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货拉客微商网官网!

辽沈战役的意义 (辽沈战役的意义历史书)

来源:淘宝货源网 热度: 时间:2024-03-24 01:34:38

辽沈战役的意义

辽沈战役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整个东北,给全国军事形势带来了新的转折。从那以后,解放军不仅在质量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人民解放军有了稳定的战略后方,为接下来两次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辽沈战役胜利最大的功臣是谁?

经过47年的冬季攻势,东北局势发生了变化。敌人已经被孤立在几个大城市,没有小战役可打。1947年底和1948年初,毛泽东和林彪开始考虑在东北保留敌人的计划,并很快达成共识。然而,1948年春,毛林在如何克制和消灭敌人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48年春,你是否已经具备了与敌人展开决战的条件?东野的进攻能力能否快速攻下几十万人把守的大城市?一个纵队能挡住几十万敌军增援吗?还没有!那时候如果东野主力能一次性消灭运动战5-10万,那就很大的胜利了。1948年春天长春的敌人会像秋天一样不战而降吗?没门!事实是长春的敌人还是很嚣张的!但是我们的力量不够强大,还没有从冬季攻势中恢复过来,新组建和未组建的部队战斗力不强,各种战略物资还没有开始准备。如果我军主力在1948年春南下,长春之敌可以在沈阳之敌的配合下突围,与沈阳之敌合并,使沈阳之敌超过10万。如果廖耀湘兵团不是十万人,而是十五二十万人,就不会像一九四八年秋辽沈战役时那样犹豫不决,就不会听从蒋介石的命令向东进攻林彪,在城下进攻锦州。傅不会欺骗蒋介石,

wWW。sOJie.cN

只派一些士兵去攻打西北坡,

但是会不遗余力的救援东北。1948年春,东野实力不足,31小时攻克13万人把守的锦州。可见1948年春,战略决战的条件还不成熟,至少对我来说还不如1948年秋打!不可能产生只有48年秋天才能产生的结果!既然决战的条件还不成熟,应该选择哪个方案?

1948年春包围长春,可以牵制和牵制东北的敌人,但不会爆发决战。最多只能和长春和沈阳的敌人同时作战。这样的战斗对我来说是负担得起的,也是有益的,因为当时东野的实力。毛泽东于1948年春提出南下锦州,只是为了牵制敌人,但他并没有考虑立即与敌人展开决战。但是如果在1948年春天打到南方的锦州,很可能会变成东北决战。敌人可以同时与长春、沈阳、锦州、葫芦岛的东野作战。最后谁赢了很难说,对我不利。在这方面,毛泽东开始比林彪考虑得不那么仔细,但毛泽东同意林彪的意见,意识到“先打长春不如先打外地”,这表明他仍然可以接受有正确意见的英明统帅。

wWW。sOJie.cN

于是,1948年春,关于“打长春”“南下”的争论,以毛泽东同意林彪的意见而告终!

现在对辽沈战役的叙述有一种误解,认为只要拿下锦州,东北大门就关了,实际上锦州拿下之后,国民党还是可以逃出营口的。

当时东野没有同时拿下锦州和营口的实力,只能先拿一个。国民党如果决心逃跑,就可以利用林彪集中力量打锦州,沈阳三十多万兵马就可以倾尽全力逃离营口。但当时国民党还是高估了自己,不愿意接受东北的失败,选择了侥幸,导致了更大的失败。国民党犯了类似的错误

只是因为拿下锦州并不意味着关闭东北大门,过早在不成熟的条件下与敌人作战风险很大,但打得晚也可能促使敌人决定逃离营口,所以打锦州的时机很重要。林是前线的指挥官,数百万人的生死悬于一线。这个谨慎是绝对正确的!

现在有人批评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的决策,认为林彪考虑得太多了。没有他们的果断,大家似乎都很明智。其实只能说明他们是“追着马跑”和“追着事实思考”,太肤浅了!

半年后,1948年7月22日,林彪主动改变原作战计划,放弃打长春,南下:“东北主力8月中旬到达时,以最大主力开始南下作战”。毛泽东立即表示“同意”。

因为从1948年春到1948年秋的半年时间里,四野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四野形成了5、11、12三个纵队和几个独立师,进行了大规模的训练!质量和数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敌人士气低落,长春的敌人根本不可能突围,已经做好了与敌人决战的准备。最后在林彪随机应变的指挥下,这场南下作战演变成辽沈战役。毛泽东和林彪此时对“南下”的看法是一致的,没有争议。

现在有人把一九四八年春林彪与毛泽东的争论,看作是一九四八年秋辽沈战役中毛泽东与林彪的争论。他们留出时间来讨论哪个是关键,哪个更好。他们有的迷茫无知,有的别有用心的故意混淆时间的概念。毛泽东要求林彪在48年春“南下”,就像他在6个月前要求苏羽带4个纵队过长江一样。因为时机不对!留时间谈战略战役指挥,太可笑了!但是,毛泽东不应该受到指责,因为毛泽东只是在战斗酝酿阶段为指挥官们提出了一种建议,而不是他成熟的决定。

