她内心委屈得要命,听到妈妈的声音,眼泪直流;

但又不想她担心,每次开口应话前,都深吸气,努力保持口吻的镇定。

甚至还反过来鼓励对方说,只要熬过去,好日子就会来的。

「等我考上北京,你就在我学校门口开家小卖铺,我带人来消费,咱合伙挣同学的钱。」

说着说着,眼泪还挂着呢,就笑了。

那种自我压抑的隐忍和懂事,太令人心疼。

鱼叔无法想象,在这个瘦小的身躯里,到底蕴藏了怎样的能量宇宙,能够这样无穷无尽地挖掘情绪。

周冬雨值得再拿一个影后,一人独占,非双黄蛋的那种。

她担得起这种级别的荣誉。

相比周冬雨的稳定发挥,易烊千玺则完全是超乎预期的惊喜。

本片的摄影特点,是使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

直愣愣怼到演员脸上,放大了转瞬即逝的细节。

无论是疲惫、闪躲和恐惧,还是爱怜、甜蜜和温柔,通通暴露在观众眼皮子底下,一览无余。

这种难度量级,易烊千玺扛住了。

不仅扛住,而且表现惊艳。

他既把问题少年身上的痞气与狂野张扬地释放出来;

又能很好地把握泥沼中挣扎的那股子坚毅和隐忍。

甚至,他望向周冬雨的目光里,满是绵绵无尽的温柔和怜爱。

残酷、温柔、善良、狠戾。

四种特质都恰如其分地融进小北这个角色里。

易烊千玺的表演,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疼。

几乎每次出场,脸上都带着伤。

不是淤青,就是结痂的疤,或是一道道还鼓着血泡的新鲜口子。

打戏,是真的狠。

他出场的第一个镜头,就是被三个人摁在泥地里狠揍。

被人紧紧箍住喉咙,连吼叫的声音都发不出。

跟人互扇耳光。

整个身子摔到桌子上的戏,都没有用替身,实打实真干。

凭此一役,易烊千玺已经可以摘掉偶像的帽子,自称「真正的演员」了。

未来可期,前途无量。

演戏其实是个互相成就的事儿,对方接得好,自己也能应得更好。

所以周冬雨和易烊千玺的表演,是相辅相成的。

他们的每一次对戏,几乎都默契地毫无缺点。

尤其片尾,有一场两人隔着玻璃的无台词「对哭」,绝对可以入选年度表演经典。

太震撼了。

仔细回想,《少年的你》其实没有任何生硬的煽情桥段。

既没有满溢的背景乐,也没有夸张的哭天抢地。

但它就是很催泪。

你会不自觉地被代入电影的氛围之中,对两位主角感同身受,然后情不能自已地跟随着他们一起掉眼泪。

事后复盘,鱼叔以为,这种强烈的感染力,一个关键原因就来自于它对于背景事无巨细地营造。

其作用,就是让电影里虚构的故事,落到地上,变得真了。

看着真了,自然也就信了。

而这个背景,前面说过,就是高考。

一段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的极端时期。

影片在拍 18 岁的陈念时,第一个镜头就是快速切教室里高三生的脸庞。

趴着休息的,做题的,嘴里念念有词背书的...那种命悬一线的压抑感,瞬间就出来了。

高考,是陈念的希望。

是她借以摆脱泥潭,过上幸福生活的唯一绳索。

在自杀案发生的那一刻,她专注地听英语;被霸凌的当晚,她冷静地写习题;

当她被人辱骂,扇耳光,扒了衣服的时候,她仍在一次次隐忍。

她对高考有多恳切,就意味着她对现状有多绝望。

这种出于改变命运的执念,近乎残酷的自律,是每一个曾经境遇困顿的高三生,都能切身体会到的。

所有的忍与熬,是为了接近那个逃生出口。

而对小北而言,陈念也是他的逃生出口。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会为陈念付出那么多。

陈念曾问小北,为什么打架,为什么过这样的日子。

小北沉默了一会儿,回答她:

「你太干净了,不会懂的。」

当时他正拿着陈念的课本,视线停留在奥斯卡·王尔德的那句名言上:

即使身处阴沟 也要仰望星空。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小北是个极其缺爱的人。难得吃到一次肉包子却还要被亲妈打骂,13岁便独自生存,根本看不见未来。

直到遇到陈念,才第一次有人问他「疼不疼」。

在这个「干净」的女孩身上,他看到了一丝逃离阴沟和泥泞的希望,她是他抬头可见的星空。

在看过太多滥情的故事后,便会发现《少年的你》的情感真挚而连贯,很多情节都经得起推敲和细品。

在国产电影里,尤其是青春片里,这太难得了。

更难得的,是少年的形象终于有了点真人样。

会抽烟,会打架,会骂人,甚至会开黄腔。

陈念住进小北家,她睡床,他睡沙发。

陈念问:

硬不硬?(是问沙发睡着硬不硬)

小北被问得愣了一下。

解释清楚后,他嘴角微扬,忍不住暗暗发笑。

两人之间仅有很少的肢体接触,但却是有情欲的,从这些台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暧昧的张力存在。

当然,《少年的你》并不完美,妥协的痕迹依然明显。

前后生硬插入的,如同公益广告片的「宣传」;

被篡改过的,嘴型几乎全程对不上的老师们的台词(估计原版老师的形象很冷漠无情,因而被要求删改)。

但好在,妥协有底线,瑕不掩瑜,并不太影响片子的整体质量。

另外争议比较大的一点,是原著《少年的你,美丽的你》被指控涉嫌抄袭。

准确的说,是涉嫌「融梗」。

书粉扒出来,原著是将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嫌疑人 X 的献身》和《恶意》三部作品最具闪光点的创意融在了一起。

共生关系、顶罪、无来由的霸凌恶意... 设定有着明显挪用痕迹。

但还是要理性地讲,判定文艺作品抄袭的标准,非常复杂。

「融梗」的指控更是处在「借鉴」和「抄袭」之间非常微妙的地带。

抄袭与否,交给专业的人士判决,鱼叔只是单从电影的角度进行评论。

至少作为一部电影,《少年的你》确实出彩。

几乎可以肯定,它会是你目前能找到的,今年最棒的国产青春片。

小北有一句台词非常戳人心——

只有你赢了,我才不算输。

中国电影,只有《少年的你》这样赤诚的片子赢了。

我们才不会输。

1. 从【七月与安生】到【少年的你】,曾国祥导演似乎对「保护者」这一形象情有独钟。他影片中的人物大多是被生活“抛下”的孤家寡人,因为找到了彼此才得以依偎着互相取暖。为了回馈这份温暖而成为对方的保护者。遇见彼此之前,陈念的生活只看得到未来,小北则只看得到眼前。陈念成了小北漫长黑夜的一颗星星,用她“微弱”的光告诉他即便眼前的生活再不堪,也要带着希望活着。

陈念是带着原罪开始这段旅程的。 成为受害者前,她是校园霸凌袖手旁观的“同谋者”。陈念错误地把自己的困境归因为当下的环境,考上北京“最好”的大学成了她生活的解药。她本来就自身难保,对胡小碟的“求救”选择沉默,似乎是无可厚非的。只顾得上自己的死活,为此不惜与全世界为敌,这样的人生就摆在陈念面前,她的母亲正践行着这样的价值观:为了还债,周蕾四处兜售来路不明的面膜。

然而陈念心里的另一个声音不停发出回响,引导着她走出人群,保护了胡小碟最后的尊严,在小北被几个小混混揍的时候选择打电话报警。那个声音打破沉默,让陈念成为一个「保护者」。

成为他人的保护者必定会付出代价,接受别人的保护同样需要勇气。陈念最初拒绝了小北「保护她」的提议,后面也会拒绝警察和法律的保护,因为对她来说,那个不远的远方,一切的不公和痛苦都会烟消云散。她还是太软弱了,软弱到只想靠自己。

可是她越是想要逃避,命运就越对她紧追不舍。陈念在通过高考逃出生天这条路上如履薄冰,她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帮手」。

小北是个天生的「保护者」,而且带着随时随地牺牲自己成全别人的悲剧色彩,13岁时对待母亲,现在对待陈念都是如此,甚至在借朋友的车抛尸时都不忘提前给朋友设计不在场证明。

陈念用自己弱小的身体挡住门,不让小北出去打架,在他原本冷暖自知的冰冷世界里,出现了一个心疼他的人。为此,小北不惜付出一切来保护陈念。保护她免受欺凌之苦,更重要的是「保护她的梦想」。因为,这也成了「他的梦想」。

“至少走出去一个人”。如此悲壮,悲壮得「可怕」。因为少年的他们并不知道,他们为了一个虚幻的解决方案,将会付出什么代价。如果他们的计划成功,他们将会生活在永恒的黑夜中,再也无法在日光下坦荡地行走。陈念将要付出的不仅仅是「少年的小北」,还有「少年的自己」。

好在,尹昉饰演的警官郑易保护了他们身上最宝贵的东西,因为他的坚持,小北和陈念也终于明白,乌云背后的幸福线,正是眼前的彼此。

影片的最后,陈念和小北终于可以在日光下行走,无需隐瞒,更无需感慨那逝去的乐园。

2. 摄影上使用了比【七月与安生】时更多的特写镜头,景深也更浅。周冬雨和易烊千玺的出色表演向我们展示了好的演员可以赋予特写镜头多大的力量。电影的魔力在于,你虽然无法像使用文字那样畅所欲言,但通过视听语言“讲”出来的话可以拥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曾国祥导演显然深谙此道,在探望室陈念和小北的的双人镜头令人赞叹,两人一句话都没说, 所传递的情感却胜过千言万语。

大量使用小景别

以及浅景深镜头

探望室通过镜面反光达成的双人镜头

影片非常擅长使用大量的演员来强化某种动作,如行走。以这种貌似“夸张”的方式达到了电影世界的“写实主义”。

影片非常擅长使用大量的演员来强化某种动作,如行走

黑泽明【天国与地狱】中使用同一种手法

美(蝴蝶)跳楼了,未来(魏莱)死了,正义(郑易警官)没啥用(现在爱睡觉),只剩下陈念与小北互相治愈了。

他们彻底输了

-----------------------剧透预警-----------------------

周五,我跟女友去看了《少年的你》,不用说女友了,连我都忍不住落泪。

我们一致认为周冬雨跟易烊千玺把这两个角色演活了,但我们的共识仅限于此。

回家的路上,我们边走边聊。

我:“真是难得一遇的好电影。”

她:“不,这是难得一见的好题材。”

我:“哦?电影拍的不好吗?赤裸裸、血淋淋的霸凌都非常真实的拍了出来,怪不得上映这么多波折,这里面有太多的黑暗了,美好难逃暴力,青春被披上血衣,痛苦却又无可奈何,黑暗的让人难以自处,但越是黑暗,越是深刻,让人难以忘怀。”

她:“没错,看完,我也久久难以平复,霸凌的校园太黑暗了,人生太难了,走出去太难了。这正是我们共情的地方,这是题材的魅力,当然导演拍的也非常好。但现实主义题材,重点不在于现实的黑暗,而在于这个黑暗能照亮我们。套用作家刘恒的话说‘鲁迅的作品里有无边的黑暗,照亮我们的黑暗’。”

我:“嘿,我知道,这句引用你是跟贾科长学的,但你说《少年的你》的黑暗怎么就没照亮我们了?”

