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货拉客微商网官网!

如何提高学习能力?(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来源:微商加盟 热度: 时间:2024-05-04 18:04:03
如何提高学习能力?

关于提高学习能力,有人给出的方法是列详细计划,设计奖惩方案,用名言或现实激励,番茄学习法……

我感觉对于自制力高的人这些方法可能有用,而对于自制力差的人,这些方法有点陈意过高,不切实际。

在设想所有人的自制力为零的前题下,我将尽可能客观,尽可能实际地分析学习的过程。

一、学习的第一关是处理诱惑。

以游戏为例,诱惑就是门槛很低,入门很快,快感很高的东西。而学习恰恰相反,它是门槛较高,入门较慢,快感较低的东西。

学习的枯燥会增加游戏的快感。游戏的high点过高,会使学习的乐趣很难被发掘。

如果一个人长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就更加不会去学习,也难以入微,这门课的学习一定会失败。

大脑会本能地选择刺激更高的东西,让游戏与学习较量,游戏可以不战而胜。

二、学习的第二关是处理厌学情绪。

学习并不是一件十分友好的事情,它先需要你背诵一些定义,熟识一些定理,能灵活运用时才产生快感。

学习自行车、学习游泳也是一样,学习初期只有痛感(摔倒,呛水),只有上了道,快感才开始产生。

而且学习需要把你慵懒的大脑激活起来,高速运转,会导致大脑疲惫,如果长时间没有奖励,大脑就会排斥学习,产生厌学情绪。

学习的初期,是学习过程的最危险期,此时受挫逃避,就危险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处理办法就是:1、用一天中最兴奋的时间学习新知识,而非背诵。2、尽早让自己体会到成就感,并客意放大成就感,奖励自己,“今天你太棒了,司郭仪。”3、给自己信心,再坚持坚持就能看到希望,再坚持坚持就能挖到金子。

三、学习的第三关是选择学习环境。

环境对一个自制力为零之人的影响是足以毁天灭地的。在适宜的环境中学习,学如平原走马;在不适宜的环境下学习,学如逆水行舟。

孟母三迁,一点也不过分,这是孟子成才的坚实基础。

最上等的学习神器,是有好的学习环境,与大神一起竞争、角逐。

中等的学习条件,有学习的环境,和老师同学“随波逐流”。

最次等的学习条件,是自创学习条件。(令人崇敬,各位加油!)

四、学习的第四关是发掘快感。

只有快感是唯持学习的唯一动力。

鞭策、激励对于度过学习危险期(初期)是比较有用的,然而靠立志维持学习是不可能的。

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突发事件,比如假期、生病……靠立志维持的学习状态就立刻被打碎,你将会恢复立志前状态。

保持学习状态的唯一动力来源于学习的快感。

如果始终没有体会过学习的快感,没有体会过获取知识的愉悦,你已经失败了。

如何发掘学习的快感?1、不要轻易否定自己。学不会是正常的,学会了值得鼓励。2、对知识进行翻译和再创造。怎么生动怎么来,怎么直观怎么来。(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

五、学不可以已。

一位好朋友说,学习要争分夺秒,复习要见缝插针。

说得太棒了。

笔者新书:学无止境

这是一个晚来了两年的答案,忍不住还是写了。办法有很多,大概说几点。

1.思维的提升比方法重要100倍。

一个人有怎样的自我认知,就会有怎样的思维,就会有不同的工具使用类别和方法论。就像我在我的另一个回答想看书,但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该如何选择? - 卫蓝的回答说过,要想更高效率地阅读,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提高自我认知,实际上也就是改变自己的思维。

比方说,你有“事物发展是非线性的”的思维,知道自己对学习的投入可能带来的产出不是量的叠加。当自己遇到瓶颈的时候,你可能就不再是继续增加自己学习时间和单纯靠题海等方式去学习。而是寻找“最小限制因子”。从缺口处入手。

如果你有“刻意训练”的思维,那么你可能就知道为什么很多从小画画很好的人长大很少会当画家的——因为他们的训练单纯停留在兴趣和获得外部赞美的层面,所以他们的水平大概率会保持在业余的水平。就像一个足球爱好者,他们偶尔会踢球,但是他们都会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去踢,因为那样可以让自己享受和舒服。但是一个专业的足球运动员,他们会被强迫“反脚踢球”,会被要求最短时间内跑完全场。后者的训练更为“刻意”,而不是停留在舒服区内,所以后者他们的学习获得的能力水平更高。我们自己在学习过程也应该如此,不单看自己看得懂的书,否则进步会很慢。

如果你有时差思维。你就明白原来“自己努力时不见成效,吃喝玩乐的时候成绩反而好了”并不是吃喝玩乐带来的学习进步。就像自己听到1000米外的声音,声音的发生实际是3秒钟前。看到的苍天大树已经在20年前就开始生长。而当前的努力,也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够看到的。而这个时间,也许是一天,也许是一个月。请相信,它一定会到来!

2.正确利用心理学和生物学知识。

心理学和生物学的知识对学习的影响非常非常大。只要善于应用,绝对可以事半功倍。

比方说,我很早以前就知道,有一个心理效应——他人在场,指的是他人在场能够促进行为的完成,提高效率。每当我一个人去图书馆分神很厉害,我就会挑一个人比较多的地方坐,因为这样自己会受到周边一定的干扰,分神也会较快回来,继续学习。

还比方说,我知道“道德许可”——当一个人做出一件符合某行为的规范时,会放松对这规范的执行。所以我们经常会对自己说“学习了一小时了,我玩会手机放松一下吧。”实际上就是一种道德许可的表现,利用前面自己对学习行为的执行,解释自己玩手机的行为。有的人喜欢在重点知识下面划线,但是那样反而让自己在阅读的时候对那部分有所松懈,反而不利于记忆。我知道这些心理学知识,所以我会在行为发生之前,提前预测出我的行为,然后进行改进。

3.建立及时反馈系统。

看得到努力的结果能够刺激人们更加多地努力,产生心流,甚至成瘾。实际上,很多东西都是可以成瘾的,就像巴普洛夫的狗那样对铃声上瘾。关键在于正反馈。如果想要保持对学习的适度热情,我的建议是建立可视化的反馈系统。

游戏让人成瘾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的反馈可视化——“还有10积分就可以升级了”。而且非常速度——“打死BOSS就可以领取屠龙宝刀了。”两者都能够让人立刻感受到完成某一行为之后的奖励。人的决策大脑——边缘系统非常喜欢做出能够快速得到多巴胺的行为决定。所以,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努力可视化,得到反馈。比方说,下载一些英语单词软件,每天完成多少词汇量的积累。将自己的日常行为分数化——完成一章书的阅读5分。在自己看完一本书后奖励自己吃块巧克力。记录自己行为和进步的点滴。这些都有利于保持自己对学习的热情。

4.培养固定习惯

我们做出一个行为是需要消耗能量的。我们高中的时候经常作息表安排的满满的,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相对比较容易进入状态,但是大学的时候往往没有固定的课表,学习上没有固定的教室,这样自己需要花相对较多的时间去决策学习的时段和空间,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上了大学就不习惯和学习效能降低了——因为没能培养起时间感和空间感这样的习惯,也就是一定程度的适应不良。良好的习惯能够减少意志消耗,让一个人更容易进入状态,进行学习。

5.保证身体健康。多睡觉,多锻炼

身体健康的人拥有更高的应激能力和更为良好的内分泌系统。同样在嘈杂的环境中学习,健康的人能够更为专注。而且健康的人能够保证更为持续的学习时间,嗯,颈椎痛的人就知道。生理上,人人都会有“喜新厌旧”的心理,也就是超限作用,这是因为神经细胞持续接受相同刺激后,会产生适应,提高刺激阈值。所以一个人学习久了,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一段时间后,最好能够出去走走,那种休息属于“主动娱乐”,非常有利于减缓大脑疲劳。

推荐书籍:《自控力》《金字塔原理》《瞬变》《影响力》《如何阅读一本书》《决策与判断》《社会心理学》《行为与进化》《混沌学》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所有的知识如果没有经过重复和锻炼,进入自己的大脑,成为思维的一部分,几乎很难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正面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读了很多书,学了很多方法论进步却很小的原因。所以,请尽可能去使用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巧,让他们进入思维当中,包括这个答案。

昨天写的互补回答:怎么提高信息转化率? - 卫蓝的回答

如何从思维上彻底改变学习模式? - 卫蓝的回答

——————————

不到一天饭钱,却可饱食一生的自我提升类书籍《反本能》销售中,解答你80%的生活疑惑。点击购买链接:《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卫蓝)》- 当当图书