1948年秋天的辽沈战役是在一个特殊的时刻进行的。敌人处于想战想逃,犹豫不决,犹豫不决的特殊情况,这是一个特殊的结果。

而选择这个绝佳机会的人是林彪,毛泽东支持林彪的选择,所以他也有功劳!半年前林彪主张打长春时,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其他人都“同意”。半年后48年7月2日林彪

2日主动提出放弃打长春而改为“南下”时,毛泽东也是“同意”。虽然期间因葫芦岛情况变化,林彪对整个计划又反复考虑,并同时发了“请示电”,但在毛回电前就重新下了决心,毛泽东的“批评电”对作战根本没有产生什么影响。(现在有人说林彪这封电报时要求打长春的,这是歪曲。林彪在电报中只是对在坚持打锦州和回头打长春的利弊做了分析,表示自己正在考虑中,并请毛泽东指示。并没有说应该回头打长春!有人说林彪这封电报是瞒着罗融桓,刘亚楼发的,并经过他们的斗争才改变的,这也是胡扯!据林彪当时的秘书潭云鹤回忆,这封电报与以往其他电报一样,是由林彪口述,并经罗融桓、刘亚楼签字后发出的。但发出后,他们并没有停止思考,而是各自都进一步思考,因为这仅是一封请示电并不是决定。经过思考,刘亚楼首先找罗溶桓,他们又去找林彪,而林彪此时也已有了主张,所以当他们再在一起时,很快形成了共识)。

前面讲过,毛泽东在1948年春天提出南下锦州,只是出于抑留敌人的考虑,他并没有考虑此时立即与敌人展开决战。事实上直到9月12日辽沈战役发起的前5天,毛泽东也没有要进行战略决战的打算。1948年9月7日,毛泽东在给林彪发出的战役指示中分配给林彪的当年歼敌任务是:“要求你们配合罗瑞卿、杨成武两兵团担负歼灭卫立煌、傅作义两军三十五个旅左右(七月杨成武已歼一个旅在内),并攻占北宁、平绥、平承、平保各线除北平、天津、沈阳三点以外的一切城市。”分配林彪部当年的任务是配合聂荣臻部歼敌35个旅,这无论从歼敌数量还是从作战目标来看都与后来的实际战果相差甚远,说明毛泽东到了1948年秋天时,最初的设想也仅是歼灭锦州地区北宁线之敌,伺机吃掉傅作义一部,并没有全歼东北守敌,举行战略决战的计划。

最后之所以能全歼东北敌军于一役,是在战役开始前林彪有意识的战役组织和在战役进行中随机应变的结果。林彪是个有才能、有主见的人,他并没有按照毛泽东的意图去打仗。从林彪对敌人东西两路夹攻所采取的有区别的战役组织中就可以看出,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往东打去消灭傅作义的部队,而是把战役的重心和目标锁定在消灭西进兵团--廖兵团,而歼灭廖兵团就意味着歼灭了东北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解放全东北。林彪在东面用4纵,11纵进行“阵地防御”,这种打法显然仅是要堵住东进兵团,但不是要消灭它。但在西面却不是死堵,林彪在廖兵团侧后部署3个纵队进行“运动防御”,是一种诱敌深入,随时准备断敌退路消灭廖兵团的部署。打东进兵团由2兵团司令程子华指挥,而打西进兵团的三个纵队由林彪本人直接指挥,从这种指挥关系也可以看出林彪战役的重点是西进兵团。此时,林彪的战略意图是,如果廖兵团来的快,林彪就“先打援(消灭廖兵团),再攻城(打锦州)”。

如果廖兵团不敢来,就先拿下锦州再依据情况变化决定下一步行动。林彪的战略部署和战役组织与毛泽东的意图明显不同。毛泽东此时的战役意图是歼灭锦州和东进兵团,还没有全歼东北敌人为一役的决战企图。

廖耀相如果敢来攻,林彪可以命令廖兵团侧后的三个纵队立即“关门”,集中兵力先消灭他。林彪在总结四平攻坚战失利的教训时,列在第一位经验的就是应该“先打援,再攻城”。不过廖耀湘比张灵甫聪明的多,不冒进,否则,辽沈战役第一个被消灭的将是廖兵团。廖兵团不敢动,怕落入林彪的包围圈是个聪明的举动。廖耀湘的如意算盘是等到林彪与锦州的范汉杰集团和侯镜如的东进兵团打到精疲力尽时再猛扑过去!他想重演解四平之围的一幕。他没有想到,

林彪在总结四平攻坚战失利的教训时,列在第二位的是“攻坚战术研究的不够”,在林彪的调教下四野的攻坚能力已经今非昔比。总攻发起31小时后,锦州就被拿下。如果廖兵团积极援助锦州,最大的可能是还没有到锦州,锦州就已被攻克,攻锦共军主力立即再打主动来送死的廖兵团,省去了日后长途奔袭迂回包抄的过程。因此,廖兵团在那里徘徊不前,实在不能说廖耀湘无能,而是林彪“太狡猾”,不要说换一个人,就是换个神仙来指挥,他面对林彪这样的部署,又有什么好办法?