她:“那我问你郑警官的全名是什么?”

我:“郑易啊。啊!原来他是正义。”我恍然大悟。

她:“对,没错,他就是正义的化身。你还记得有一场戏,陈念第一次报警, 胡小蝶跳楼的案件以三位施暴者退学不了了之后郑易去找陈念?”

我:“记得,郑易出于内疚吧,开车去找陈念解释,他说‘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证据不足……’。”

她:“对就是这段,然后陈念说‘但你知道实情的,对吧’,郑易警官其实是无言以对的。你先记住这个原因啊‘证据不足’。影片接下来是一小段沉默,然后接着郑易开始说他是怎么成为警察的。他说他18岁以前特别不喜欢睡觉,老师告诉他可以去考医学院或者警校,因为这两个职业经常熬夜,后来他做了警察却变得爱睡觉了,为什么呢?他说因为他不想看见一些人,然后插入了他见魏莱家长的闪回。魏莱家长就是他不想见到的人。”

我:“正义很难,面对这些有钱有势的家长,他一个年轻的……”

我还没有说完,她抢着说:“你先注意这几个人名。”

我:“郑易代表正义,魏莱代表未来,胡小蝶代表蝴蝶?”

她:“嗯,还有医生和警察,两个不睡觉的职业,警察代表真也就是正义,医生代表善,蝴蝶代表美。真善美和未来都在了,但美跳楼了,未来死了,正义没啥用,只剩下陈念与小北互相治愈了。”

她顿了下:“美跳楼了,未来死了,正义没啥用,能治疗他们的只有自己,这才是最黑暗的地方吧。这也是后来垃圾桶里的陈念为什么没有报警的原因之一,她明白报警没有用,她只能选择以暴制暴。?”

我:“还是陈念亲手杀死了未来,好像在说要想不被霸凌只能拿未来去换。”

她:“陈念‘亲手’杀死‘未来’后,小北去顶罪,希望能换来他们俩其中一个走出去,这个最好的结局。但此时的郑易警官呢?非常有正义感,一定不能让这个人废了,一定要拯救陈念和小北,而之前胡小蝶跳楼时,不是拯救他们更好的时机嘛。一个是好学生,一个是小混混,硬是把他们全拖下了水,老杨还说他成熟了,真不知道是夸他呢还是骂他呢。”

我:“虽然陈念和小北都是受害者,但毕竟他们还是杀了人,法不容情。原本一个天堂一个地狱的结局换来了这个相对平均的结局,哎也不知是好是坏。”

她:“他们认为好的结局好,还是郑易认为好的结局好确实是个说不清的问题。但关键是,之前胡小蝶死的时候,正义为什么选择了睡觉,而魏莱死的时候正义又执着的醒来。两个案子同样都是证据不足,他又都知道实情,后一个案子他就选择用自己的办法,连哄带骗让陈念去投案自首,前一个案子他凭什么‘睡觉’。如果,前一个案子解决了,还会有之后的悲剧吗?这就是这部电影让人不爽的地方,为了戏剧性人为制造‘悲剧’,而不是去挖掘悲剧背后真正的原因。当然,我不是说《少年的你》不好,只是我觉得它可以更好。”

我:“那你是说,悲剧的原因是正义来的不合时宜?”

她:“不,真正的原因在于这个社会吧,法律的缺失,家庭的缺位,教育的缺损,让人性中的恶被放大。校园中的施暴者有两类,家庭条件不好的和家庭条件好的,家庭条件不好的施暴者往往不会太欺负那些好学生,一是因为好学生是老师的宝,施暴成本高,二是他们也觉得学习好是前途,而他们自己的前途差不多就是被学校开除,最后混迹于社会底层。另一种家庭条件好的,则会更肆无忌惮一些,他们施暴成本低,学习好在他们眼里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大不了赔钱,转学之后又是一条好汉,长大以后差不多就是个斯文败类。”

我:“对,小北是前者,他说自己没脑子、没钱、也没有未来,他还跟同伴讨论大学毕业能赚多少钱,他打架的原因就是你不欺负别人别人就欺负你。魏莱是后者,家里有钱,肆无忌惮,警察审讯她都不怕,只有提到家长才露出惧色。”

她:“一个人,从孩童到大人的过程,就是从野蛮到学会文明的过程,这个过程里原先赤裸裸的暴力变成了隐藏在背后的算计、交易。当这恶的两种形态,配合上体系的漏洞,就变成了合法的暴力与合理的程序、合情的考虑,勾兑到一起就是最恐怖的黑暗。这才是这悲剧背后的原因,而影片显然对这一层的表现只是浅尝辄止。”

我:“我知道,合法的暴力就是魏莱妈妈嘴里的‘这孩子还是单纯’强调魏莱还是孩子。合理的程序就是魏莱妈妈嘴里的‘凡事都讲个真凭实据’。合情的考虑就是‘这真要是深究起来谁脸上都不好看’。”

她:“未成年时,掌握了暴力资源,体格好,或者掌握了政治经济资源,家庭财力、权力都能成为施暴者。而长大之后,个人的暴力资源就被智力资源代替了,学习好考上名牌大学才能掌握成人世界的规则,甚至成为规则的制定者。所以现在的结局,他们都没有走出去,小北的暴力资源失效了,陈念的智力资源不参加高考就彻底贬值了。他们在孩子时拥有的资源彻底丧失了,而成年人需要的资源他们又都没有,身上还有班房的污点。还在学校时,面对霸凌只要挺过去就还有希望,现在呢,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啊?到底哪个结局才是好的结局,郑易警官真的有权利替他们决定吗?”

我:“哎!”

她:“其实最让人难过的是结尾那段,面对新一代遭受霸凌的学生,陈念不免想起了她的used to be,她想帮助她,但是除了陪她走一段路她又能做多少呢?”

我:“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能走一段路就不错了。”

她:“是啊,能有这样一部电影陪那些黑暗中的孩子走一段回家的路就不错了。”

最后,公众号:流年取次花间

最后加一句:女友的意思不是郑易警官最后的操作有问题,是说这个操作值得讨论,因为哪个好哪个坏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代价都太大,把值得讨论的东西提出来是影片的价值。女友不喜欢的是郑易在胡小蝶跳楼后,为什么没有像后来一样努力去干预,非要等到悲剧再次发生才重视吗?当然,女友的观点不见得就对,我也不见得就对,毕竟这个世界太复杂了,二元对立的价值观是无法在这里找到答案的。

看到有答案说到《少年的你》电影好首先在于题材好,作为一名一线高中教师、班主任,关于“校园欺凌”的题材,我也想叨叨两句。

通常在老师的眼中,魏莱应该是榜样,成绩好又乖巧,长得好看家境也好,省心。陈念虽然成绩好,但家庭不好性子又倔强,让老师比较省心也不会多关心。小北,抽烟喝酒打麻将,网吧纹身打群架,社会青年盖章大家离他远一点。

这部电影看完,应该对老师有启发,让我们重新审视职业角色固有的看法。我在工作中向来不会唯以成绩论学生,更不会以师长面前的模样评价学生,千人千面,一人也可以多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有一位学生,迟到旷课说谎话,煽动同学不学习,我和家长沟通,家长很诧异,“他周末回家来很乖巧的呀,和我们制定学习计划,我们都陪着学习…”可是在学校我看到的就不是这样,多重人格吗?好像不是,所谓情商高吗?我不敢下定论。所以我认为“判断力”非常重要,中国的班主任工作很忙很烦,除了处理班务问题,也都担任教学任务,时间就那么多,再挤好像都不够,精力也有限,但我认为遇到问题时的冷静、理性、客观非常重要,制度性约束与人文性关怀均不可少,一定不轻易给学生下结论。电影中的第一位班主任,刚出镜的时候是警察问询陈念关于小蝶的死,班主任很着急甚至有点烦躁,铃响了之后就让陈念要回教室学习,说高三学生的时间耽误不起,看到这里,我心想“又刻画老师无能班主任不负责的形象”、“又是批判高考制度僵硬唯成绩论的老调子”,让我惊喜的是在后面班主任竟然给陈念说“你做的是对的…是我的责任”然后收拾东西离职,我有点难过,很真实有共鸣。到了新换的班主任,热情似火的喊口号,落得学生“这老师不好”的评价,这也很真实,当距离高考只有三四十天的时候,老师能给学生带来的就是鼓励和支持,老师的激情带动学生的斗志,哪怕被认为是疯狂的洗脑、滑稽的作秀,这都是真实,因为我们知道越到最后越难,熬过去都是好光景。前后似有呼应,我认为这具备好电影的条件,批判现实固然重要,反映现实也很重要,现实本身就有各种不尽如意的特点,我不觉得它在批判。

工作久了慢慢我才发现,哪怕是班主任,其实班里的很多事情是不会知道的,特别是学生之间的关系,我进班很勤,小组、宿舍成员安排自认为了如指掌,但私下里和学生聊天的时候都还会发出“你们怎么会这么熟,还一起去看电影”这样的感叹。今年是我工作的第四年,一直都做班主任,刚带完一届,现在又是高一,发现才三岁之差,学生和学生之间好像有了代际区别。这一代少年,他们从小就在网络环境中长大,网络社交对他们来讲可以说占主流,很多东西由此滋长出来,这些是家长和老师很难了解到的,谁与谁更亲近,班里同学人缘的好与坏很难判断了,只能多观察,但是我们看不见,并不代表“校园欺凌”不存在。

我带上一届学生在高二的时候,偶然的情况下了解到班里的一些事情,于是发表了一些我关于学生之间“开玩笑”的观点,之后让学生写自己的想法(无奈之举,事情在当时很激烈,也挺复杂,我需要知道每一位同学的想法,并且我虽然是班主任,但我的判断和处理方式不一定对),就有学生写到小学、初中的时候,自己或是同学的一些经历,或是参与者或是旁观者,我看了一个中午没午休,下午又要上课,很困但数次热泪盈眶,虽然也有学生对我的做法提出批评,但更多的让我觉得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让我确信自己的做法没有错,少年,有时候是需要我们成年人来引导、关怀的,虽然绝大多数人都会一样的长到成人,但过程中总有酸甜苦辣,我不可能知道每一次,一旦知道,我也希望能陪他们走一段路。当年我那50多个孩子呀,他们现在基本都成了大学生,要更加独立、坚强地去面对生活,我想,他们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应该会想起我吧。

《少年的你》题材确实好,应该被关注,我也想要扛起反霸凌的大旗呐喊。从电影本身来看,我更为欣赏的是影片“对人的关注”,哪怕只有一句解释,也能让观众明白,无论是谁,他的言行多恶劣,都是有无奈与逼迫之处,虽然魏莱死了有种小快人心的解气,可是那句“我爸已经快一年没有和我说过话了、我不能再复读了”更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悲愤。影片中有交代成长过程中,家庭的重要作用,每个少年的家庭都不一样,但每个家庭都给孩子带来了负担与痛苦。少年需要的是什么?“你相信我吗?”少年啊少年,我相信你,如果从少年到成年需要一堂课来学的话,那我希望你能少一些痛苦,多一些阳光。