不知道强行回答这个问题会不会被打,有点紧张···比起知乎上那么多的清北、Ivy大神,我一只文科本科生还是有点水的···但是我有特殊的学习技巧!(其实也没什么特殊的,自动白眼)怎么说呢,我初中就开始早恋,寒暑假作业从没写完过,上课看小说不知道看了多少本,大学翘课抄作业更是经常···反正各种不是好学生该干的事情我都干过,但成绩一直还不错。意思就是,我的学习技能,是在短时间内达到最大效果,性价比比较高。具体大概是下面酱紫:1.认真听,培养专注力上课的时候我经常会被旁边的人问,老师刚刚说啥了?老师又说啥了?老师又又又说啥了?那个时候我就发现,咦,原来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这样专注呀。专注说起来是很小的事,但是可能在几秒之间,错过的信息量就天差地别,甚至错过了最关键的内容也有可能。培养专注力我有一个比较喜欢的方法:听写/听说英语新闻。在短时间内抓取大量信息,要求最大程度的全神贯注,非常锻炼脑子。具体做法就是,找到每天的BBC News,一般头条新闻1分多钟,拿来听写正好,我们听力课的要求是听4-5遍,能写出大概内容,还原程度越高越好。这个方法比较痛苦,因为新闻说的太tm快了,但是效果极好,听完之后神清气爽,整个机灵了不少。另外也非常能提高听力水平,每周1次一个月+每周2次半个月+每天一次半个月,雅思听力考了8.5。2.不要留下任何模糊不清的想法其实我是个比较随性的双子座,但是在学习这件事上,我非常的吹毛求疵,非常的追求完美。比如,高中的时候背文综题,大多数同学是知道个大概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行了,但是我比较强迫症,必须要背到跟标准答案一字不差才行。大学的时候考微积分,每个步骤都有分,结果不对也不会扣太多,但是我一定要一遍一遍算到完全和答案一致。这种强迫症其实是比较浪费时间的,但是如果把很多知识都模棱可的放着的话,最后整个学习体系就会乱掉,任何事情都是模糊不清的。而知识都是相互关联,一件事模糊了可能导致很多事都模糊。所以不如一开始就不留下任何疑惑,让所有的记忆都是明确的,准确的。培养这种能力主要就是靠强迫自己,绝对不能得过且过,每个小细节小疑惑都弄清楚,成为习惯效果会不错~3.尽量别用电子产品,有时最土的方法才是坠吼的这一点是我的个人偏好,仅供参考!!!编程或者写论文什么的除外,能不用电子产品就不用。同样一篇英语阅读,我在ipad上看要比在书上看多错2-3个,同样一个数学题,我看ppt的理解速度大概是看书的70%。电子产品无法让我沉浸到“学习”的感觉之中。我还比较反感一个东西,网络课程视频。如果真的要学什么东西,就去看书,看书,看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看大学教材,不懂就查资料,写邮件问作者问老师,这种最土的方法其实真的好用。4.独立的自制力现在很多时间管理app,一定时间不能解锁手机啊,完成20分钟学习就奖励一个番茄啊,什么什么的,说是培养自制力,其实是在毁掉人类的自制力啊朋友们!为什么你的时间,你工作学习的节奏要被一个app掌控?这很危险啊地球人!这个做起来比较难,但是还是非常推荐大家试试,不用每天背单词打卡,学习的时候不用软件提醒,不找人陪伴监督,手机不用藏起来,就放在面前。你就这样学习,能坚持一会是一会,这次坚持了5分钟,下次就10分钟,20分钟,半小时···一切节奏由自己掌握,自己提醒自己。如果能坚持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再深层次一点,这是在锻炼一种,”想做什么就能去做”的自主能力,你会港觉到,自己的人生又掌握在自己手里啦!大概···就是酱紫了···当然,任何学习要想取得成果,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我虽然该玩的都玩了,但是到了准备考试的时候要比别人努力很多倍,吃饭时间经常是一动不动,啃着面包在教室刷题。玩掉了多少,就要还回来多少,学习这件事还是比较公平的~反正不管任何方法,只要努力了总会有效果的,你说你努力了但是没用,那大概也许可能还是不够努力吧~学习能力的训练分成以下4步:第一步:学会老师教的东西。这里的老师可以是传统意义的老师,也可以是任何一个你认为的学习对象。看似很容易,实则不容易,我当了近7年老师,发现做到这一步的学生非常少,而这却是第一步,有多少人一遍又一遍地学习英语语法?其实预习要学的知识,带着问题上课,真的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第二步:从书上获取想要学习的知识。当我们渐渐成年,有了独立判断和思考能力的时候,没有比书能给予更多知识的工具了。更何况书在中国是如此便宜(对比原版书价格)!当然,选书也是一种能力,不要浪费时间在一些没有太多营养的书上。有些书籍,休闲放松大脑可以,但是绝对不能长期看,否则自己被洗脑都不自知。“霸道总裁爱上我”这类书我18岁之后基本不看了,如果非要看,也是看一些影视剧作。也许是因为研究生写论文的关系,我经常看那些被引用多次的文献,事实证明如此,这些书籍往往能提供独到的见解。第三步:将书上知识举一反三。既然书是工具,为什么不把书用起来呢?为什么看了那么多听了那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中间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举一反三”的功力。我倡导的笔记法永远是把笔记本一分为二来记录,左边是当时的内容,右边是关键词以及留白,方便后续增补相似内容。长此以往,总结规律的能力会逐渐提升。光总结还没有用,当认知新生事物的时候,还要去想到底之前是否见过类似的,这种对潜在联系的思考往往是很多学生欠缺的。思维导图或许可以帮上忙。但是依赖它是不能进步的,毕竟它起到的最大功能是总结,总结之后的思考才是重点。我觉得每一个学生眼中擅长教学的老师都有一个特质:善于用深入浅出地讲知识,好老师所运用的多半就是联系法。比如:物理老师讲到“电流”的时候用“水流”来比较两者的异同,这些都会让原本看不到的概念在学生脑子中瞬间清晰起来。说到这里,我有想推荐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其中里面有一段我特别喜欢:

谁知道从冷盘到咖啡,没有一样东西可口: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两人吃得倒了胃口,谈话也不投机。

第四步:探索没人教过的东西。创造属于自己的从0到1才是极难的,这也是为什么山寨横行的原因。创新是如此珍贵,每当有了新的idea产生,试图把它执行下去,犯了错误再去总结,直到形成一套系统,这才是完整的闭环。不断试错、不断改进,这个过程之中学习能力的提升远比照葫芦画瓢来的迅速。这也是我如此喜欢创业的原因,只用创业者这个身份,能够激发我无尽的创造力,给我机会实现之前天马行空的想象。

篇幅很长,答应我把它看完,也许你的思维方式会就此改变。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元能力(meta-competency)。提升学习能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它却是回报最高的投资。我们无法通过掌握一种方法就实现“快速提高”,但是正确的方法一定可以帮助你少走弯路、不会兜兜转转又回到原点。

这是喵关于学习策略的第三篇文章。第一篇讲了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及时获得学习中的正反馈有没有一种让人很爽的学习方法? - 知乎;第二篇讲了如何克服困难,高效完成自己不喜欢、觉得困难但又不得做的学习任务如何才能高效率地完成不喜欢的工作/学习任务? - 知乎。这一次我们来系统地谈一谈,如何提高学习能力。

本篇内容的主要参考的是我在 “拆书训练营”课程的过程中记录的学习笔记,经过整理、总结得到的,加入了一部分个人见解。因为觉得受益匪浅所以分享给大家。

提高学习能力的本质是学会思考。

首先,我们来区分两种学习。一类叫“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一类叫“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也叫学院式学习,是以通过考试或者科学研究为目的,主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归纳、解题。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也叫成人学习,主要强调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们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如何提升学习能力”,属于第二种学习的范畴。

“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主要包括三个维度:

要想提升学习能力,就要从提高内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追问和反思经验的能力这三个维度入手,并且学会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知行合一。当你掌握了这种方法时,无论是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还是学习某种技能、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这篇文章总共分为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分别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学习的三个维度进行了阐释,给出了具体可执行的行动方案;第四个部分是个人在“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两种不同学习过程中的体会。

内化和应用知识

《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作者给出了一种在读书的过程中,通过3张便签来帮助实现“内化与应用知识”的方法:

前几天收到一个小朋友的私信,满满的都是委屈:“小姐姐我听了你的建议去读了《学习之道》,但是我觉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呀。里面讲的道理我早就知道了,但我还是学习不好。”

“XXX我早就知道了”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人们在接触到新的信息时,总是会不由自主地用已经知道的内容去匹配它,用“已知”去附会“新知”,于是就以为自己看透了、读懂了。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事实上它来源于在学校中学习时老师教给我们的习惯:总是概括段落大意、文章中心思想,用过去学过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这种思维方式本身没有错,我在之前写的关于学习方法的第一篇也提到了“通过联系新课程与旧课程,融会贯通,构建知识网络”、“用已经掌握的公式推导得到教材给出的新公式可以加深理解、帮助记忆”。这个推导的过程,本身就是从旧知指向新知的箭头。

附会本身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止步于附会。找到新知与旧知的相同之处很容易,人人都能做到;而找到不同之处,则需要你去思考。好的学习者则会追问,这个信息和我以前知道的内容细节的差别在哪儿?适用条件有没有差别?对细微的知识有多敏锐,就体现了你的学习能力有多强。

市面上常见的提升人际关系与执行力的畅销书,比如卡内基《人性的弱点》,比如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有人说前者是“提升人际关系的圣经”,也有人说它“讲得是谁都懂的道理,但是犯错的人根本意识不到,所以根本没用”;有人说后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也有人说它“老生常谈,名不副实”。

为什么会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评论呢?除去个人理解能力不同的因素,第二种人显然更多地附会旧知。提出新的理论的人少之又少,但同类的书中它们之所以能成为佼佼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们把“老生常谈”进行了“生动演绎”——你本来就听说过的道理,一直不知道怎样实践,它告诉你怎样把这些道理用在生活中。这是的一种非常了不起的能力,值得我们去花钱花时间在这本书上。

具备内化和应用知识的一个表现,就是把附会的本能反应,升级为界定新知旧知二者边界的理性反应,从而能更深入、更敏锐、更清晰地理解新知,同时还加深了对旧知的认识。

我们回看上面的“便签法”。在“重述信息”(I便签)这个步骤中,很多人会止步于附会旧知,或者干脆就直接摘抄了原文中的内容。就算你把书里的这一段背下来了,它也不是你自己的。“重述”的意义在于“理解”,如果不能充分理解文中的内容,是很难用自己的话表达的。为了达到“内化与应用”的目的,可以在具体操作时将原文知识总结或加工出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或建议步骤。