但廖耀相再狡猾,廖兵团也是“逃的了初一,过不了十五”。林彪的这一部署为日后消灭廖兵团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在锦州解放后,毛泽东在10月14日,17日的电报中说:“宜打锦胡,宜在15天左右以后即行作战,先打锦西,后打葫芦岛,

争取11月完成夺取锦葫任务”,毛泽东要林彪去打锦葫的东进兵团,这是他9月7日电报中“歼灭锦州地区北宁线之敌,并攻占北宁线上除北平、天津、沈阳三点以外的一切城市”的战略继续,这说明,到此时毛泽东也还没有一战全歼东北守敌的打算,甚至还没有看懂林彪的战役意图究竟是什么。

wWW。sOJie.cN

蒋介石就更差劲了,他认为林彪在锦州与范汉杰兵团和侯镜如兵团已经打的元气大伤,要廖耀湘乘机去收复锦州,蒋介石简直就是要廖兵团主动去送死。卫立惶要廖兵团回沈阳,但廖耀湘的战场感觉比较好,认为林彪主力虽然疲劳有损失,但元气还在,不敢贸然上前。有人说廖兵团此时应该立即向营口逃跑,但这只是“事后诸葛亮”的说法。因为当时谁也不知道林彪的兵锋下一步将指向何方。

如果廖兵团立即向营口逃跑,林彪就可能真的按毛泽东的想法去打东进兵团,在这种情况下廖兵团莫名其妙的向后跑,不去执行蒋介石乘机收复锦州命令,就是十分滑稽可笑的愚蠢行为了,老蒋还不毙了他?因此在林彪的意图未明时,廖耀湘不可能立即向后跑。但是应该承认,廖耀相战场感觉非常灵,在林彪动作前他已经感觉要大祸临头了,于是断然决定,不顾蒋介石和卫立惶的命令,立即出营口,表现是很出色的。在淮海战役中,如果黄伯涛,黄维、杜律明有廖耀相这样的勇气和判断力,也不是哪个结果了。

不过,廖耀相虽然已经决定出营口,但在行动上还不能公然对抗蒋介石的命令,毕竟林彪下一步要干什么他并不知道,只能假意攻黑山,实际向营口“转进”,他既要欺骗林彪,也要欺骗蒋介石,想一箭双雕,十分狡猾。但“狐狸在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就是怎么个“假动作”,林彪也不许他做。

林彪的眼睛始终盯着廖兵团,当他发现廖耀湘兵团在新立屯一带徘徊不前,有可能实现歼灭廖兵团以及一战解放全东北的战役企图,于是林彪改变了毛泽东要他打东进兵团的方案,毛泽东显然忽然认识到林彪的正确,从中央到东野迅速形成共识,攻锦主力不休整连续作战直扑廖兵团而去遂行辽西会战,原先林彪有意识的在廖兵团侧后布置的三个纵队终于派上了大用场,立即到沈阳营口方向切断廖兵团退路。至此1948年秋天的“南下作战”最终才演变成了全歼东北敌军于一役的“辽沈战役”。

wWW。sOJie.cN

消灭廖兵团,看上去是似乎很偶然,但如果不是林彪在一开始就违背毛泽东的意图把战役重心放在求歼廖兵团,在廖兵团侧后部署3个纵队进行“运动防御”,在战役过程中又始终把目光盯着廖兵团,又怎么会有这样的“偶然”的结果?林彪的很多战役指挥都是这样,看上去似乎是即兴之作,是偶然的机遇。但深究原因,都是林彪深思熟虑认真筹划的必然结果。机会只“光顾”有准备的人。“天上不会掉馅饼”,就是真的天上掉下来馅饼,对于没有准备的人,不仅吃不到馅饼,还可能被馅饼砸死。

因此,整个辽沈战役指挥,无论在战略指挥还是在战役指挥,起主要作用的都是林彪是不可否定的事实!