虽然很多人评价说电影的黑暗基调和压抑情绪,我从中感受到的是电影本身的进步(赞同李银河老师微博),以及对我们正在、即将用双肩担道义的一代人的正能量与责任感的激发。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我勉强算做90后,十几年前也被人认为是非主流的问题少年,虽然现在我做不到保护世界,这个世界也还不算太好,但也时常会想要保护、呵护新一代少年的成长,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更好,无论是做老师、警察、医生,无论什么,我们都会一点一点让世界变得更好更温和。

最后,我希望每一位少年都能够勇敢前行,如果做不到勇敢,也要学会求助。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思考家庭为孩子带来的所有,以及学习如何做一位合格、优秀的家长。

千玺好帅、好甜。

这部多次改档又撤档的电影,能上映已经赢了

《少年的你》命途多舛。

几次三番经历改档又撤档,起初以为又是宣传手段,可当正儿八经的上映后,看了

十分钟左右便知原因。

小北(易烊千玺饰演)和陈念(周冬雨饰演),两个苦难的少年用自己的方式捍卫世界。

电影以活在阴沟里的揭露,突出了依然仰望星空的主题,不拘泥于形式、不消费假大空的口号,这样的好电影值得多说。

易烊千玺赢了,其他流量输了。

大岛渚说过:“无论在任何体制下,青春都是极其伤身的。”

所以我们看到了易烊千玺在电影里做了很多小鲜肉不敢做的事。

犯罪、抽烟、脸脏,衣服破、演混混、拍吻戏、蓄胡子、开黄腔、无精修,住乱地方、剃大光头……

他不是天赋型演员,却在《少年的你》里交出了超出预期很高的“答卷”。

说神级演技过于夸张,称之为中等水平绰绰有余,无论是与周冬雨的对手戏还是大特写,他都立住了。

可能他的年龄是他演这类青春电影的优势,但我们也看到了其他流量在青春偶像剧里的辣眼睛。

如陈学冬的痴呆、欧阳娜娜的加油、吴亦凡的菩萨、鹿晗的数学、郑爽的左呼呼、右呼呼、杨洋的油腻、李易峰的面瘫、杨颖的瞪眼……

有优势却不会利用优势的流量比比皆是,易烊千玺是其中的聪明者。

以目前的情形看,《少年的你》大爆已成定局,由此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流量会不会死灰复燃?

鹿晗惨案让流量衰亡的警钟敲响,差点关上了这扇大门,二代流量的出现,又推开了一点点。

尤其是肖战、王一博等人,借助庞大的粉丝基数,让《陈情令》成为8分神剧,让《诛仙》在差评之下票房过四亿。

其实,仔细一品,就会发现这些数据根本站不住脚。

流量市场已经过了上升期和金牛期,逐渐走向平稳,《诛仙》的票房只不过是让背后的资本看到了流量可以成为成熟产品的迹象。

他们才不会一味的笃信数据和流量,但也会让艺人“活得”久一点,少则一两年,多则四五年。

只要多注意一些就会发现,一代流量普遍没有熬过三年就开始走下坡路,二代流量大都难以出圈。

而《少年的你》与他们不同,依靠质量出圈,这也是易烊千玺与他们本质上的差别。

这对易烊千玺是好事,今年也是他转变较大的一年。

《这就是街舞2》的先褒后贬,《长安十二时辰》的中立不黑,到《少年的你》好评如潮,他似乎已经完成了从一个偶像成为一个演员的初次转身。

所以答案很明显,流量不会死灰复燃。

曾国祥赢了,其他国产青春片输了。

自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就进入了青春片泛滥的局面。

随之而来的便是千篇一律的狗血,我纹身、抽烟、酗酒,但我是个好孩子,我是我自己的主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电影里,在温暖怀旧的柔光滤镜下,一张张无辜清澈的脸庞,演绎着破碎的、疼痛的、全世界与我为敌的撕逼青春。

他们的青春总是充满了戏剧性的故事,在故事里说着不咸不淡的矫情话,情节推动全靠毫无逻辑的打、骂、哭、笑。

一个人几秒钟可以办完的事儿硬是被拉长到一小时以上,过度美颜的青春片,大家都长得一个样,完全失去了青春必不可少的众生相。

可十几年前,我们的青春片并不是这样的。

电影里他们有当代年轻人的朝气,也有丧气,却没有自命成熟的倦怠感,如朝气的天花板《阳光灿烂的日子》,丧气的金字塔《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这些青春片都有质感,有厚度,而非如今的空淡乏味。

在他们的青春里可以找到我们的影子,那些美化的青春只会让我们明白,原来只有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我们有的只是青春痘。

当我们以为国产青春少年片就这样了的时候,曾国祥带着《少年的你》来了,8.6分虽有虚高但却实在。

因为他以痛苦的方式撕开了青春的真实面,这是很多导演都不敢冒险的题材,话题性很高但风险同样巨大。

国产类型片需要这样的打破常规者,也只有曾国祥们多了,华语电影才能百花齐放,我们的电影才会有改变国家、社会及人的属性。

在香港电影导演都对大陆文化很难产生共情的情况下,这位出生于香港电影辉煌时期,长大于香港电影没落时期的曾国祥,见证了传奇的陨落。

他对转变的敏感性与审度感比老一辈强得多,日渐式微的港式警匪片和逐渐强大的大陆主旋律不是他所能坚持和掌控的,所以他以类型片入手。

前一部《七月与安生》是同性,这部《少年的你》是校园霸凌,可以说他的青春片都是噱头为主,但他也把噱头完成了扎实了成品。

这就是他胜过其他国产青春片的地方。

我们是怎么长大的?

电影里陈念说:“走出去,上了大学我就长大了。”

可我看到的长大却是这样的,在妥协、害怕、沉默中被胁迫着长大。

因为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失去了个性、扔掉了脾气、忘记了初心。

我们提高了所谓的情商,说着违心的话,做着违心的事,学着违心的假笑,但这一切会被美名其曰为“长大”。

可是,一代人经历的这些似乎并没有改变的方法。

家长和学校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在这种驯化下这么长大,当初的灵气荡然无存,当我们为人父母后,又会用着同样的方法教育下一代。

告诉他们,这样做,就是懂事。

中国式父母从来没有站在一个平视的角度去跟孩子交流,他们总是以俯视的姿态去沟通,一种高高在上的行为。

这种教育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平等,如孩子错了必须道歉,父母错了却可以逃避与推脱。

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都变得包容了,对万事万物不再过多的计较,有些人把它叫做成熟。

其实,这是一种无奈,叫做——算了,也可以称之为长大,一种学会世俗、圆滑,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的长大。

高考是唯一出路吗?

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真实的高考百态。

胡小蝶因不堪欺凌和高考压力选择跳楼自杀;陈念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从应届生跳到复读班;

班级内几乎看不到欢声笑语,谁也没有朋友,还有些人以欺压来缓解内心的焦虑,老师也在步步紧逼。

这就是高考前,许多人命运转折的重要环节。

有这样一组数据和一部纪录片,与毕业有关,同样与高考有关。

我们的一生会遇到过8263563人,会打招呼的是39778人,会和3619人熟悉,会和275人亲近。

每一次毕业都会与826356人告别,但最终,都会失散在人海。

每一次毕业前,我们都会觉得只要上了初中就好了,只要上了高中就好了,只要上了大学就好了。

高三是大部分人都会经历过的阶段,我们一生中可能较为公平竞争的时刻,也是学习生涯中文化知识水平最为巅峰的时期。

毕竟白岩松也说过:“当你没有官二代、富二代的光环时,对于未来,你只能靠自己,高考就是一种。”

然而上了什么真的是唯一的出路吗

纪录片《高三》中好学生因为高考走了出去,在北京北漂,日子过得紧巴巴,孩子将来还得回老家。

差生在当地做电商,生活还算过得去;中等生在城市生存不下去,回到家乡当了技术工,朝九晚五,时常加班。

其他人,有的出国留学,回国后生活富裕;有的成了公务员,一辈子不愁吃喝;有的继续着上一代人的辛苦……

每个人的阶级并没有因高考发生太大的变化,大城市留不下来,小地方又回不去,然后渐渐失控最终通往“油腻”。

其实,通过纪录片中每个人今后的发展,我们能够知晓,高考只不过是一生中第一次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并非人生的终点。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人生轨迹和活法,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必须坚持,有时候放弃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记得郭德纲对他的徒弟说过一句话:“我可以允许你没文凭,但我不允许你没文化。”

上车时有了三六九等,但是下车后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一切都可以是从零开始。

校园霸凌

那些霸凌的孩子对被霸凌的孩子都做了什么?

在胡小蝶自杀后,陈念成了下一个霸凌对象,凳子上被倒红色液体,排球课上被砸,走在路上被推下楼梯。

甚至追到她家意图划破她脸,把一笼子老鼠倒在她家,幸好陈念躲了过去,但是她们又在街道上堵住她,殴打、剪头发、扒衣服、拍视频齐上阵。

可事情发生后,她们的父母又做了什么?

魏莱不断作恶后,由于家庭的关系,她总能脱身,但她受到的打击仅是父亲与她一年不说话。

母亲在她每每犯错后,都会以一句“她还是个孩子,肯定是其他人或环境影响的她”搪塞过去。

事实上不止一次证明“她还是个孩子”这句话就是助长恶的乐土,因为犯罪的恶念绝对不能被低估,即使他们看起来天真无邪。

这种观念下长大的孩子很难成才,大多会成为垮掉的一代。

对于生活,得过且过;对于未来,拉几把倒;对于梦想,关我屁事;对于成家,要那干嘛;对于自己,早就绝望。

魏莱想过改正,便去向陈念求和解,但她的原因是,自己不能再复读否则父亲还会不跟她说话。

以她分析,说明她一直是个在父亲面前抬不起头来的孩子,她所做的一切也许就是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的存在。

这是可悲的,因为一个孩子如果在父亲面前抬不起头来,那他就很难在这个世界抬起头来。

就像一只刚出生就被割的山羊,再也不会漫山遍野地奔跑、发情、斗争而是变得温顺、沉默或爆发。

学校要求我们做个好学生,社会要求我们做个好人,长辈要求我们做个好孩子,这些要求各有不同但都希望我们变得温顺、听话。

本质上是想阉割掉我们身上的野性,但他们从来不告诉我们为什么,所以我们成长的结局大都是两种,一乖巧,二叛逆。

身为父母的他们或许都忘了,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是他们最好最后的避风港,他们是你最暖最厚的军大衣,相互依存却少有干预,可以互相尊重,也可以天马行空。

影片的结局很好。

它借陈念之口向所有人说:“如果这个世界就这样了,你还会把孩子生下来吗?我们只有忍耐,这才是能帮我的方法。”

所以这个世界会好吗?人间还值得吗?