在“回想经历”(A1便签)这个步骤中,切忌泛泛而谈。没有具体时间、具体事件的都是泛泛而谈。讲的是认知而非具体经验。为了让这个步骤执行性更强,可以参考这些要素:记录的事件必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叙事体现了起因、经过、结果;原文或I便签的诸多要素有明确的对应。A1便签最关键的是经由新的知识点刺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反思自己的经验,从而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以获得个人成长。

当你要规划A2时,先问自己:“这件事对我来说有多重要?”如果在原书中很重要,但是对我自己不重要,不妨到此为止,去看后面的内容吧。当你真的决定要把书中的知识用在实际当中时,先定目标。规划行动必须是自己可以实现的行动,而不是对原文的摘抄,哪怕原书的建议给的非常具体,也不能算成自己的知识。

我们总是习惯于在新年到来之际“表决心”:“新的一年,我要读100本书,我要瘦20斤,我要……”;总是喜欢在考试结束后发誓“下个学期我不能再这样颓废了,我要好好学习”,通常信誓旦旦立下的目标过了三分钟热度就再也没碰过。因为这些目标都太远大了呀,大到你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努力才能完成它。当你打算执行“规划应用”(A2便签)步骤时,先给自己定一个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与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的(Relevant)、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的(Time-bound)目标(即目标遵循SMART原则)。然后问问自己:具体行动步骤是什么?谁?在哪里?何时开始?是否在使用了原文信息或I便签的方法?都是自己能做到的或推动他人做到的吗?能测量做到的程度吗?

只有对“规划应用”这个步骤的那些问题很清晰,才能提高对决心或感慨的辨识力。能够判别哪些决心泛滥的话看起来很漂亮,但是无法落地;哪些是确实可行脚踏实地的建议——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能力。

2. 分析和整理信息

分析和整理信息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信息远多过知识的时代,人们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信息流。如果你不具备这种能力,可能会今天看到“人际关系不好,是因为你不知道这几点”于是觉得人际关系最重要,明天发现“不懂得时间管理,你已经输在了起点”,后天又发现“情商才是你最大的短板”。有一些自媒体人和写手为了博取阅读量会刻意地偏激、夸大、煽情甚至误导。

并非所有信息都是知识。二者最主要的差别在于知识的上下文主要显明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如何避免盲从轻信,鉴别那些信息是对自己有益的呢?可以试着从以下8个方面入手:

分析信息的关键是追问前因后果。

前(前车之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他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行性吗?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整理信息的关键是适用边界。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的事例?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体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边(旁敲侧击):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乍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问题?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以几天前在知乎引起热议的《咪蒙:我为什么支持实习生休学?》为例来试着用上面的8个方面分析与整理这篇文章的内容吧。斜体字是栗子,不想看可以直接跳读到下一个部分。

——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

——嗯我正在读大学,而咪蒙却支持休学,和我是有关系的。

注意,这个地方如果判定的是“对我不重要”,可以直接关掉这篇文章了。如果认为不重要还继续看,接下来的每一分钟时间除了变成沉没成本以外,对你不会有任何好处。

——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她的实习生学了不喜欢的专业,为了自己的“喜欢”休学了,作者支持而咪蒙认为“为了学习,你休学吧。”

——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

——作者认为:①现在大学的很多课,太没营养了,浪费时间,也浪费生命。②人生最难的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如果你找到了,就去做,不用管什么狗屁的世俗标准。③互联网时代,那些野生的人才,往往才是最有爆发力的。

——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

——对于假设1她举了一些个例来印证她的观点。请注意这里,她的样本是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提出的,并没有提到人群中有多少的老师是“是极不走心的”,只是含糊地说“很多老师”,没有任何来自权威机构的数据的支持。而在我的认知里,四年间我上过的几十门课程中,如她所说的不足3人。对于假设2,作者没有论证。什么是自己喜欢的?怎样判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有标准可以参照吗?怎么样才算“找到了?” 这是一个没有根据的论点。对于假设3,有知友指出论据里“北大教授”说的话其实是哈佛一名教育学家说的,而且这名教育家十分重视基础教育。作者的论据与论点矛盾。

——还有其他可行性吗?

——我可能在毕业之后能找到自己“喜爱的事业”,既拿到了文凭也实现了心愿;也可能在大学期间一边读书,一边“实现心愿”;也可能一辈子都找不到自己的“喜欢”;也可能休学了,“喜欢”的事业失败了,一辈子也没有成为“成功人士”;也可能从明天起奋发图强成了一个学霸。

——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依从作者的观点,我应该休学。可能的好的结果是我靠着在社会中磨练走向了人生巅峰,坏的结果是我可能拿不到学位证还一事无成。

——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我可能维持现状,不好不坏地过完四年。不改变好像也没什么严重的。

再考虑适用边界:

——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的事例?

——有。作者自己就是个不支持她观点的事例,作者是山东大学的文学硕士,让自己的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却支持实习生休学。

——要这样做,得具体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作者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条件,如果我要去做这件事的话,首先要考虑休学成本。如果“喜欢的事”失败的话可能得重新高考,这个成本有点高。靠写字赚钱养活自己,万一我灵感枯竭了怎么办?如果读者不喜欢我写的东西怎么办?如果我挣的钱不够花怎么办?我想去的传媒公司第一门槛是学历怎么办?这些都是我要考虑的因素。

——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乍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问题?

——有,“读书无用论”。其中的两种:一种是高学历的人给学历没那么高的人打工;另一种是读了很多书最后都忘了。观点一侧重的是“单一原因”导致“唯一结果”,事实上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复杂的;观点二没有考虑到“结果是多样的”,即“不读书的话,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可能都会有所不同,而只看到了“忘记了”这一方面。

——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角度不同。这篇文章的侧重于“理想”,上面的两个侧重于“原因和结果”。相反的信息如知乎问题“如何看待《咪蒙:我为什么支持实习生休学》”下前几位答主,侧重于道德、营销策略、经济水平等不同方面。

重要的不是信息是从哪里来的,重要的是无论拿到什么信息,我们可以去判别、加工信息的质量,可以给他补上上下文。你越能一针见血地问到这8个问题,就越能体现自己的学习能力。

想要提升学习能力,就要在一切与学习有关的事情上反求诸己。

这里的“学习”是广义的学习,既包含“以知识为中心”也包含“以自我为中心”。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认为“都是别人的原因”:从小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是因为自己的父母不上心;成绩不好是因为老师水平不行讲得不好;和女朋友关系不好老吵架是因为她太作;和男朋友关系不好老冷战是因为他不够爱自己;和上司发生争执是因为他太变态……也许你说的这些理由都对,但是,学习还是不好;还是没有良好的亲密关系;工作人际关系也一塌糊涂。而“反求诸己”的意思则是,从自己开始改变——就算不是自己的原因,但它对我很重要,我也应该做点什么来让它变得更好不是吗?

为什么大家在校的时候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是离开学校几年之后就天差地别了呢?其实每一个人的特质和能力本来就差别很大,只不过在学校的时候你只看到了学习成绩,就误以为已经了解了他的全部。毕业1年之后,沟通能力和在错误中学习的能力带来的影响就会显现;毕业3年之后,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能力、关系能力就会把差距拉大;毕业5年之后,拼的是自我管理能力,逻辑能力和影响力;毕业10年之后拼的是成就、幸福,而这些主要来自于在婚姻中不断成长的能力,教育子女的能力,管理和激励他人的能力。

知识不能改变命运,但能力改变命运。对资产不多的年轻人来说,最优的投资要投资到自己的能力上。在所有具备的可控性要素中,只有能力的增长能带来指数增长的自我升值。

而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元能力。

3. 追问和反思经验

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

并不是所有的经历都是经验,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是智慧。如果不加以明觉精察,不进行反思、总结,那经验就不可能变成智慧。

大卫?库伯(David kolb) 认为,经验学习过程是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包括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具体经验是让学习者完全投入一种新的体验;反思性观察是学习者在停下的时候对已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抽象概念化是学习者必须达到能理解所观察的内容的程度并且吸收它们使之成为合乎逻辑的概念;到了主动实践阶段,学习者要验证这些概念并将它们运用到制定策略、解决问题之中去。

在“内化和应用知识部分”我们介绍了便签法,再来复习一下这部分内容吧:

改进一下,就得到了“追问与反思”,实现库伯学习圈:

在真正的行动中检核信息,然后发现新问题再去反思,如此形成循环。

追问和反思经验,在经验中学习的要点如下:

A1部分用来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一定要是自己亲身遇到的问题,不能是想象的问题、理论的问题,或者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问题最好是紧迫的、比较重要的,因为解决无关痛痒的问题很难带来真正的学习。要尽可能简短。没必要进行过多分析,用几句话简要描述就可以了。

I部分用来重述信息,澄清问题,理解问题,找到根源,从而重新定义问题。当在A1便签中写下问题时,一定不要急于寻找答案或者采取行动。一定不要直接从A1跳到A2。因为同样是自己的经验,在读书时想到的和在解决问题时写下的A1有着本质的区别。未经反思的经验都是不可靠的,未经追问的问题不是真正的问题!

经反思,背后的假设、前提或标准往往是含混、片面或完全错误的。

与第二部分“分析和整理信息”类似,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追问的前因后果:

前(前车之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 因(相因相生):都有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人能帮我思考,给出更多选择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若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样?那是我期待的吗? 果(自食其果):如果我什么都不做,会发生什么?