从辽沈战役的指挥演变可以看出,毛泽东确实是个会打仗的政治家。如果与一般的军事家相比,也是个出色的军事家。但如果与林彪相比,毛泽东显然不及林彪。毛泽东作为统帅的才能主要是会用人,会决策。会用人,就是能够认识一个人究竟有多大本事,能从众多将帅中识别谁是真正的人才。会决策,就是总能够从众说分云的意见中选择正确的意见。一个领袖不可能什么都懂,都很精通,但领袖却需要对很多问题进行决策。作为一个领袖特别需要的就是能够从众多的意见中选择正确的意见,进行正确的决策。毛泽东在辽沈战役中多次不惜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纳林彪的指挥,就是他这种才能的具体体现。但毛泽东也是个会指挥打仗的统帅,否则他怎么能知道林彪意见是否正确,总是同意支持林彪的正确意见?如果毛泽东也象现在的一些“诸葛亮”那样,自己狗屁不通、根本不会打仗,却自以为是,总是对林彪持否定态度,怎么可能有辽沈战役的胜利?

辽沈战役简介?辽沈战役爆发原因是什么

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中第二次国共内战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

中共将领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东北地区向被分割于沈阳、长春、锦州等地的中华民国国军发起进攻,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收编国军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卫立煌所率领的1个剿匪总司令部、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3个师部、旅部团部不计,共47.2万人,并攻占了东北全境。[2]东北人民解放军获得完全胜利,辽沈战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中华民国国军。

wWW。sOJie.cN

1948年9月12日,林彪、罗荣桓率东北解放军发动攻击,连克辽宁昌黎、滦县、兴城、绥中、义县、国民党军被分割在锦州、锦西、山海关地区。蒋介石急调北宁县华北“剿总”的5个师和山东的2个师,连同原在锦西4个师,共11个师,于10月10日至15日猛攻塔山,以解锦州之围,但未能突破解放军的阵地。

辽沈战役的战争结果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军47.2万余人,其中毙伤国军官兵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86名。国军共损失1个东北“剿匪”总司令部,1个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4个兵团部、11个军部和36个师。损失各种火炮4709门,轻重机枪13347挺和其他枪支175361支。

历史评价

辽沈战役我军胜利和敌军失败都是有原因的,国共双方最高统帅蒋介石和毛泽东几乎同时都看到了锦州这步关键之棋,但蒋与他的东北将领们意见不一,从而举棋不定,贻误战机在先。

蒋介石后来更犯下一个致命的战略错误,那就是不顾当时东北人民解放军力量增长的实际情况,固执地与解放军展开决战,终使几十万精锐之师在东北大地上灰飞烟灭。我军兵力包括地方部队几乎在其2倍,而东北野战军的装备在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算是最强的。国民党军队如果迅速撤到关内,或许还能推迟被我军全歼的命运。

相比之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则是比较成功的。毛泽东认为,先打锦州,封闭国民党部队逃出关外的道路,“关门打狗”是上上之策,林彪则认为攻打锦州是有困难的,应该先打长春,但是在其试攻长春后就知道攻打长春也比较困难,于是同意先打锦州。锦州破后,国民党军队就被封闭在东北,陷入了孤立境地,陆上无法逃脱。

辽沈战役简介?辽沈战役是在哪一年发生的

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

在锦州攻坚战的同时,南北两线阻援部队分别采取坚守防御和运动防御,粉碎了国民党军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增援锦州的图谋。

在南线坚守核心阵地塔山的第4纵队第12师第34团,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陆海空立体进攻,鏖战6昼夜,歼敌6000余人,创造了野战阵地坚守防御的光辉范例。战后,该团被授予“塔山英雄团”的荣誉称号。

锦州被克后,困守长春的国民党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在东北野战军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于1948年10月17日率所部2.6万余人起义。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扩展资料

辽沈战役我军胜利和敌军失败都是有原因的,国共双方最高统帅蒋介石和毛泽东几乎同时都看到了锦州这步关键之棋,但蒋与他的东北将领们意见不一,从而举棋不定,贻误战机在先。

蒋介石后来更犯下一个致命的战略错误,那就是不顾当时东北人民解放军力量增长的实际情况,固执地与解放军展开决战,终使几十万精锐之师在东北大地上灰飞烟灭。

我军兵力包括地方部队几乎在其2倍,而东北野战军的装备在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算是最强的。国民党军队如果迅速撤到关内,或许还能推迟被我军全歼的命运。

相比之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则是比较成功的。毛泽东认为,先打锦州,封闭国民党部队逃出关外的道路,“关门打狗”是上上之策,林彪则认为攻打锦州是有困难的,应该先打长春,但是在其试攻长春后就知道攻打长春也比较困难,于是同意先打锦州。锦州破后,国民党军队就被封闭在东北,陷入了孤立境地,陆上无法逃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辽沈战役

.RFC11 { display:none; }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货拉客微商网投诉、建议、删除信息联系邮箱: 联系QQ: 微信:
Copyright© 2006-2022 www.huol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货拉客·货源网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ICP备号]
网站安全认证 微商网 安全联盟行业认证 微商网 可信网站实名认证 微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