电影告诉了我们,会的,因为总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最后,还想再多啰嗦一句。

虽然周冬雨的角色依然是符合她自身气质的学生,但她拓宽和挖掘了自己的表演面。

她值得一座影后,单独的那种。

微信公众号,ID:idlemovie

微信搜索:闲人电影

微博搜索:@Idlemovie

01

用霸凌去拆解《少年的你》,显得小了。

虽然片子里不止一次地出现了符合霸凌这一定义的画面,如陈念被打、被剃头、被扒衣服、被录像。

但霸凌并不是只存在于某一年龄段的行为,人与人之间基于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一直弥散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是动物世界弱肉强食行为的进化式延续。

只不过,相比于少年霸凌肢体上的暴力,成人社会的霸凌,被文明软化过,被成功和失败的社会学定义驯服过,早已经默契为一种不怒自威的人生潜规则。

《少年的你》好就好在拍出了那种倏忽急逝的少年感。那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后的天真。

少年不仅仅是一种时间状态,更是一种人生状态,是孩子与大人的临界点。

一些孩子式的东西,已经开始坍塌,但那些大人式的东西,远还没有建立。站在成人世界的门槛,少年人面对的是,一地瓦砾,一片荒凉。

他们曾经坚信的和他们现在看到的,不再是同一种东西了。成年人曾经用书本教育孩子应该相信的,在孩子成长为少年时,又用成人的行为以身作则地否定了。

如魏莱父母,用一个成功者的言行所示范的。如陈念的母亲,用一个失败者的消失,所传达的。

这不再是你们曾经允诺给我们的世界,少年人简单的二元对立的善恶观,撞击到复杂的成人判断标准,发生了扭曲、变形。

所以,躲避,是少年的常规动作。

有的躲避动作是有形的,如要债的人,在门外砸门时,陈念躲到了桌子下。有些躲避是无形的,如高考,“高考完了,就是大人了。”

再比如陈念总是戴着耳机,小北总是套着连帽衫。他们以为躲进自己可以躲进的世界,就可以避开成人世界的复杂,这是少年人负隅顽抗的天真。

他们以为煎熬总有收束的时间,比如高考结束。他们相信煎熬之外,有一个乌托邦,如考到北京去。

所以他们不情愿又不得不甘愿呆在上了锁头的学校的大铁门里,呆在安装了铁栅栏的教室的走廊间。他们和老师一起狂热地呼喊“我们终将成功,我们必定辉煌”。

少年的天真,因为还布满着希望,而显现出致命的绝望的光泽。就像小北制造强奸陈念的现场,被赶到的警察摁倒时,流淌在眼角的那滴眼泪。

少年的迷惘,因为无法解释的痛苦,而显现出触目惊心的幼稚的底色。就像陈念对找上门的警察说,“我明天还有两科考试”。

他们注定了失败的胜利,千疮百孔又光芒四射。

02

《少年的你》拍出了少年张望成人世界时的惶恐和渴望。

这是一个人一生中仅存于少年时候的生命之痒。

成人世界的复杂,令少年人顿住了脚步,郑易就说,“特别爱睡觉,有些人,有些事,不想看见”,陈念则会想,“当大人会好一点,记性会变差。”

就像少年对性的恐惧和渴求,他们害怕那种欲望的涌动,但又为这种起伏的欲望而隐隐欢喜。他们觉得爱一个人,是一种美好的甜蜜,但又为这种甜蜜背后欲望的污秽而羞愧,同时也为战胜欲望而生出一种骄傲感,所以小北要陈念写下,“陈念欠小北一次”。

少年面对人性的幽微,有如惊弓之鸟。

所谓霸凌,只不过是人性的一次次收紧与弹出。无论是在陈念那里还是观众这里,魏莱等人的霸凌都是人性的恶。

那些传递手机里陈念母亲信息的同学们,不会真正地像魏莱那样去霸凌陈念,但他们的交头接耳和窃窃私语,已经是一种身体力行的参与。

在人性每一个转折处的明灭里,霸凌行为的底色都不一定是纯正的恶,也可能是一种从众心理下的不自觉,一种情绪无法形成真正共振下的无意识。

可是,少年时,渴望独处,可也害怕被群体抛弃。

那个被群体意识冷落的少年,就成了陈念和小北。

少年纯洁,是大人的想当然。同样,少年的邪恶,也可能是曾经是少年的大人们的偏见。

所以还站在少年尾巴上的警官郑易和已经是成人的同事发生了如下的对话,“没有人是会为了谁而背上强奸罪和杀人罪”,“我和你不会,但他们还是少年”。

所以,《少年的你》并没有试图去排查那些撕扯背后的原因,魏莱父亲、陈念母亲、小北的父母,因为不同原因而造成的社会教育的缺位,应试教育考核下秩序的灼热和冰冷,是这些结果的原因,但远不是根本原因。

或者说,只不过是那个永恒的原因,在时间作用下的再次弯曲。

所以,少年时,我们面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

陈念高考,这是她改变人生的一次机会。小北入狱,也是一次高考,他们用不同的方式经历自己的高考,上自己的大学。小北和陈念约定,“等你大学毕业,我就出来了。”

可是,会吗?

陈念和小北被安排在不同的房间里接受讯问,对成人屡试不爽的离间,在两个少年这里失效,他们不可思议又不可动摇地信任对方。

陈念最终被郑易所瓦解,不是因为恐吓而溃败了防线,而是为小北的安危而甘愿献出自己。

在探视室,两人一句话都没说,又好像已经说尽了这人世间的一切。

这是独属于少年的一种脆弱的坚硬,一种坚硬的渺小,一种渺小的伟大,一种伟大的脆弱。

03

《少年的你》中对少年的理解,仍然是成人式的。所以特写和背影的镜头居多。

只有对脸的特写够多,才能让观众可以更好地去理解,《少年的你》说的是人,不是事。

这世界上事情的逻辑都是一样的,成人的事与少年的事,只是发作的方式不同而已。但每一个少年和成人都不一样。他们值得被铭记和书写。

少年的眼睛里,还有未经驯服的野生的光,而成人的眼神,就像动物被杀之前,没有表情。

或者说每一个少年都是一个少年,而每一个成人都是一样的成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少年的你》没有问题,相反,《少年的你》问题还很大。

比如,表演上的用力。

用力不是一个贬义词,但一直用力,试图从一个高点再制造一个高点的用力,就生出青筋暴露的观看疲累。

一个好的表演不是一直绷紧,而是快与慢、柔与刚、收与放的有机结合。

比如,叙事上的散乱。

在电影的语境里,需要将少年这个概念具化为某一种行为。概念可以抽象,但表达需要具象,但《少年的你》仍然是就少年说少年,所以作为一部电影,《少年的你》在霸凌、虐恋、谋杀几个主题层面上摇摆。

就长矛指向的到底是教育还是人性,也暧昧不清,导致对影片的共振只能停留在各个片段的情绪上,而不是整体的主题表述上。

比如,表达美学上的撕裂。

《少年的你》里,有很中国式的表达,如根据模拟成绩换座位的画面。但也有很文学化的表达,如共生共犯的设定。

两者不是不可以共存一室,但不可以像现在这样,在美学上如砂砾一般隔阂着。

可以给到7.5/10分。【本文源自公众号阿郎看电影】

片子挺成功的,我想会有很多很多的讨论,也会有很多很多的感动分享

不过我想聊一下故事内容之外的,关于这个片子的,一张工作照

本来上午看完早场回家情绪已经比较平复,但是在豆瓣翻剧照的时候看到这张照片,简直

太令人动容了

从这张剧照,我能看到电影人工作甚至生活中的热爱和辛酸

这张照片提供的信息,以及背后可以想象的故事,饱含了温暖的力量,让人想给这个剧组一个真诚的拥抱。

照片中的人是两位主演和导演(左二)以及影片的工作主创(当然我只能认出其中小部分)

这不是一张杀青合照,所以不会像一般杀青照那样比心比耶,这应该是在拍完小北和陈念剃头这场大戏之后一起拍的一张纪念照,他们的身体应该疲惫,心情我不便随意揣测,大家自能体会。

我无法确定这是哪一天,这一定是8月中旬之后,我猜应该是8月底左右的日子吧,陈念剃头后还有高考的戏,剧组可能需要抢在9月1号开学之前拍完那些需要特别多学生群演的戏份(杀青是9月10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间点呢,首先,对剧组来说,剃头这场戏一拍,头一剃,之前两位主演的所有戏都不可能重拍了。这对一部长片拍摄来说,是一个关键的节点,他们已经走完了2/3,后面的戏,情绪上如同冲刺。

而剃头这场戏对故事本身来说,是什么呢,是陈念和小北的一个约定一个羁绊,从此小北和陈念不分你我。和剧组的日程一样,他们也没有回头路了,往后支撑两人的,是信念。

第一个令我十分感动的点,就是主创不论男女,都和四字周冬雨一起剃了寸头。

我们常说要跟演员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我作为摄影师的角度),工作人员要保护演员,保护演员,不是说供他/她房车,给他/她撑伞,拍他/她马屁,什么叫保护演员,就是与演员共进退

很多独立剧组也喜欢说我们没钱但是欢迎大家一起来搞创作,其实大家作为一个团队,不一定要一起创作,但是作为一个团队,一定要共进退

什么叫共进退,这就叫共进退

大家是一个整体,为了做好一部电影而聚在一起的一个整体。

第二个感动的点,刚刚说这张照片大约拍摄时间应该是在8月底,而8月14日,是照片中摄影指导余静萍送卢凯彤出殡的日子,那一天,她还没有剃头。未免八卦,这边的内容我就不写太多,我也经历过类似的情况,懂的人自然懂。

还是那三个字,共进退。

这个剧组班底本来大部分人都是《七月与安生》过来的,还有部分主创和周冬雨合作过不止一次,大家感情一定很好,再加上陈念这个角色和周冬雨本来的性格天差地别,哭戏特别多且压抑,再加上各种变故,剧组在这个时候一起做这样一件事,拍这样一张照片,并且愿意把它当做宣发的物料发出来,想必这张照片确实见证并纪念了剧组一起的很多热爱,辛酸,和感动。

还有右下角的时间,仍然显示的是6.27上映

大家都知道这片子拍完之后上映的路一直磕磕碰碰并不顺利,最后突然官宣在10月25日上映,甚至上映当天都还有传闻有一个最终修改的10.24版本在排发会取代头两日公映版本

这一路坎坷,高档佛也暗合了《少年的你》的主题——成年礼

是的,我觉得该片最核心的创作概念,不是校园霸凌,也不是爱情,是少年如何变成大人

陈念,郑易,魏莱,李想,这些名字各有所指

每个主要的角色其实都卡在了那个仍是少年,将要成年的关卡(包括警官郑易)

就像陈念片头爬的一步步楼梯

有人忍耐,有人逃避,有人放弃,有人假装,有人犹豫挣扎,也有人没跨过去,没有一个固定的年纪或形式,可能是家庭可能是生活可能是爱情可能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但每个活下去的人都总会有一件事一个瞬间,完成自己的成年礼,然后痛并快乐的活下去。