然后对问题的原因假设追问适用边界: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人会不同意我对原因的假设?有没有不符合这个假设的实例? 用(使用条件):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这件事可以用什么其他方式来完成? 边(旁敲侧击):有没有可供借鉴的情况?其他领域/行业/人如何解决类似问题?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不同的意见还是类似的问题,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在写A2的时候,要注意目标性、行动性、关联性、可控性。

仍然优先考虑目标,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你就满意了。这样的话,你在A2中写下的行动或者应用,都是为了拉近现状跟目标状态之间的距离。另外,尽可能要求自己在A2便签写下一个以上的行动方案。因为有多个备选的方案会大大增加找到更好的结果的可能性。到了最后在综合考量每个方案的现实性、可执行性、成本和收益,根据可控性的要求锁定具体行动。

我在参加“拆书训练营”课程的时候老师给了一个用来分析的范例,直接贴在这里了:

用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大专学历,工五年工作经验,感觉无法突破技术瓶颈,因为英语底子太差,无法阅读最前沿的技术文档。手机上装了一个“新概念英语”的app和背单词的软件,但觉得英语水平成长很慢。

对问题追问前因后果:

——为什么学英语对我很重要?

——英语本身对我不重要,重要的是很多前沿技术文档都是英文的

——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越来越多地需要英文文档。

——都有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呢?1.英语底子差;2.工作忙,加班多,能用于用于学习的时间少;3.没有能够指导自己的人。

——有其他人能帮我思考,给出更多选择或可能性吗?

——我该问问去技术大牛,看看他们能不能给我一些建议。

——若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我的英语水平提高了,技术能力会上升,可能升职加薪。但是我们公司好像不是很看重技术,技术岗位机会比较少,只是有可能,而且可能性也不大。

对问题的假设追问适用边界:

——有没有人会不同意我的假设?有没有不符合这个假设的实例?

——这个我不清楚。我有必要去了解是不是每个技术专家的英文能力都很强。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就我这个底子,即使只是到流畅看文档的水平也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这件事可以用什么其他方式来完成?有没有可供借鉴的情况?

——如果我有机会定期参加技术培训也许会更好。可惜,我们公司很少安排学习机会。我有一个朋友在腾讯,他们参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都很多,我估计很看重技术的公司都会很在意技术岗位员工的成长、培训等等。

——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区别是?

——真正的区别在于我的公司很少有学习机会,给技术专家也没多少晋升的空间,总是想的自学。

I:我怎样找到并能进入一家能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和成长空间的企业?

你会惊奇地发现,你通常认为需要解决的、最近一直很困扰自己的问题,经过反思、追问,大部分都会被重新定义。

A2:一周内约XXX喝咖啡,请教他的成长之路和学习方案。一个月之内收集到两家目标求职公司,以及两家用于练手面试的公司……

在经验中学习,最难的是追问的不同视角。

经验经由反思和追问可以沉淀成信息,信息经过分析和整理可以升华为知识,知识经过联结和行动会内化为能力,行动带来新的经验,阅读带来新的信息,反思带来新的知识。如此不断在体验和反思中循环,就达到了知行合一,产生了学习之道。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小猫倩倩】(yqq-lc),专注读书、学习方法论与理财科普,公众号后台

1.回复【高效学习】,教你超好用的学习方法,理科学渣如我,就是用这种方法考到东南大学的。

2.回复【书单】,送你一张被收藏了8w次的书单。

3.回复【财商】,告诉你我如何用半年时间从月光族到理财10%+收益,此文还上过知乎日报。

首先,答主个人利益相关:高中文科成绩全市前20,大学答主就读于国内前五的法学院,年级TOP10%。这篇文字会涉及以下内容:外在知识体系解构、内在知识体系建构、主动性知识重构、知识面拓展。答主想分享一下我关于学习能力建构的一点浅见。全文6.5K字,但值得阅读。大家也可以收藏了再看呀~

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说,要加强自己的学习能力,但是什么是学习能力呢?

我认为,学习能力是学习者本人的智力、能力与特定学科内容有机的结合。

这种结合越紧密,你的学习能力就越强。换言之,就是你能在学习中,发挥出越大的效率,你的“学习/时间生产率和效费比”也就越高。

而学习能力主要包含哪些方面呢?

根据我多年的学习经验,学习的过程可以抽象为6个步骤,每一个步骤代表一种能力。它们按顺序分别是:1. 获取知识 2. 深度解析 3. 内化适应 4. 合理迁移 5. 反馈执行 6. 补充强化。这6个步骤的执行能力就分别对应一个组成部分,它们的综合便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而此外,还有两种独立的能力,可以对我们的学习能力施加影响。一个是自我监控的能力(并不完全是自制力!),一个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不是一个人独自学习的能力!)。

我将就如何提高以上八种能力给出我的意见。顺序是自我监控——1~6——自主学习。

1.自我监控能力。

也就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针对自己的认知偏差,积极的对学习做出控制与调整,以期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既包括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抵抗诱惑”的能力,更包含当我们发现方向不对劲时“调整思路”的能力。我们选择学习行为,首先出于一种改变生活状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动机而不是其他。所以,要相信我们肯定有能力改善自己的学习。

关于抵抗诱惑,已经有太多的鸡汤被灌了下去,在此不赘述。但是,“调整思路”值得我们大多数人反思。因为,中国式的阿卡德米传统让我们大多数人倾向于“目不窥园、发愤忘食”之类的学习,从古代的私塾到现在的高三学生,哪个不是从题山书海里杀出来的饱学之辈?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并不好,也难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因此,调整思路是必要的。

一个思路的错误在于,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只要延长工作的时间,就可以多增加效果。错了。结论甚至都无需推导。比如,做一整套要花两小时的练习题,呼呼呼一阵狂写,最后草草完结,累得要死。但是,不如先做五十分钟,再休整二十分钟,再做五十分钟,不仅可以做完,而且错误还较少。不休息的工作、无端的精力损耗,都是不经济的。

另一个思路的错误在于,经常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不够努力,而不是方法不正确。比如,有人在语文学习时,很想把作文分数提高上去,天天看作文书,这本身就是一种不经济。为什么?语文作文提分非常难,但通常拉分数很小,以60分计,42分的入格分很容易得到,而最厉害的选手无非也就是55左右。你在作文上投入如此多时间,却忽略了前面基础部分的大头。并且,光看作文书不自己动手练,他们的这个方法适当与否,本身就值得商榷。很可惜,许多学生并意识不到这一点,仍然认为是自己记的素材不够多。其实,这种思路的错误,正是他们的损失。

2. 内在经验的外部运用:获取知识——深度解析——适应内化。(即科技树右边三者)

什么是获取——解析——内化?通俗来讲,就是我们从哪里去找知识?怎么分析这些知识?又怎么把它们变成自己的?

在获取新知时,一次良好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有目标规划和时间管理原则参与其中的,在这里,有5个原则是必须的:

1. 学习预期指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

2. 学习预期指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3. 学习预期指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

4. 学习预期指标是要与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Relevant)

5. 学习预期指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ound)

获取知识,我们必须注意方式方法以及渠道,不要选择那种效率较低的、碎片式的、分心distraction较多的渠道,比如,在有QQ闪光的电脑上读书,不是一个好选择。另外,也必须将同时期同等学力者作为参考。这就是“可以达到”(Attainable)。在这里,我只谈论SMART原则中的“A”,A也是最难把握的原则。比如,就看书为例,如果你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高中生,并无过人之处,那就完全不建议将《纯粹理性批判》作为课外读物,因为那样只会浪费你的时间。这就是“同等学力”,我认为比较好的获取标准是,较之同等学力者略微高出,努努力,能够够得到的书本,也就是说看的半懂不懂的书是最好的。

全懂的书吧,很难求新知,完全不懂吧,更难求新知。所以说,半懂不懂是最好的。答主是在8岁时接触到罗斯·特里尔教授的《毛泽东传》,当时真可以说是看的半懂不懂,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该书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关于近代史的态度。这种读书的标准,就是比较可取的。

这被称作SMART原则,其余四个字母的奥秘,留待大家自行去意思自治。

而解析和内化知识不仅有对该学科知识的拆解分析(disintegration),也有对该学科知识的重构(reconstruction),重构即是一种内化。在这里,我认为对获取的新知识,不管是一门学科,还是一本书,要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心是“概括了解”,而基本点是“材料”与“概念”。

首先谈概括了解。

你需要一本入门书籍来概括了解一门学科,或者通过扫视目录来概括了解一本书。这有两个好处,第一,明确该学科最起码的基本研究常识。比如以法律为例,你首先应该知道,法律包含哪些学科,比如宪法,刑法,法理,国际法等等。然后你要明白这些分支之间的关系,比如民商事法律和经济法靠的比较近,宪法与行政法靠的比较近,所以,明白这些宏观联系对你建立初步的知识体系是非常有好处的。这会让你在面临相近概念时注意辨析,在面临区别概念时加以联系。第二,制定方法。在明白了研究常识后,方法的制定成为可能,例如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法学作品以权利分野为中心……等等,不一而足。

谈一谈概念的组织。

人文社会科学,大多数都是概念的科学。有无数的概念需要供我们理解。而其中的主要概念,又是搭建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这里以历史学科的梳理为例。我们在整理历史知识时,与其他学科一样,都应该特别重视概念。你可以尝试以不同的分类入手,这种分类可以是由你自己定义的,也可以是现成的分类。一切都由你自由操纵。

比如,在你着力于古代政治史时,你完全可以按照现成的体系,将知识分类为政治概念和法律概念。政治概念,例如家天下,法律概念,例如五刑。这是可行的一条思路。而当你着力于总体史学或者史学史时,你可以将其分作总概念与分概念。这种分类方式就是由你自行定义的了。如井田制、按亩纳税、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就属于分概念,而土地制度或者税制是总概念。这样,你就把具体、繁复的小知识点与抽象、复杂的大知识点联系在了一起。此外,关于土地制度的知识,也可以在你学习经济史或者土地史时发挥作用。

再往上,你可以分解到土地制度、政治继承制度、行政制度、军事制度、经济政策等多个版块,而这些版块再往上,就与具体国家相关,比如汉帝国的军事制度,罗马帝国的军事制度,波斯帝国的军事制度等。再往上,就与国家类型相关,比如古代帝国的军事制度,中古帝国的军事制度……把这些小型的概念逐步加码,最后就得到了属于你自己的一部世界军事制度史。可以说,到这个阶段,你已经是小半个军事制度史的专家了。作出这样的整理,大概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但是依然非常值得,尤其是如果在你的专业相关方向,那就更加强烈地建议了。

这种知识归纳方法的优势在哪里呢?在于你不一定记得每一点,但你的高度比别人要高很多。至少和别人提起罗马军团时,你的头脑中就会飞出一个个概念,一条条逻辑通路,而不是单独的一个个故事。你的头脑中将会浮现出帝国的组织形态,政治哲学基础,工程技术成就,对外征服的时间线,政治缺陷与优势,而不是约米尼,不是五贤帝,不是3世纪危机,不是戴克里先皇帝,不是阿德里安堡之战……这就是有知识体系与无知识体系的最大差别。也就是你们学习能力的差别。你的知识是体系化的、有深度的、有重点和方向的,而如果缺乏这种体系,就是读了再多书,实际上也只是对史料(即故事)的重复平面堆积。达不到深化的效果。

再谈材料的组织。

现在,你已经了解了许多概念,但对学科的具体材料还是把握不好。可能是因为你忽略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材料:学科基本理论和动态。

这些材料将为你提供研究该学科的基本方法。比如,在你准备去研究法学论文写作时,你就应该先去读何海波老师的《法学论文写作》,在你准备去了解欧洲近代法制史时,你就应该准备一本戈尔德·克莱因海尔的《九百年来德意志及欧洲法学家》。你为什么能够知道这些书呢?因为在读“概括了解”的那些书中,已经有人告诉过你了。而学科具体材料方面。这包含着适当的发散了。比如,你已经读过了史学史的书,知道了了解哪个朝代应该看什么书,知道了哪本书的效力如何,知道了《明史纪事本末》是一部传统史学史上很高评价的书(所以你就会去读)。或者你读二十四史,在你了解了关于中国古代史学一些基础知识之后,你就会明白,哦,原来这里这个“纪传体”就体现为《史记》,这个“修前朝史”就体现为明任命宋濂为元史总裁……这种知识再认的过程本来也是对知识的加深以及体系的强化。

就像你读罢史书,注意的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那么所有的史实都被这一关系所串联,自成系统了。日后再读别的史书,将这一线索拿出加以分析,自然也就嵌套了更多史实进入你的知识词典。这条线索就像词典里的部首,下面穿着大大小小的具体材料,在真正要用时就极为方便快捷。因为零星片断的知识不但没什么用处,而且非常容易忘记。

解析问题,靠的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我们在日常的输入过程(例如阅读)中,会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而对这些感性材料加以整理、加工,抽象为理性认识,最终寻找出事物内在联系,把握事物的本质,这就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一般在 18~49 岁时达到个体一生中的顶点,因此,我们大多数人现在都处于一生思维能力的顶峰区,有很多机会等待着我们。

但是,每个人的记忆力都是有限度的,你需要有意识地使用一些手段来辅助记忆,笔记,卡片,目录,文档,都是好办法。了解到的新知,就立刻归入相应的体系,各有班位,条理井然。当然,这需要你长时间的积累与坚持,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一旦庞大的知识库准备就绪,也就正式意味着你已经基本完成了“获取——解析”这一过程,下一步,就是内化了。

内化输入信息(即将学到的东西真正变成自己懂的东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举例来说,英语中有很多“小品词”,这些词许多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一词多义让它们很多时候比Big words更难掌握。它需要的是练习,以及从练习中寻找正反馈。如何寻找正反馈以激励自己,我会在下一节中提到。

3. 外部学习的内在建构:迁移——执行——强化。

什么是迁移——执行——强化?通俗来说,就是把你学到的东西拿去运用,再最后收效加以强化,到那时候,它就真正成为你自己的了。

这种过程需要的是长久的练习。在此举外语阅读为例。我们都有这个经验,一开始学英语或者其他什么语言时,在阅读该语言写成的材料时会极为难受,总像是头脑中有一个翻译机一样,一个词一个词的认,而且语言与语言之间还会相互影响,更是痛不欲生。可是读的久了,读的多了,也就自然能够比较流利地读下来了。

这是为什么?

根据语言学的理论,这种过程称作“译码”(decoding),也就是我们头脑中关于词汇、短语、篇章的记忆(即新知识)被调动起来处理和理解外部信息的速度和能力。首先,我们必须面对新材料(raw material)的输入,其中调动自身经验与知识的速度就是我们的迁移能力(transference capability),而将这种经验与知识用来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的执行能力(execution capability),最终理解知识,并且用这种理解过程来加强我们对知识的记忆与思维联系,这就是强化能力(enhancement)。

对于一个德语的初学者而言,在他的脑海里,是他的母语(中文)和他的第一外语(英语)早已扎根的语言结构,包括语法,词法,因此,当他在面对不熟悉的德语时,其代入感是必然的。他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去“反应”,哦,这不是英语,这是德语,那德语的规则是……

所以就会读的这么痛不欲生。但是经过多次练习,就能够慢慢适应了,我们的神经系统调取知识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运用自身经验加以分析的过程就会越来越娴熟。

此外,我们还要善于利用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外物,但是要注意不要矫枉过正,尤其是法学。任何没见过的概念,最好立即去查书。甚至包括“代理”这样的概念也最好去查书。法学中有大量的专有名词,根本不是能用日常生活中的语境来解释的。因为,这些词汇大多数都是当年日本人翻译过来的,先被法律采用,而后意思变化,才进入了生活。而如果我们望文生义,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这种利用经验加以解读的能力,也是内化能力的一个方面。

还是以学习英语举例。如果你是一个英语词汇量非常大的人,但苦于对词汇运用不熟练,只会背不会用,那么,就说明你的内化功夫还不到家。你还没达到Native那样的表达水平,所以,你应该用你的笔法,把你想表达的东西写下来,也许会非常幼稚,但是总比什么都不写要好。用专业的话语来说,这就叫以写作辅助输出,语言充当脚手架,辅助习得语言。

记得我高中当年比较喜欢背词汇(当时词汇量大约在6000~7000左右),便勇敢地试着用英语写了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战争的小说,大概是1000词左右,描述的是曹操在赤壁摧毁了周瑜,统一全国的脑洞故事。题目叫做“On the shining path of the reunification”(大意是三分复归一统)。这个题目本身取得并不好。而且当时的很多词汇仍然用的很稚嫩。比如,我将三国中的“主公”一词自作聪明地译作head,但是如果今天,我会译作warlord。当时我形容曹操南下赤壁的舰队为“massive warship groups”(巨大的战船队),但如果我今天来写,我会使用“stalwart armada”(伟岸的舰队),或者按照 Lawrence Venuti 关于归化和异化的理论,直接译作Armada(无敌舰队),来让外国人直接明白这个舰队的强大。虽然当时译的不够好,不过,当时那种受到赞叹和崇拜的成就感至今仍然记忆犹新——那种被注视和欣赏的感觉是难以抗拒的。并且,在我搜索素材例句时,记住了许多词汇的使用方式。

看,这就是正反馈和内化的力量,从那一次写作后,我明白了许多词汇的真实用法应该是怎么样的,不去研究,它们就永远停留在纸面上。写语文作文也一样,看作文书多了,就模高档着写一篇,写同题作文,下水作文,都是可行的方式。不通过行动,内化永远不会自己实现。

一般来说,最强的正反馈来源应该是考试成绩,但是也不尽然,我们要有“不为他人而学习,不为有用而学习”的精神,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两个进入大学时成绩差不多的同学,完全有可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学习素质。这是很有可能的。因此,不要将所有的赌注都压在考试上,努力去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才是正道。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更需要的是求知的情怀,而不是欲望的驱使。

4.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一般是指我们是否能够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比较合理的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再对学习结果加以评价的能力。我认为,这是整个学习能力的顶峰,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培养。

一个误区是,自主学习并不是固步自封不与他人交流的“自己学习”,也并不是毫无控制的“自由式学习”。自主学习应该是通过学习者独立活动,将外界知识融入到自身内在的知识体系中。客观来说,这其中的自我评价能力又是最难培养的。它直接影响到你的信心、远见、选择方式等多个向度的表现。

通俗来说,这就是自己评价自己“已经到了哪个地步”的能力。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样以读书为例。答主因为高中时有比较好的文史基础,刚刚上大一时,急不可耐地借了法学名著《论法的精神》来看,想“攻克”这本大书,一个月下来,看是看完了,可是感觉并没学到点什么,当时的心情别提多沮丧了。

而后来我才发现,这是我自己对自己定位不准,没有察觉到当时自己“还离论法的精神这种书差太远”,而后来学了部门法,以及一些基础法理学知识,再回过头去看《论法的精神》,不得不感慨该书的远见之深,原先许多走马观花过去的语句,如今却能拊心长叹,与孟德斯鸠男爵有了共鸣。但是,直到现在有许多书我也不愿意看,雅克·德里达的我不看,伊曼纽尔·康德的我不看,黑格尔的尤其不看。无他,因为的确明白,自己看了也是白看。这就是对自身评价的理性建构。这对于节省时间,主攻“专业”是极有好处的。

当然,这种自我评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很多时候,不妨也可以问问老师和同学,看看在他们眼中的你,究竟是怎样一种水平,毕竟,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嘛。

此外,答主本人的专业不是教育学。本篇回答得到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洁博士的指导,在此一并感谢他。也希望这篇回答能够帮到你们。

祝你们所有人读书愉快,智慧充满。

大脑是一个可以持续成长的东西。

是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那些最核心、最常见的大脑能力,全部都是可以成长的。问题只在于,你是否懂得,大脑成长的奥秘?