就像陈念和小北隔窗对望的那一天,陈念,小北,郑易都完成了他们各自的成年礼。黄觉说的“成熟了”,可能也是导演说给3个人听的吧。

而一部电影走到上映那天,可能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成年礼

我也不敢妄自揣测最终上映的版本与之前有哪些不同,但我相信主创们倾向于让故事像现在这样有一个比较温暖的结局,毕竟如前所述,片子的主题不是霸凌,也不是要讲一个爱情悲剧,他的主题是”长大",是从少年到成年,内心无可避免的阵痛。

不管经过什么痛苦,还活着的成年人,心中总有一点光照亮着某一个地方,不是吗。

有一个做导演的朋友,说看到这片子能上映是这一年最令他感到欣慰的事。

我觉得一个片子能让观众在心底里感叹“太难了”“对不起”,让人反省作为一个大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件很了不起的事。

看回那张照片,四字弟弟是拍照时唯一一个法律上尚未成年的人,但你看每个人,坐姿或俏皮或放松或羞涩,表情略带疲倦但微笑仍松弛,辛苦却热爱,彷如少年。

我现在不会说《少年的你》一定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好的华语电影

但这张照片一定是今年最感动我的一张照片

有一句卢凯彤唱的歌词我很喜欢,作为结语。

永远生出如发 永远生出幼嫩的黑

Crew 图片转自余静萍微博 画者不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些和内容有关的东西,关于片中超大量的特写镜头和成吨的哭戏。

我觉得这两点刚好可以和Joker这片做一个对比讨论(虽然版权已购但国内应该上映无望)

Joker也是盯着男主角拍,大量特写。但是JP的表演扛得住,拖得起。甚至应该反过来说,是JP的表演的强大让导演选择了这种拍法。把叙事往后放,把情绪往前提。《少年的你》创作逻辑应该也是类似,所幸两位主演的表现都非常强大(魏莱表演完成度也极高)。

另一个哭戏扎堆这件事,我认为眼泪是导演故意设计得一个符号,并且随着情节的铺排推进,其意义和表现方法都有明显的区别(递进),这点设计和Joker当中对亚瑟的不同阶段的笑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用笑表达各种情绪的难度更高一些)。而且陈念这个角色和周冬雨近来的戏路以及本人性格都有很大差别,大部分时候情绪都忍着,没有一个宣泄的渠道,只能各种找机会憋着哭偷着哭,从委屈-害怕-愤怒-压抑到小北入狱后的各种痛哭再到背对郑易的哽咽,直到最后两人对视时成人礼一般的眼泪,一个人的成长之路硬是给哭出来了……

作为一个摄影,如果自己掌机两人隔着探视玻璃对视那个镜头(两个演员表现出来强大的信念,绝对是今年最动人的电影瞬间之一),拍完我可能得哭成狗。

其实摄影的什么光影啊,运动啊,构图啊,没有演员最好的表演,不行的

我想拍电影,不就是因为想要在取景器后面作为第一个观众感受这些动人的高光时刻吗?

青春伏笔之下,一场动容的双生与爱。

1.

「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

你看到英语书的那句话时,心里倏然微微颤动了一下。

你抬起头,看见在暖黄的昏暗灯光下,那个女孩的清秀侧脸。

第一次遇见她的时候,是在那个混乱的夜里,她穿着天蓝色的校服,被几个男生粗暴的推搡过来,在你满脸的沙尘与鲜血,眼睛都快要睁不开,意识慢慢模糊的时候,突然就对上了她的眼睛。

她就像一只温顺的小动物,眼睛却那么亮。

她的衣服被弄脏了,身体颤抖着靠过来,那个吻落下来的时候,一滴眼泪也轻轻的落在了你的心上。

你记住了那个吻,也记住了那双恐慌躲闪的但又明亮闪烁的眼睛。

其实不用什么「仰望星空」的话,你一开始也都知道,这个女孩跟你注定不是一类人。她是好学生,年级前十,前程似锦,大学毕业可以一个月赚好几千,好几万,而你自己只是住在霓虹灯之下的拥挤棚户房里,装作坚强的擦拭着打架带来的淤青与流血。

你以为自己又冷漠,又理性,你以为自己早就认定「命本该如此,痛本该如此」,可还是因为她的一句话全部崩盘,溃不成军。

她问你:「疼吗?」

久违的,心中某个柔软的东西皱了起来,你紧紧地抿住嘴角,翻过身去,没有擦掉眼泪,也没有发出声音。

那刻开始,你决定保护她。

每天陪伴她上课放学,她曾要你走到她身边,你摇头,「你不能被人看见和我这样的人有来往。」你让她先走,然后微笑着看着她的背影走远,再慢慢悠悠的跟上来。

「只有变成你的影子,才能保护你。」

你喜欢她吗?你想过很多次。如果不是喜欢,怎么可能看见她哭着撕掉债主贴满墙的恶俗海报时,情不自禁的想要上前拥抱她,安慰她;如果不是喜欢,怎么可能在经历白天混乱的撕打伤痕累累之后,还帮她修好房间的灯泡,安静的看着她写作业,听她讲他一点都不懂的「押题」;如果不是喜欢,怎么可能费尽周折找到伤害她的女生,威胁着说「你别碰陈念。」

可是,你慢慢发现,你对她的感情,不仅仅只有喜欢这么简单。

她就像你的另一面,非常相似又非常不同,她并不是外表上那样的乖乖女,她也和你一样,受了很多苦,也曾经一个人在深夜里舔舐着伤口。只不过,她依旧保有改变人生的希冀,她还够得到希望。

就像两个人走在黑暗无边的洞穴中,你愿意为她点亮仅有的那一支火柴。

抑或是,你就是那一支火柴。

她剪短了头发,你就陪她剃了光头;

她失手犯了错误,你就奋不顾身的燃亮了自己。

你安排好了一切,你骗她说自己「还是未成年,判不了太久」,还为自己打造了看似「天衣无缝」的人设,甚至留下了证据,你要亲手送她走上落英缤纷的康庄大道。

影子注定只能躲在太阳看不到的一方。这是影子的宿命。

你怕吗?

与其说是怕,不如说不甘心。

你多么想要变得更聪明,聪明到押得中人生;想要变强大,强大到足够保护她。你说「只有你赢我才没输,你在乐园我才在天堂」,你当然也想要「双赢」,想要皆大欢喜的人生。

可是能够触手可及的,是她的乐园,是她的大好前程,而你只有被乐园驱逐的青春。

「记得你还欠我一次。」你最后对她说。

欠的什么,他一直没能说出口。

欠的不是钱,不是饭。

欠的或许是高考结束那天,你们本该同路牵手迈过的十八岁的盛夏,而不是一个负罪走向没有你的未来。

2.

你的朋友跳楼了,你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班上那个女孩甜甜的对你笑着的时候,你也没想到下一刻她就把你狠狠地推下了楼梯。

你怕了。

距离高考只剩一个月,你拼了命都想要考上北京的学校,想要改变阶级,想要人生真真正正沐浴在阳光之下。

可是,你连最基本的安心学习都做不到。

催债的人天天跑到家门口砸门,你害怕的蜷缩在家里的桌子下面,手足无措;你的凳子被人泼上鲜红的墨水,你抬起头,看到的却是一个个假装事不关己的面容。

你想起了那个男孩。

那个见了第一次面就带你回了家的男孩。

你们遇见的那个夜晚,他遍体鳞伤又偏要逞强,略显紧张还假装成熟,从他的眼神中,你竟然看到了某种安全感。

走投无路下,你去找他,试探的向他伸出手求救。

「你可不可以保护我。」

他没念过高中,成天打架,似乎早就放弃了自己,你曾经以为他只不过是街头普普通通的小混混,没想到却成为了你的光。

他不是影子,他是你的光。

在你人生满是阴霾的地方,似乎也因为他而小小的照亮了一方天地,可能是在上学放学的那条路,也可能在昏黄的屋子里,最令你惊讶的是,那束光,也轻轻的洒在了你心里。

每天,你走在前,他拉低帽衫,慢慢的跟在后面,你觉得无比安心。

你看见他伤痕累累的后背,脱口而出的那一句「你疼吗?」你不知道他有多疼,可是你心里却尖锐的疼了一下,那一夜他跟你讲出他的身世,他翻过身去,你知道他哭了。

「无论多么坚强,看似多么勇敢,心里面到底还是脆弱的少年。」

你知道你应该是第一个看见他这一面的人。

你开始对他产生依赖感,在上学路上故意放慢脚步等等他,或是,在联系不到他的时候所有事情都突然变成了乏陈无味。

他成为你生活中那针重要的稳定剂,果然,他不在,你崩溃了。

你被人剪乱了头发,撕坏了书,扯破了衣服,还录下了视频,你到达了某个情绪爆发的临界点,终于,在那个笑容甜美的女孩过来找你的夜里,你冲动了。

你失手了。

你杀了人,而他要替你抵罪。

你听见他说「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你听见他说「我还是未成年,判不了太久」,你听见他说「你大学毕业了,我就出来了」

你信了。

你装作不认识他,甚至在警局冲过去给了他狠狠的一巴掌,「想活命就闭嘴」是你们的暗号,而你从他假装冷漠的眼神里看出了难过,不舍,坚定和温柔。

你甚至想好了在你们见不到面的时候安慰自己的方式,你想其实你不必看到他的脸,也不必听到他的声音,因为你知道的,在每一个生活中的闪光时刻,在烟花升起来,雪落下去的瞬间,你都会想起他。

你要考上大学,好好的长大,才会好好的准备下一次相见。

你怎么会想到他其实骗了你。

他成年了,他不是判死刑就是判几十年,他为了你心甘情愿的坠入了地狱。你被警察告知这些的时候,才真正明白了他说的「只有你赢我才没输,你在乐园我才在天堂」的意味。

这不是加油打气,这是孤注一掷。

放弃他,成全你。

去自首的时候,你是有点怕的。

看见他的时候,你突然不怕了。

「记得你还欠我一次。」上一次见面时,你最后听他说。

你知道,你要还的不是钱,不是饭,不是一个走在前,一个走在后,一个在铁窗内,一个在铁窗外。

是一座乐园,是一座你们可以共同沐浴在阳光之下,以面对面的姿态,坐下来好好谈谈未来的乐园。

青春过期不候,可人生未完待续。

我们曾生活在阴沟里,也伸出双手,够到了星空。

这是我们的乐园。

?

高考结束后,本是《少年的你》最契合的档期。因为该片讲述的是一个在高考期间发生的故事;

主演易烊千玺,也正好是在拍摄的那一年,参加完自己的高考,在暑假进了剧组。出来时,他走入大学校门,挥别少年。

周冬雨则是回到一个她熟悉的剧组,但发现“过去(演戏)的方法不再奏效了”。

她需要在与自己截然相反的少女身上,重新去体会成长。

导演曾国祥说,这是一部关于少年向成人过渡的电影。

而在戏外,关于青春和成人的界限却令人困惑得多。

以下是他们向Lens讲述的一起去探索的故事。

多停一会儿

双手并拢,鞠着躬,易烊千玺接过Lens出版的书。面对不熟悉的记者,流露拘谨。

前半句说完,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时,他投来一双望你理解的目光,淡淡地扫去上句话的尾巴。

话少,但你会感觉他的眼神中的语言比说的更多。

采访完,点个头,他起身离开,像写完一张考卷。

在生人面前,易烊千玺常是这般沉默。

一个多次接触他的娱乐记者记得,在晚宴里,他一言不发,也不玩手机,只静静地坐着,“盯得人发慌”。

以这种礼貌的方式,出场,退场。

我们在上海一个周日下午见面,第二天一早,他就要飞回北京上学。

他正在重新去体会怎样当一个学生。就像大部分的同龄人,“奢侈地”享受学校时光。

“这样规律性的生活已经很久没有体会过了,每天学校-家里、学校-家里,从初中开始就没有(这种生活)了。”易烊千玺对Lens说道。

现在,他几乎只在课余时间才出来工作,比如周末和少量上学日的夜晚。

“最近这两年才好多了,可以自己安排起床的时间。”

他谈起初中上学时那段时间,起床是最困难的事——总是搭乘很晚的飞机回北京,第二天又要摸黑爬起去上学。

自从两岁那年随父母来到北京,从被安排各种兴趣班,到进入演艺圈,过早地“成年”。

现在这一切,像是易烊千玺给自己挣来的补偿。

photo from IG@zhoudongyu

同样是年少成名,周冬雨也给了自己一段相对完整的大学时光。

《山楂树之恋》后,本可接着拍戏的她,一头扎进校园。

推掉很多戏,交了好朋友,谈了恋爱,完成一些18岁前被家长禁止做的事。

再出来工作,她还保持着一定的随心所欲。

团队曾“抱怨”,觉得自家艺人太爱在街上大摇大摆地溜达了,口罩也不戴,但劝不住。

很多角色被评价充满了“少女感”。

但周冬雨说自己对此是没有概念的。

“更多的是我做了一件事,大家觉得’她好像个小女孩’,但当下我是不知道这有什么不一样。大家说了,我才会想:哦,这个就是大家认为的小女孩的一面。”她对Lens说道。

她觉得自己大概是性格里自带青春期的,不想老老实实地生活。

不再能“跟着感觉走”了

去年,周冬雨只拍了《少年的你》这一部电影。

同班人马合作的上一部作品,是为她捧来金马影后的《七月与安生》。在那部戏里,导演任由她放大了自己性格里最具感染力的部分。

但这次在《少年的你》,过去的方法不奏效了。

新角色是与她截然相反的人。

她对Lens说:“这个戏我一直都挺憋的,陈念跟我是完全相反的性格,最开始不理解角色,不懂她为什么会这么做的时候,每天一到现场就觉得不得劲、不舒服。”

在影片监制许月珍看来,周冬雨背负的压力不止是这一点——

“她必须要演得比《七月与安生》更好,否则,就是失败。”

打击是不间断的。

两次合作,周冬雨与团队已建立高度信任,有时候演完一场戏,她乐颠颠地放松下来,跑去监视器旁问大家,“我演的怎么样呀?”

导演只有一句话,“不对”。

久而久之,一条戏过去,导演和监制会问她:“周冬雨,你觉得自己演得怎么样?” 她就自己默默转身走回去,再来一条……

电影里,陈念是个压抑隐忍的少女。

在现场,导演反反复复强调一句话:“我不要周冬雨,我要陈念。”

不仅是表情、反应,还包括潜意识的小动作。

一个不留神,周冬雨走路时手又摆起来。导演立刻喊停。

“我刚刚看到的是周冬雨在走路,不是陈念。”

周冬雨很崩溃。

这部戏的头一半,她都是在这样的状态里面完成的。

她难以理解自己饰演的这个被校园霸凌的女孩“为什么要这样忍”,“如果我遇到霸凌,我早就掀桌子反抗了。”

NG得最多的一场戏,是高考第二天的考场上。

那一天,陈念在进考场前得知,警察已经发现线索,就快要追查到凶手。

她无法镇定,但又必须镇定——把高考考好,是她和寡母唯一的希望。

“在那种情况下,你在考场上会无法集中你的注意力,你整个人是很乱的。你的脑海里会一直闪回很多画面。你的眼神会一直在飘,视线会是模糊的。”导演对周冬雨说。

周冬雨找不到感觉。她想放弃,觉得硬演还不如不演。

“ 换各种方法,逼她、骂她,那天我是有点凶的,最后搞得她真的有点崩溃了,反而就进入那个状态了。” 导演对Lens讲着拍片时的周冬雨。

在导演看来,这个角色和周冬雨有唯一相像的点——倔强。

“你不要看周冬雨平常嘻嘻哈哈的、鬼马的,其实内里是一个很坚强的人,经历了很多。”

这部戏结束,周冬雨将此视作一种戏外的成长。“我真正感受到了这个角色。”

卡在少年与成人的缝隙里

易烊千玺在拍这部戏时正是18岁,几乎与他在影片中饰演的小北同时,经历一段未知的人生,一段在少年与成人之间徘徊的过程。

从2017年开始,主创团队就陆陆续续见了很多演员。直到在去年暑期开机。

第一次和易烊千玺见面,导演就很喜欢他,“他话很少,你问他什么,都只回你两句。但即使他不看你、不回答你,你也能感觉到他心里的很多东西。”

但那一面并没有敲下合作,因为觉得易烊千玺看起来年龄太小了。

又过了半年,导演偶然看到一张易烊千玺的照片,发现他突然间变了样,少年身上一下子有了男人的感觉。

于是有了再见面,再试戏。

导演发现易烊千玺一下窜了个儿,整个人的气势不一样了。

“那感觉,就好像已经过了两三年。”导演说,他忽然想起自己也是在一个夏天,忽然蹿了十公分,一瞬间长大了。

长高之外,易烊千玺也在摸索着如何变成一个成年人——这与影片中的小北吻合了。

他开始有了狠和冷酷, 有了与外在世界反复摩擦出来的茧质,同时又有痛与同情心。

许月珍很喜欢易烊千玺在这个年纪身上真实显露的东西,“再换一个大一点的演员,可能就没有了。”

那种过渡期的不确定感转瞬即逝。

正式开拍后,第一次走进戏里自己的“家”——一个桥下废墟中的板房,易烊千玺在里面待了很久。

他走到每个角落,这里翻翻,那里看看,床上也躺躺,想象自己在这个家里的生活轨迹。

“要不是累极,一般我们都不会躺在道具床上,那是特别脏的,工作人员都踩在床上。”导演说。

相处久了,导演觉得易烊千玺是个感性的人,当他理解了人物所经历的事情后,导演还没说要哭,自己就流泪了。

有一场戏,小北跟陈念第一次讲起自己是如何变成一个孤儿,成为小混混。讲到那个抛下自己离开的妈妈时,他没有怨恨,只有希冀。

说时,易烊千玺的表情依然像往常一样绷得很紧,眼泪却就那么流下来了。

小北家的场景拍完了,易烊千玺问剧组,能不能把小北的家具搬一些回家。

监制记得很多这样的细节,“千玺心里可能有很多东西,不能、不敢告诉你,但他的敏感、他充沛的情感,你能慢慢地感觉得到。”

对易烊千玺来说,最难演的,反而是一些很日常的戏。

比如,小混混群与同道的人交流,说话的语调是什么?肢体动作应该怎样?那都是他生活经验上的空白。

一场在手机店里“调戏”女孩的戏,易烊千玺 NG了几十次。

那是片中两位主角的第一次深入交流。

一场街头斗殴刚刚结束,小北被揍得一脸血。

“我希望他有点调戏她的感觉,偶尔怼她一句,但又说一些甜的话,来来回回。另一边,他又得努力掩饰着自己刚被群殴后的窘迫,里面有很多微妙的东西。”导演说。

影片的拍摄的顺序是跟着故事的的时间线走的,那也是易烊千玺与周冬雨碰面第二天。

刚见面,就要调戏一个女生,易烊千玺不知道怎么办。

导演就让周冬雨来讲讲笑话,“瞎聊也好,让他放松。”

后来,“松弛”成了易烊千玺在周冬雨身上学到的很重要的东西。

之后的戏,就越来越流畅了。

戏进行到后期,全剧组陪着周冬雨和易烊千玺剃了寸头,不分男女。

监制许月珍觉得,易烊千玺应该很向往做小北。

采访中,易烊千玺向Lens讲述了自己喜欢这个角色的原因:“吸引我的是他的生活环境,和身上那股韧劲儿。”

他觉得,那股韧劲儿触及到了自己心底的东西。“小北对未来抱有希望,虽然他生活在底层,但内心有向上的、很微小的这么一个劲儿。

许月珍想,易烊千玺应该在小北的人生里找到了移情的作用。

有一次,在半山腰拍完一小段戏,剧组准备转场,下一个地点在山底。大家正准备乘车,听到易烊千玺问,我可不可以走路下去?

那条路很安静,没有人,最后,助理陪着他,慢慢地走了下去,消失在人们眼前。

“千玺十二三岁就出道了,每天过的生活,几乎没什么自由。可能,他一周里面也没有几次像这样安静地走一段路的时光。可能,他每一天都要扮演易烊千玺,不能放松。” 许月珍对Lens这般分析。

从童年进入演艺圈开始,易烊千玺过早地“成年”了,光环将他与同龄人隔绝开来,他很少有机会像同龄人那样,慢慢观察着别人成长。

只能找到自己的方法,比如通过演戏去经历一些人生。

演痞子,是易烊千玺很早就有的愿望。

在这部影片里,他可以任性、不听话,爆发许多未开掘过的能量,他说,“这部戏里,情绪戏、大戏,下来都挺爽的。”

监制也感觉,这个沉默的孩子内心有股劲儿,而且,他并不是要掩藏,只是在等待一个时机。

“他现在慢慢已经在找出口,在把自己的信念散发出来。”

说不清的躁动感

《少年的你》是曾国祥导演的第二部长片作品,上一部是《七月与安生》。

他的导演历程,可以说是在陈可辛与许月珍眼中看着成长起来的。

曾国祥与许月珍在片场

最早,在陈可辛电影工作室里,曾国祥从翻译文件、做海报、订外卖开始,几乎干过所有的琐碎工种。

陈可辛曾评价他:“这是一个很稳的年轻人,反叛的东西会包裹起来,很像那个年龄的自己。”

后来,曾国祥又做制片助理、场记、演过几十个“绿叶”——无外乎色鬼,嫖客,无业游民,贼,不学无术、满口脏话的“废物青年”……

“痞子经验”丰富的曾国祥,在现场为易烊千玺示范动作

父亲曾志伟没有给他按下快进键。

“他一直说,每个人都要经历摔倒爬起来,才会明白怎样成长。每次遇到问题,他会给意见,但不会真的帮你。因为他知道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撞了南墙就都知道了。”曾国祥谈道。

《少年的你》项目打动曾国祥的,也是这种对成长的摸索。

像许月珍所说的,“他们(指片中主角)觉得这个世界应该有希望,于是每天都在对抗困难,但父母帮不了他们,学校也帮不了他们,一切好像又没有希望。他们就在那里浮浮沉沉,不知道自己可以去哪里,其间,他们只知道一件事:不希望成为我见过的那些成年人。”

剧本改编困扰他们最久的,是如何让观众理解:小北为什么要帮助陈念?陈念给过他什么吗?