这一篇文章的内容,值得你我用一生去学习,去体验和实践。

一、大脑能力是否可以增长?

学生时代,我一直是所谓的学霸,尤其初中高中时,在全市高手集中的学校里称霸,同学对我的评价从来都是——“天生聪明”“天才”。

这个刻板印象如此之强,以至于很长时间之内我都不敢告诉别人,在小学时,我的成绩很平庸,对于奥数之类的难题毫无兴趣,作文也不生动,记忆力也一般。总之,勉强可能算是一点点小聪明,离“很聪明”尚有距离,“天才”更是离我太远。

如此的平庸,以至于我上初中的重点班都没考上,还是花钱买进去了。大家都知道,高中比初中难,初中比小学难。小升初,是竞争最弱、最容易的一个环节(至少在我们那个年代是如此的)。在这个最简单的小升初环节里我都没什么竞争力,你可以预估我的天赋水平有多少。

然而到初三的时候,我的天赋出现了一次大爆发。从初一时候的班级十名左右,到初三的年级12次月考全部年级第一。这是第一次周围的同学和老师开始惊讶于我的“天赋”,认为我超级聪明。尤其数学物理之类较难的科目,老师在黑板上出一道题,很难的压轴题,其他同学还在抄老师的题目,我就把题目从思路到答案都做好了。这更是我所谓“天才”的佐证。

那时候我自己都奇怪,怎么好像脑子突然聪明了?真的,有些题目的思路非常奇怪的,我就是莫名奇妙的能想出来,第一次见到就会做。那段时间,我的思维能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周围的同学,原来看起来和我差不多聪明的,突然一下就被我拉开了差距。这个差距,不是他们的学习不认真了,就是感觉在智商上出现了差距。

高中的时候这个情况再一次重现。进了全市最好的省重点高中,高手云集,竞争更加激烈了,高一时,我在班级里只有20名左右的水平,年级里300名开外。但是到了高二,我突然又智力爆发了,进入年级前10名。真的是智力爆发,不是更加努力了之类的。论努力程度,我高一时就已经足够努力了。

人的智力难道不是固定的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突然的爆发增长?

二、大脑成长的奥秘,在于一种力竭感

很多年以后,我回顾那时的场景,逐渐明白为何会出现那种突然的智力爆发。尽管那时是我因为一种非常搞笑的原因而选择了对应的行为,今天我却发现,正是那搞笑的原因促使我一路成长。

在上面两个智力爆发的时期,我都做了一件事情——把自己的智力、脑力逼迫到极限,形成一种强烈的大脑的力竭感。你可能不太能够理解什么叫做大脑的力竭感,让我先来解释一下,当年的我是因为什么样的可笑原因而选择了这种方式。

或许有人知道,当年有一部火遍全中国的日本格斗漫画,叫做《七龙珠》。七龙珠讲述的是战斗种族赛亚人的战斗故事。漫画中赛亚人的战斗能力超强,源于他们的一个种族特点——每一次体力用尽、濒临死亡后又活过来,战斗力就会飙升。所以在漫画中多次出现一个场景——赛亚人将全身所有的力量全部用尽,极端疲惫、表情极端痛苦,在死亡边缘垂死挣扎,滩在地上,连用手爬的力气都没有了。当赛亚人度过这个难关后,他的战斗力就会大涨。

我看多了这漫画以后,如此的沉浸其中,以至于不知不觉就把这种“体力用尽濒临死亡又被救活”的模式套用在自己的身上。当然,我没法找人打架打到全身力气用尽,于是选择了把难题当做敌人,把大脑的思考力当做体力,经常采用这种“脑力用尽濒临死亡”的模式来学习。

你也可以想象,假设你的身体状态是做俯卧撑20个就会累了,那么,当你做了30个的时候,身体会有什么感觉?就会感觉非常累了,很想休息。但是你又强行做到了50个,这时候,又会是什么感觉?你会觉得已经到极限了,必须休息了。可是还不行,还要再继续做下去,一直做到100个。

这样,你就短暂的体验到了一种力竭感。

然后,你把这样的力竭感类比成大脑的感觉,就是我在上面的两个时期,所经常感受到的状态。

你一定要理解,大脑感觉到劳累,和产生这种力竭感是有多么的不同。长期工作以后,我们的大脑自然会感到疲惫,这没什么了不起的,就像一个战斗力超强的格斗家,几天不吃饭都会饿趴下。

可是让赛亚人不断变强的不是不吃饭的饥饿乏力,而是吃饱了以后,却在短时间内以高强度的格斗把能量全部耗尽。对应的,大脑的力竭感也不是因为持续工作太长时间而疲劳,而是,在短短的两三个小时内就极高强度的使用脑力,然后造成大脑的力竭感。

力竭感,一定是主动高强度用力而造成的。

那个时候,我常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对着一道超级难题,连续死磕几个小时(一般2-3小时左右)。这几个小时,我不是面对着难题发呆,而是持续高速思考和尝试,快速消耗脑力。

我不知道你是否体验过这样的感觉,很痛苦,非常的难受。我想一般人肯定会忍不住去看答案或者放弃,因为真的太难受了,感觉大脑要爆炸。实际上,一般人的习惯是20分钟左右放弃,30分钟很多人就到忍耐极限了。可是我一次次不断逼迫自己持续更长的时间,一次次把自己的大脑思考力耗尽。

这种痛苦,没有体验过,不会知道它能够强到什么程度。毫不夸张的告诉你,初中我进行这种突破的时候,有时会痛苦的趴在桌子上哭。

是真的哭,不是用夸张的手法去形容,而是真实的会哭出眼泪来。这种哭,也不是那种生气了、委屈了、很悲伤的流泪,而是力竭的哭,有气无力的哭, 连哭都哭不出来的哭。

你要区分,这不是因为做题做不出来的痛苦、自卑、恨自己无能的哭,而是不带这些情绪,仅仅是因为力气用尽后的痛苦式的哭。具体表现为,只要放弃思考,躺倒床上休息,就立刻不会哭了。

一段时间内,我每天晚上在家里反复使用这个方法虐待自己的大脑。大约1个月之后,我就感觉到了文章第一部分所说的那种智力的爆发。这是我初中的经历。高中时候与此类似,不过由于已经有了初中时候的经验,倒是没有累哭,而是在力竭之后失神的瘫软趴在桌子上。

这种力竭感,给予了我两次爆发式的大脑成长。原来,我们每一个人,真的是大脑能力的赛亚人。

三、来自认知心理学的证据

最有意思的事情在于,这种从超级赛亚人的身上领悟出的力竭模式,居然还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找到了一点对应的证据。

当我们记忆文章的时候,最习惯的方法就是反复读,反复背诵。当我们反复背诵的时候,实际的模式就是,尝试背诵一下,如果哪个地方忘记了,想个几秒钟(一般不超过15秒),然后就确认自己是真的忘记了,再次去朗读课本。

众多心理学实验都确认,这种记忆方法是非常低效的。比较高效的是下面一种。

在你背诵文章的时候,可以尝试不断测试自己。注意,不是单纯的反复朗读,而是稍微读一两次后,就强迫自己尝试把文章背出来,很费力的去回忆刚才背了什么内容,不能几秒钟就放弃了。这种方法的记忆效果,比单纯的朗读要强的多。

从力竭的程度上来说,第一种方法耗费的脑力就很低,而第二种方法就很耗脑力。你可以尝试一下,在好像已经遗忘了文章的时候,强行逼迫自己去长时间回忆,不准再去看书,持续5分钟以上——仅仅5分钟而已——脑子在不停的想,不准发呆、不准停下来,会让人觉得多么的疲惫。

有心理学家统计了几百个关于记忆的实验,最终明确得出结论,正是这种费力、痛苦、让大脑疲惫的主动造成力竭的行为,造成了记忆效果的提升。这种力竭感,在记忆的学术研究领域,叫做effort processing(耗费努力的信息处理)。回忆文章的时候感觉越困难、越消耗脑力,记忆效果就越好。

可以看到,在记忆领域,这种赛亚人式的力竭做法依然是成立的。

那么,这究竟是一个巧合,还是真的是对大脑运作方式的一个确认呢?我们还可以继续看。

比如,比起简单的普通学习(阅读材料、理解材料),费曼技巧是一种被广泛证实有效的深度学习的方法。费曼技巧能够同时促进人的记忆和理解,尤其是对于比较难的内容的理解,有很好的效果。

所谓费曼技巧,简单来说就是,在大脑中模拟给别人讲课。所以也可以这样理解,费曼技巧所做的事情,就是把阅读材料、理解材料这种不太费力、不会造成你力竭的事情,转化成给别人讲课这种比较费力、让你形成主动消耗脑力的事情。这种形式的转化让你的力竭感能够更容易产生。

可以认为,是这种力竭感推动了你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你看,不仅大脑的记忆功能会被力竭感推进,理解也是一样。

再比如,学习知识的时候,比起普通的学习,更好的方式是写文章(或者做演讲、开课程),把知识教给别人、展现出来。很显然,写文章是要让你上升到作者的水平,普通的学习仅仅要求你拥有学生水平,那么写文章就会比普通学习更容易造成你的力竭感。或许未必真的会力竭,但是肯定要更加费力一些。

所以,不论是大脑的理解还是记忆功能,都会被力竭感所提升和推动。大脑的其他思考功能,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样可以。

四、一些注意事项和难点

这种主动消耗脑力,乃至消耗到力竭的方法,极少有人在频繁使用,因为它让人很痛苦。大部分使用这个方法的人,都是被外界所逼。比如,被高考和考研所逼,短时间让自己力竭了几个月;被工作的领导所逼,短时间力竭了几个月。

这几个月的力竭式训练,极大的开发了他们的大脑潜能,但是由于其痛苦程度太深,一旦脱离了外部压力以后,这种训练模式就停止了。

极少有人会主动的把自己逼迫到大脑力竭的情况,因为不习惯承受这样的难受的感觉。然而,这样的难受其实是可以去习惯的。当你使用越频繁,力竭的难受感觉就会越淡。比如刘未鹏在他的著作《暗时间》中提到,“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习惯这种硬着头皮做事情的感觉”。这种方法的意思就是,习惯于这种力竭的难受感(但是他所指的是一种比较轻微的力竭,与本文略有不同)

再比如,体力上的力竭感,一样的非常痛苦,但也是可以习惯的。军人出入军队的时候,刚开始接受高强度的军事训练,每天都在遭受力竭感的洗礼。最初的几天,他们会感觉无比的痛苦崩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痛苦就逐渐降低,一两年后,同样的军事训练虽然劳累,但却不会让他们特别痛苦了。

类比下来,大脑上的力竭感的痛苦,也是一样可以适应的。

另外,在进行这种力竭式的突破成长时,有一些重点注意事项。

1大脑的力竭式训练,需要是自己主动用力,而不是被动消耗。比如,体力训练,需要你主动跑20公里,而不是找个车子拖你20公里。脑力的力竭,不是死磕15个小时不休息让大脑低效的疲劳,而是在较短时间内,对较难的内容进行死磕,从而造成力竭。

2大脑的力竭式训练过后,一定要进行充分的休息,尤其注重平息情绪。这一点与肌肉的锻炼类似,高强度锻炼而不充分休息,会造成身体的疲劳积累,让训练无效化。大脑的训练一样,高强度的大脑训练,一定要配合充分的大脑休息,散步、运动、睡眠等都是很好的方式。而对于力竭式训练所必然带来的各类情绪,则要以明确的自我认知、训练目标,以及舒适的休息来化解,否则很容易中断。

3初期的痛苦,一定要忍住,要去习惯。不可因为一两次的强烈痛苦而放弃,哪怕含着泪,哪怕歇斯底里嚎啕大哭,爬也要爬着坚持下去。这种不断逼迫自己到极限的痛苦将永远存在,而你却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并且能够控制这种痛苦,平静的与它共处。

4检验训练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你的思考能力是否真的有长进,尤其是有了一种大脑很有弹性的感觉。长时间训练你会感觉,自己的思维爆发力很强,自己对思维状态的调整得心应手,既可以放空脑子什么都不想,也可以瞬间集中精力把大脑运转到最高速。

5有多大的力竭强度,就有多大的成长速度。一点点的主动消耗脑力的难受,能让你有一点点的成长;真正的力竭式训练,会让你不断蜕变,永不停歇。

这种大脑思考力的训练,外表上是不显山不露水的。体育锻炼,别人尚且可以看见你在跑步、举重;而思考力的锻炼,别人根本无法识别,或者仅仅认为你是在普通的认真学习而已。突然有一天,他们会发现你的思考能力变得超强,忍不住感叹“你真是个天才”“你真是天生聪明”。

而你却轻轻一笑,深藏功与名。

最后补充一句,大部分人,可能还是微量力竭比较合适一些(包括我自己的学习策略夏令营中,给学生的课程也是微量力竭程度的训练)。进度虽然慢一点,难度却也第一点。彻底的力竭式训练,很多人可能是坚持不下去的,我自己也只是阶段性用用。

可是不试一下,又怎么知道你是不是 the one 呢?

其他可以参考答案:

叶修:为什么有些人很聪明?他们遇到问题时的思维方式与我们差别在哪呢?

叶修:如何训练思维的深度和缜密度?

叶修:高中学习,什么样的应试方法是好的?

叶修:如何获得更有效的阅读效果,得到真正的提升?

叶修:为什么很多书看完了之后,回到生活中,还是该怎样就怎样?

叶修:为什么有很多学生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什么都懂,但是做题却不会?

近期知乎私信问我问题的同学和家长太多了,而我上知乎少,很多不能及时回复(知乎私信系统也不好用)。

想要咨询问题的同学和家长,还是加我的助理微信吧:yexiuzhuli001

微信上的咨询问题,我如果有空,会尽可能回复。

另外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学习策略师,学习和思维方法,后面主要在公众号里分享。

关于学习这件事,我有很多话要说,我希望大家的眼光可以放得更长远一些,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不仅仅是学生在课堂里的学习。而我认为所谓的学习能力强,是一个人在处理复杂社会情况时所反应出来的综合素质,不管把他放在哪个岗位上,都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出色工作的水平,并且能在未来的时间里持续提升自己。

这两年来我在公司里见过一些同事,他们刚开始经验不够,做的也不好,但是几个月下来,发现他的工作水平直追那些经验三五年的老员工。

他们也就是我所说的那种学习能力强的人。根据我的观察,这类人不仅仅业务水平提升的很快,在平常的人际交往的时候,也非常如鱼得水,能让更多的人喜欢。

在此,我稍作总结,希望可以对大家提供帮助。

一.你提高不了学习能力,是因为你还没有进入学习的大门

正如我之前所说,所谓的学习能力强,是一个人在处理复杂社会情况时所反应出来的综合素质,我不管把他放在哪个岗位上,都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出色工作的水平,并且能在未来的时间里持续提升自己。

所以,谈学习能力,是玄虚的,因为能力并不是一个量化直观的东西,而我们在工作上,会更加看重结果。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把好柴,我们做的只需要添一把火,就能打开他自我完善的道路。

在这里,学习能力要更系统的划分,看一个人的能力,是看他有没有掌握好的方法,以及他对方法的熟练程度。掌握了好的方法,提升能力那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是要注意,我这里谈得方法,不是什么番茄学习法,某某学习法等等,很多人以为所谓的学习方法,就会有一套按部就班的过程,按照这个过程走,就能掌握学习方法。这是非常错误的学生思维。在踏入社会后,我们就应该知道,现在我们的目的是在工作中创造价值,而不是在考试中得到一个好的分数,所以我们说的方法,其实是一种思维的方法。

二.掌握思维方法,让你在工作中如鱼得水

想要学习能力提高,本质上就是提高思维能力,但不仅仅是做数学题的思维,而是一直广泛的处理问题的逻辑分析能力。

这种能力,我称之为判断能力,只要能够内化这两种思维方式,就能够直观的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什么叫内化?就是指在你面临任何的问题的时候,都用这两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首先,是分析判断能力,分析,就是将事物拆开,将你需要观察的事物,分成不同的元素。例如在要处理的任务中,先找出重点完成的部分和次要完成的部分,梳理出任务的条理和次序,这样能让你更加效率的完成工作。

其次,是综合判断能力,它和分析判断能力正好相反,我们在完成一个任务的时候,或者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要主动的寻找他们和其他事情之间的关联,发现其中相同的地方,并进行思考。这里面“判断”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你需要不停的将不同的事物综合起来,进行有组织的思考。

而这两种判断能力基础,就是逻辑,但是逻辑是一门硬功夫,不是我说一两句话,就能有一个方法去提升的,我推荐大家可以看一下《逻辑入门》这本书,进行一些书中的训练,你会发现你的生活一下子开阔了一个世界。

三.给你一个小目标,你能做到吗?

现在的人,非常喜欢不劳而获,都妄想通过一两个简单高效的方法就能获得巨大的提升,但我认识的一些学习能力非常强大的人,其中包括我的很多同事,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的踏实,能耗得住时间。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大多数人都不是天才,但是不一定只有天才才能成功,那些成功的人,他们不仅努力,还有一种非常强大的能力,就是对既定目标期许的完成能力。

对既定目标期许的完成能力,理解它并不困难,甚至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不陌生,因为我们从小就是按照这种方法,从小学学到初中,从初中学到大学的。简单的说,就是先定一个小目标,然后完成它。继续下一个目标。

但是在社会里,能够完成自己定下目标的很少,所以我之所以提出来说,因为这个能力里,重要的不是定下目标,而是完成目标。大多数人,都在一天两头的做计划,最后计划往往不了了之。

对既定目标期许的完成能力,就是对一个人学习能力的验证,如果能够完成自己的目标,到达自己成长的标准,这样的人,在工作中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很多重要的工作,都可以交给他干,很让人放心,记住一点,最好的学习能力提升,就是更高效率的工作。

四.老一辈的经验,是你学习的最快捷径

我在前面也说过,一个学习能力强的人,他会与周围也相处的十分融洽。甚至可以说,这也是他学习能力之所以强大的奥秘之一。

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学习方法,我称为高效学习沟通法。

在一家公司里,总有人比你的年头更久,总有人比你经验更多,这个时候,你自己闭门造车,显然是不行的,你需要与其他人交流。

这些人,他们工作多年,都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思维和方法论,如果能够得到他们经验的教诲,立马就能在自己的学习,工作中起到作用。