曾有编剧提,要不干脆让两个人结婚。

监制立刻否决了这个走向。“他们之间不能只是爱情。他们其实是一个共生的关系,比亲人更密切。”

于是,主创再次去思考:陈念到底给了小北什么?

最后找到的答案,是“希望”。

“他们就像浑浊水里两颗挣扎的水草,没有人能帮到他们,于是他们自己缠在一起,希望有一天能冲出去。”

从剧本、拍摄到剪辑,他们一直在爱情戏份的分寸上较着劲儿。“很怕加多了,就盖过了那种共生的关系。”

影片的拍摄也不顺利。

七八月的重庆,连绵的潮湿高温,人们长时间地陷在低气压里。

拍摄到后期,摄影师的爱人忽然去世,关系已趋亲密的剧组陷入情绪的阴霾。

点映的成片里,裹着一种说不清的压抑和躁动感,正像是青春。

导演特意选在重庆拍摄这部影片——因为那里特殊的地形,高楼大厦后面很可能就是一个深陷的洼地,你永远不知道一拐弯后会遇到什么。

“这很像小北与陈念的故事,就藏在你身边的角落里,但如果你不去找,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许月珍说。

未尽的投影

采访将尽时,易烊千玺终于放松下来。

他说最近的烦恼是进食,“想多吃一点,但实际上吃两口就饱了。”

和起床困难一样,这是工作留给他的影响。

现在这种在学校的生活,他“挺想多保留保留”,“因为往后肯定还是得以工作为主。”

问他“一直以来,怎么说服自己去做那些不喜欢的事情、像大人一样去工作,

他回答:“看一看它里面比较乐观的地方、可能会给你带来什么成长。”

回头看去,他说自己很少有后悔和遗憾。但有些事情,如果重来一次,他会对自己要求再严格一些。

一种高于年龄的沉稳。但还是有些少年气的片羽,在采访的缝隙中闪现。

他会习惯性地看向对面的斜上方,偶尔目光落下来,敏感又柔软,随后又匆匆躲开;他的双手总是闲不下来,比如弹拨着刚收到的名片……

又问他,“这么多年紧张的工作节奏里,放松的方法是什么?”

他脱口而出:“发呆”。

这是在他自律的工作中,微小的脱轨方式。

迈入成年后,易烊千玺第一时间去考了驾照;对生活和工作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也不再有求必应,开始懂得存续精力;

同时,依然保留着许多小时候的习惯,比如把自己关在一个私密的房间里待一会,锁上门,放音乐。

周冬雨进入了26岁,“我感觉身体已经开始有衰老的变化了,容易发胖。”但又总觉得性格里那些躁动还在。

曾国祥今年步入40岁,却 “很多时候还觉得自己没长大。”

他相信很多人也一样。

少年未尽的投影,总会在某个不期然的时刻浮上心头。

采访、文 / 楚楚

阅读原文:与易烊千玺和周冬雨聊新片:撕开的,不仅仅是青春的疼痛

才情功力,有时不及真挚要紧

一 重庆

重庆是一座陡峭的城市。成都在平原,富庶,安逸,圈起来的一块安乐地。重庆是跑码头讨生活的地方,江湖,血性,卑贱而悍勇,如果说成都的空间关系是平行的,那么重庆是垂直的。像一座爬不完的天梯。

电影取了很多垂直的空间:学校如同一个巨大的井,中间拢住的那一小块空地如舞台,如斗兽场,四围的学生如看客;陈念的家是筒子楼,迷宫一般的楼梯,走也走不完,走也走不出的复杂;小北的家在高架桥下。就不必说陈念每日必须爬上又爬下的长长台阶,她走的每一步,都是在走上去,走出去,往她心里的开阔地。

有垂直,才会有坠落。唯有攀爬的艰难,才显出被踢下的残忍。无独有偶,《寄生虫》里也有要命的阶梯,导演说是深思熟虑。跨越一个阶层,跨越数个阶层,需要底下的人拿命去换。这里头有社会性。

如果说《七月与安生》拍的是乐园,永不遗失的乐园,乐园一生庇护着她们,那么《少年的你》从来没有乐园。即便开头的那几句英文,似是对乐园遗失的怅惘。《少年的你》拍的是丛林,少年们不顾一切求生的荒蛮丛林。

厉害的是把一座城市拍出了丛林感。巨大的钢筋水泥,学校前景里越来越茂密的栏杆,热浪酷暑里家家户户的空调滴水如雨,危险的暗夜,逼仄的白日,偶尔有云破天开,江面上云蒸霞蔚,那种极速剧烈的变幻,像极了少年的荷尔蒙蒸腾,还有酷烈的暴雨,洗刷掉一切也高档佛要打回原形的暴雨。这些残酷的景观,把一座城市,还原成丛林。

二 高考

高考让每个人变成一座孤岛。日本人拍大逃杀,需要把年轻人放逐到一座孤岛上,中国人不必,一场高考就够了。

二刷前,我妹跟我说,你觉得高考后面的戏多不多?看完第二遍,我肯定的说,不多。高考为这部电影找到了支点。时间的支点,心理的支点,事件的支点,影像的支点。高考为这部电影提供了最大的真实感。

那些可贵的纪录片质感的镜头!扑面而来的面孔,扑面而来的焦灼,这是每个人都历经的战役,霸道的镜头,冷静的细节,把每个人拖回去,沉进去,切身可感,它残忍的压榨出你的生理感受,同恐惧,同战栗。

它把高考拍成了一场战争。生死攸关,然而看不见敌人。于是困兽们相互咬噬,把看得见的弱者当作敌人。

仍旧是纪录片般的喧闹,翔实,考前的动员,合影的欢乐,放飞天灯的美好,集体撕书的发泄,走出考场的喜悦……镜头里每张面孔都是那么年轻,纯真而无辜,然而,唯其无辜,才分外残忍。

电影里,胡小蝶问:“她们一直在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

原著里,胡小蝶问的是:“她们一直在欺负我,你们看不见吗?”

我以为原著的这一句更好。不是看不见,是视而不见。甚至我相信,在事后追问这些无辜的面孔,他们会真诚的遗忘,真诚的相信什么都没有发生过。高考结束了,每个人都是幸存者,幸存者的喜悦淹没了一切。

高考是成人礼吧,我以为“成人祭”三个字更合适。每个人都要祭出点什么,才能变成大人。

有的人不得不祭出了自己,有的人主动的祭出了自己。

三 影像

深爱《少年的你》的影像。《七月与安生》的影像我也喜欢,温煦,亲昵,私密,如乐园,如金色,如凝固的琥珀。哪怕青春期已去,现实已来,仍旧托住了整部电影,托住了那两个人。仍有余温。即便撕扯伤害,余温还在,亲昵还在,她们一生都在那块金色琥珀里,她们是彼此永不失落的乐园。

如果说《七月与安生》的影像是女性的,《少年的你》的影像是中性的。是“它”,动物性的“它”,有动物凶猛。

凶狠,粗粝,狰狞。那些大特写,大大特写,极少在一部电影里有这么多大特写,这么多面孔,如巨浪滔滔,汹涌而来。那些极大极大的面孔,凝视着你,对视着你,逼视着你,无可遁形。

为什么这个世界是这样的?

为什么你们看不见我?

看见我。

看我!

大特写已经不是邀请,而是冒犯,是挑衅,是愤怒和委屈,是强烈光柱,是生命最初的面貌,是未经矫饰也无法矫饰的亮烈和炽热。

还有那些极近极近的手持跟拍,要一种战争般的临场感,冲进去,近一点,再近一点。观看《少年的你》给我的感受极似《敦刻尔克》,稍远一点就有思考和判断了,就有什么悲悯和关怀了,统统不要,我他妈的只要你此时此刻感同身受。破碎的呼吸,生理上的疼痛感,窒息感,刮擦过皮肤,血和泪,战栗和温柔。

非常非常喜欢,尊敬余静萍。镜像即是心相,我相信。我相信她忘却了自身安危,像战地记者冲进炮火一样,站定在电影的中心。赤诚,深沉,而温柔。我相信电影的力量,让她在最痛苦的时候,还有一份定力和纪律,继续拍电影。我相信艺术的意志,跳脱而出,主宰了她,也庇护了她。我相信电影里弥漫出的巨大痛苦和悲伤,濒死一般,窒息一般,我也相信在这般窒息的影像里,仍有微弱而倔强的呼吸感,一口一口的喘息,一口一口的换气,如同溺水的人在往上游,最后一口气呼出来,胸腔仍很痛,出水了,仍旧不敢放肆喘。极压抑,极压抑,却极暖。

生命感终于战胜了死亡感。

看完一部电影,会爱上一个人的。爱的不仅仅是镜头里的人,还有镜头后面的人,还有拿自己当作镜头的人。

四 光

电影的大半都是暗夜,是黑暗。只有痛苦能理解痛苦,只有你的黑暗能照亮我的黑暗。

他们的黑暗,如光柱,照亮彼此。

就像极好的画家,把黑色当成彩色来用。这部电影,把黑暗当成光线在用。

当然还是有光,光线酷烈,让人无法直视。审讯室一场,顶光从头顶倾泻而下,这种审讯光本就是一种施暴和施压,电影里这种丑陋的光也叫做鬼光,会把人拍得像鬼。

然而就是这种顶光,把陈念拍得那么冷,冷得不近人情,咄咄逼人,把小北拍得骨相毕露,一身冲天的反骨。然而就是这种光,弥散虚幻,高档佛圣光,把这两个少年人拍得有如圣徒。他们一层一层的攻和守,成年人揣度不了何来的坚定心志,背靠着背,抵死不从。

光影溢出,他们是同盟,也是同谋。他们是光和影的关系,狼和狈的关系。这是他们能给对方的唯一,也是所有。

探视那一场,光影晶莹,交叠,一言不发,悲欣交集。

还有最后,在两辆警车里,他们似乎一句叠一句的对话,然而分明那是虚幻空间,是神交。现实里是阴霾天,没有光,处理得极好,我很喜欢,一束一束的光,轮转,相同的角度,相同的力度,投影在他们脸上。一阵明一阵暗,相同的明和暗,告诉我们这不是现实空间,然而是他们共处的空间。

五 演员

陈可辛曾经说,只有两个女演员,在银幕上只要她一哭,观众就会跟着哭,是张曼玉和周迅。现在我想,他会加一个名字,周冬雨。

周冬雨如同一头小兽,还有毛茸茸的感觉,还有尖利的牙,锋锐而明亮的眼。这个女孩不知怎么回事,给的直接反应都是和常人不同,反着来的,悲伤的时候她笑谑,感动的时候她躲,难受的时候死扛,因而她的崩溃是不得不崩溃,她没有崩溃的时候,观众先崩溃了。

她和她的角色,不隔。

饶是如此天分,演陈念,她也剥了一层皮。因为演陈念,是不能躲的,不能演她的本能反应。陈念这个人物真难:不是反抗的反抗,不是脆弱的脆弱,不是坚强的坚强,不是勇敢的勇敢。陈念和小北,是一组反向的光谱,小北是从影到光,她是从光到影,一层层坠入人心黑暗最深处,从纯良到狰狞,而她的狰狞,不能是冷酷和自私,是她最大的懂得和承担。

有人说,《少年的你》有先秦春秋时的义气,舍生忘死,头赠故人。春秋的义烈,常令后人不解,因为到了一个利益的时代,故人风骨,显得过于用力而残暴。春秋是我们中国的青春期。青春期的义烈,也令成人不解。

自古恩义最难承受。相比之下,赠头与故人,好演,受故人之头,不好演。这是无情之情,难的是要演得理所应当。不分彼此了,也就无所谓施与受,恩与谢。《七月与安生》写的是一体的两个人,终究发现是两个人,《少年的你》写的是分明不同的两个人,怎么合而为一体。

她的脸上,渐渐有了小北的凶狠。

我的老师说,最好的表演:真实,准确,微妙。看到易烊千玺的表演,我想把真实,换成真挚。严格来说,他演得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底层小混混,真正的南方小混混是章宇那样儿的。《我不是药神》里的章宇,他的脸就像冰封的一样,流浪猫流浪狗脸上常有那种表情,不需要表情的表情,所以他笑的时候,咧开嘴像一道伤口,温暖到使人疼痛。

易烊千玺骨子里的那种文气,吐气造句的斯文,演出来的坏和痞,离章宇那种泥土里跌爬滚打,长出来的坏和痞,是有距离的。然而他真挚。他此时此刻的涩与愣,恰好契合一个小混混初遇到爱的涩与愣,恰好年纪,在男孩与男人之间的气息,有成人的暴力,智能和冷静,也有孩子般的信赖,托付与亲昵,他克制住,又克制住的深情,不看一眼,而未有一刻远离。他的以命相托,立住了,这部电影就立住了。

有多少张美丽的面孔,经得起大特写,大大特写?经得起暴露在强光下,毛孔,伤疤,粉刺,面部肌肉的微微颤动,经得起汗水滴下,经得起暴起的瞬间,冲冠一怒的血液涌动,经得起侥幸得手后,几近微笑的那一丝丝牵动?

假一点,都不可以,过一点,都不可以。

干净,清澈,牵动神经。

幸好有电影,幸好有胶片,有些刻骨铭心然而转瞬即逝,能永存于此,封印于此。

六 电影感

作为一个热爱电影的人,我迷恋电影感。看到一部好电影,我的最高评价也不过是:“这是电影!”其余很多,在我看来,是戏剧,是小品,是网络段子……然而不是电影。

电影感是怎么回事?电影感是文学转译不了,在剧本之中然而剧本表达不尽,电影感是一种化学作用,一种生理反应。

电影里有大量混剪,信息纷繁杂沓而来,似是随机捕捉,其实是精心编排,它不给你结论,只是静静呈现。好比一组陈念和小北的混剪,陈念在白日里众人誓师,声嘶力竭,小北在黑夜里,麻将馆中与众人厮打,肆意凶狠。他们如白日与黑夜,看似天上地下的人生,一个清白,一个污浊,然而实质是一样的,弱肉强食的,求生存。

还有一组我最喜欢的混剪,是高考之后,陈念虚脱似的崩溃,小北在看守所里平静而欣慰,混剪进来的,还有小北两个哥们的被揍,魏莱两个女手下的生活,还有郑易,还有李想。他们都是少年。没有人从这场成人祭中全身而退。这种混剪里,有一种很大的理解和平视,我喜欢。

这种逻辑,不是文字逻辑,是电影逻辑。

还有非常美的音乐,动人的声音,捕捉到重庆这座城市的噪音,水滴,附着在皮肤上的汗湿,还有天才般的剪辑,生猛决断,甘洌温存,于气若游丝处,暗花亮起。

所有这些加在一起,而你必须亲身经受,所谓的电影感。

七 不足

看第一遍的时候,有一种断裂感。我以为是情节的脱漏删减,造成的断裂感。二刷的时候我觉得不然。剧情的小小不合理,不造成太大影响。直到看到深焦的影评,有这么一句,“本片具有形式感的面部特写和具有现实感的场景交代之间,是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断裂的,尽管这不失为一次勇敢尝试。”终于说出了我的感觉。

戏剧性的大特写,戏剧性的故事,纪录片的质感,纪录片的镜头,其实这是两回事,两层皮,电影是硬贴在一起的。简单的说,会感觉故事里的其他人,教室里的其他人,没有进入这个故事,沦为背景板。大特写,是以损失后景细节为代价的。这种拍法,是以损失社会真实性为代价的。

有把这两层皮贴在一起的电影,四个小时,《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少年的你》不是一部特别成熟的电影。就完成度来说,《七月与安生》要好得多,故事流畅完整,影调从容松弛,有一种创作者游刃有余之感,而《 少年的你》,有一种力所不能及然而拼命硬上的搏命之感,泥沙俱下,浩浩荡荡,全靠元气充沛硬趟硬过,狼狈而尽兴。然而,这不就是少年感吗?

也许以后去做,会做得更好,但是不能等了,必须现在。我不要更好的未来,我只要真实的当下。

完整,成熟,从来不是评论一部电影的唯一标准。

才情功力,有时不如真挚要紧。

八 华语电影

在去年年底,我写了这样一段文字:“十年后,大中国电影时代到来了,大华语电影时代却并没有。大华语电影,这几个字,意味的并不仅仅是两岸三地电影人在一起工作,也包含了在过程中思想碰撞价值融合深入沟通,并且最终都呈现在电影中。这是一个全世界的浪潮都往回流的时代,都在往后退,抱紧自己。但是没有关系,浪潮还会再起,岛屿与岛屿,终有季风报信。热爱并且尊重在这个时代,奋力创作出自己电影的人们。电影就是电影,血脉就是血脉,爱电影的人永远爱,终有一天,我们会在电影中相聚。”

我想用这段题外话结束这篇文字。

逆流如涌,少年如你。

11月12日,电影《少年的你》上映的第19天,票房、排片率、上座率均排第一。

目前票房突破十四亿,成为中国第72部票房破10亿的电影。官方数据称,近3500万人观看了影片《少年的你》。

对于少年的你来说,电影不管是从热度还是从票房来讲,已经算是成功的一部影片了。

电影《少年的你》讲述的是一个校园里的优秀学生陈念(周冬雨 饰)与一个街头小混混小北(易烊千玺 饰)的少年故事。

陈念高考临近,一心只想着考上好大学,去往北京。然而同班同学胡小碟“跳楼”事件让她也卷入校园暴力中,成为被欺负的对象,就在这时,小北闯入她的世界,成为她高考前的“保护者”,然而,一场高考前夕的意外,让这两个正值花期的少年改变了彼此命运。

作为一个资深的电影迷,绝大多数好电影我都会选择在电影院观看,喜剧、科幻、战争、爱情......种类不同的电影带来的视觉冲击感、情感共鸣也各有所异。

电影《少年的你》是我观看的诸多电影中,整个影厅最最最安静的一部了,满满的一场人,出奇的安静。

直到陈念那句“你硬不硬”才引起观众忍俊不禁,嗤笑起来。

易烊千玺在接受采访时,记者让他用一个词来形容小北,易烊千玺选择的是“美好”。

嗯,确实很“美好”。

相信很多观众在看电影时或多或少都会想起自己的少年时光,风华正茂、书生意气,那段最美好、最纯真的少年时光在我们这一生都会刻下印记。

有人陪伴成长的路上,每一次惊喜都会放大到永远,每一个意外都会影响到一生。

看完电影从电影院出来,朋友和我吐槽说:为什么那个男警察非得坚持要陈念认罪,这下子两个人都进去了,而且也会留下案底。

说实话,刚开始我也觉得男警察有点过于偏执了,正像他前辈这楼道里问他的那样:“这,就是你想要的结局么?”

当看到最后的结局时再去想这个问题,就会发现,也许郑警官的选择和坚持才是最“减害”的。倘若,陈念和小北坚持原来的想法,陈念去上了名牌大学,小北因强奸罪入狱,多年以后,完全不平等的两人还能回归到少年时候的“美好”吗?

我相信,不会。陈念会背负着重重的负罪感难以正常生活、学习、工作,小北也会因为几年牢狱之困而变得自卑,两人的距离也会越来越大,还谈什么美好。

所以,综合利益损害的角度来分析,男警察的坚持让两人的结局虽不完美,但距离“美好”又更近了一步。

少年的向往和相信珍贵如初:少年内心其实非常向往光明,能始终相信自己所坚持的,才珍贵,也足够打动人。

陈念问小北:你信我吗?

小北问陈念:你信我吗?

最后,小北那句“你赢了,我才不算输。”令人瞬间热泪盈眶。

不是每一个被欺凌的女生,都有一个刘北山。

影片中,校园暴力的始作俑者是一个女生:“魏莱”。

她的结局是死亡,有人问我这样的大结局是不是有点过于残忍了。

仔细想想,从魏莱(“未来”)的结果来看,也寄托着导演所想表达的一种寄望:在未来,校园里没有暴力。

回想《少年的你》,整部影片中有几个画面和镜头令我记忆深刻,而又难过不已。

画面一:

胡小碟盯着陈念,狠狠说道:“你们为什么什么都不做!”

泪水从胡小碟脸颊缓缓滑落,一股寒流突然在我体内淌过。

日常生活里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什么都不做”的冷漠人。

画面二:

魏莱第一次被警察审讯时,淡然自如,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那个语气和眼神令人气氛而又恐惧。

后来,她又欺凌陈念时被楼上大叔拍下来,她惶恐万分,后来去找陈念道歉,跪着求陈念不要报警,而这一切不是因为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是她不想再次复读。

相信很多让在初高中时期都看到过校园欺凌的事件,你去回想一下,那些欺负别人的人又有多少受到了该有的处罚呢,若干年后,那些“偌大弱小”的欺凌在他们看来,只不过是一些不痛不痒的“玩笑”。对,跟着被施暴者一生的黑暗记忆只是施暴者的一句玩笑,这个世界不该这样的。

细品电影中每一个人的家庭情况和故事,会发现这就是栩栩如生的生活和现实,就是我们想要去努力改变的现状。

所以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的深刻性和责任感,要远远超过最近十几年绝大多数的青春题材影片。

《少年的你》让社会议题与青春片的情感撞击引发多维度讨论,而非让‘欺凌’仅成为推动情节的廉价梗,这是《少年的你》带来的惊喜”。 解放日报撰文。

正如电影监制许月珍所言:“也许世界现在还不是这个样子,但我希望世界终究有一天会变成这个样子,没有一个少年人再需要受苦。”

愿:美好永远陪伴。

至:少年的你。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货拉客微商网投诉、建议、删除信息联系邮箱: 联系QQ: 微信:
Copyright© 2006-2022 www.huol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货拉客·货源网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ICP备号]
网站安全认证 微商网 安全联盟行业认证 微商网 可信网站实名认证 微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