但是这种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交浅言深,没有人会白痴到把自己的一切都全盘托出的。所以你更需要去跟他们搞好关系,又不刻意,而且在很多时候,你需要去学习的那些人,身份地位,往往要比你高很多,你如果想与他们等价的交流,就得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这个时候,你必须得意识到一点,想要自己获得有效的提升,不付出代价,是不行的,你得自己舍得花成本去学习,去跟他们打交道,但又要不卑不亢,与他们的平等的交流,总而言之,放低姿态,认真谦虚,总是受人喜欢的。

五.知识这东西,任何时候都不能落下

与学习能力,密不可分的,就是对知识的掌握了。

不管在日常生活,还是工作生活中,都需要不停的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利用在工作当中。即使开公司,不管是策划未来走向,还是管理公司这百来号人,我都一直非常重视阅读,虽然平时非常的忙碌,但是每天都会尽量抽出时间去读书,去了解世界最新的消息,尤其是我们这一行,头脑更不能闭塞

你需要做的,是把知识当做一种可以调配的资源。

每天留给自己读书的时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比较忙碌,我会有时候直接花钱去请教专业人士,该花的钱就得花,他们把知识储备和酝酿的过程,值得这个钱。

学习能力强的人,更懂得时间资源的宝贵,他们不会把时间浪费在不必要的事情上。当然,适当的放松也很重要,很多人爱说什么,成功人士一天只睡三个小时,这种新闻听听就行了,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得进行持续性的劳动,那么身体也会受不了,没有人是一块铁板,需要放松和娱乐都是很正常的。

其实,我们本身就具有潜力,不管是谁,只要加以训练,都能在特定的领域发挥自己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可以的,要给自己定下目标,并且持之以恒的坚持完成。

六.不会提出问题的人,永远都不会成长

有一类人我不是很欣赏,就是不论老板说什么,他们都会说是是,然后照做。他们也很努力,工作上的事情都能好好的完成,但是却很少有出彩的地方。

我不是说他们不行,事实上这样的员工算挺好了,但他们缺乏自己的主动性。

我和员工交流,更希望他们可以对我提出异议,能够对一些工作上的问题,有所怀疑,有自己不一样的思考。对一些地方,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而不是按部就班的完成。

好的学习方法,一定要有主动怀疑,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学习,有质疑,才有反思,有反思,才会有进步。那些学习能力强的人无一例外都是能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我能从这类人身上看见热情。只有抱着这种心态的人,才能走到别人的前面。

学习这件事情,我只相信两样东西,一是努力,二是方法。很多励志的书,只强调努力而不提方法,而很多传授方法的人,又只教方法,而不督促别人努力。但是在我这里,两者必须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强大的作用。

学习不是一种本事,而是一种坚持,只有坚持,才能在漫长的风雨之后,看到彩虹。

本人高考时为广东省理科前十名,之后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就读,就读期间为营销系内成绩第一名,毕业时也通过之前的自学进入了大多人歆羡的管理咨询行业。觉得自己在这个问题上也比较有发言权,在此说上一说。

这篇回答里,大家都在讲学习方法的事情,我想更深入一层,分两个部分谈谈如何去学习学习方法。希望认同的朋友可以给我点个赞。

一,如何鉴别学习方法

剔除无关问题要害的鸡汤

我认为有两类文章,属于根本看都不用看的鸡汤。

第一类比较好辨认,属于老派鸡汤。其特征是,给你鸡汤,但是不给你勺子。这些鸡汤比如:恒心非常重要,努力非常重要,运动非常重要,作息规律非常重要,多问老师问题很重要,做题不求多要做深...... 不胜枚举。一般来说,我们看完这些鸡汤后的感受就是,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这些我早就知道了啊,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做啊(摊手)。

有这样感觉的原因在于,他们告诉你一个很美好的结果,但是根本没有告诉你达到结果的方法。你所能做的,还是依赖你一直以来的习惯。

第二类不好辨认,混迹在众多优秀回答之中,属于新派隐形鸡汤。其特征是,给你鸡汤,同时给你一堆勺子,导致你也不知道哪把是用来喝这碗汤的。写这类回答的人,一般属于既往经历中的成功者(三本考上北大、高考状元等等),写的回答也基于自己的成功经验。他们往往会告诉你一大堆他们当时成功的具体做法,细节可以深入到:每天学习到几点,用错题本分几个栏目,一周跑几次老师办公室,上课做不做预习。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你根本不知道哪个是重要的,哪个是不重要的,应用起来怎么考虑优先级。因此,你还是会不做任何改变,继续你的习惯。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文章作者并未深入思考,连自己都不知道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因此只能像泼水一样,把自己的行为事无巨细地倾倒出来。要剔除这种回答,我们需要关注作者对于问题的分析水平,一般作者对于问题分析得越深,花的篇幅越多,最后抛出来的方案也越切中要害。

确认自身问题,筛选适合自己的方法

所幸,知乎的高赞回答中,鸡汤并不是很多,答主往往有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底蕴。那么我们就要进行下一步的筛选,确认自身具体的学习问题,筛选适合自己的方法。

所有的学习过程,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以下五步:

我该学什么东西?(学习内容的选择)怎么让自己想学这东西?(学习动机的建立)怎么记住学习内容?(记忆方法)怎么理解已经记住的学习内容?(构建理解深度的方法)理解了这些东西我该怎么去应用?(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每一个步骤都可以牵扯到大量心理学的内容(比如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与具体的操作技术(比如如何制定计划,如何画思维导图)。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确认自己到底是哪一个步骤有较大的问题。根据我的经验,在学生阶段,问题大多出在2与4两个步骤,而在职业生涯阶段,问题大多出在1与5两个步骤。

在确认好自身的问题后,就可以针对性地寻找解决方案了。假如我们认为我们的问题在于学习动机的建立(比如经常拖延、厌学、学不下去、无法专注),那么我们就要去学习具针对性的知乎回答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拓展相应的心理学知识。

二,如何使用学习方法

以行动改变为导向

在找到适合我们的学习方法后,我们就需要开始应用了。在应用的时候千万要注意,你一定要产生相应的行动改变,不能只是空想。

本来就指向行动的方法,比如计划制定,时间记录等等,自然不用多说,你用了这些方法,行动必然会产生改变。关键在于有些学习方法其实是思维上的方法,而非行动上的方法,比如类比学习法。类比学习法应用的时候,就是让你去对比A与B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获得更深的理解,只在脑子里进行即可。但我推荐,使用的时候,我们都能把类比的结果写在纸上,把思维的变化转化为行动的改变。

我们这么做的原因是方便跟踪我们的改变,不至于陷入我们学会了新学习方法的幻觉。在每次进行行动的时候,你的大脑也可以重新被提醒,最终慢慢转化成一种习惯。

每个月的行动改变不超两个

在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后,你往往能看到4-5条,甚至上十条的行动改变建议。

但我推荐你做筛选,只选择不超过两条进行改变,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本质上学习方法这东西条条大路通罗马。有时候我们看到十条建议,他们的本质都是相似的。比如,让一个人提升英语的写作能力。一方面他可以进行词块的背诵,一方面他可以找到范文进行高档写对比,另一方面他还可以进行课文背诵。这些方法都是为了找到表达某个意群的固定套路,所以其背后的逻辑是完全一样的,没必要重复应用。

第二,人的习惯改变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一段时间中你进行的改变越少,你就越容易达成你的改变目标,否则就容易应接不暇,最后全部放弃,不了了之。

总而言之,找到适合自己的可操作性方法,并节制地进行行动改变,是学习学习方法的关键。

更多系统学习方法内容,敬请关注专栏 实操式高中学习方法

公众号“凯文学法”,高中学习干货,篇篇原创精品

很多人缺的不是能力,而是方法,我的方法是:通过玩游戏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玩就玩最近流行的游戏——绝地求生,就是吃鸡。

吃鸡是一款17年非常火的steam游戏,你看到这个题目可能就感觉很矛盾,游戏跟学习本身就是矛盾的,甚至在很多学生家长眼里都是势不两立的,打游戏怎么可能提高学习能力呢?

对!吃鸡可以提高学习能力,但是这里并不是说,打开电脑玩一整天吃鸡就自己的学习能力自然就提高了。想要通过吃鸡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也需要掌握合理的方法,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这个方法叫做吃鸡的刻意练习。

这个方法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拆解、练习、反馈和优化。接下来我会通过吃鸡的例子来逐步说明。

先说吃鸡这款游戏,是一个需要考验多方面能力的游戏,包括枪法、意识、反应速度等等,所以想要最后吃到鸡并不是简单的堆时间在上面就可以了,而是需要通过拆解吃鸡需要的能力,然后针对每一项能力进行刻意的练习。

第一步,拆解吃鸡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对航线的观察、记录(哪里人多,随着圈的缩小,人会走哪些必经路)搜索装备速度(开门速度、捡装备速度)车技(高速不翻车、高速停车等)枪法(武器命中率,手雷的利用等)身法(怎么避免被打到)听声辩位(在哪个方位有枪战,是在打你还是打别人,什么枪)

以上就是想要最终吃到鸡,需要具备的这些能力,把这个拆解了以后就完成了吃鸡的刻意练习第一步了。

第二步就是学习最需要花时间的部分:练习。这里的练习要根据第一步拆解出来的每个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这里还是用上面提到的几个能力来举例。

对航线的观察、记录

对航线的观察是需要我们每次在游戏开始的时候都有意识的记录航线,判断航线会经过哪些地方,根据航线分析哪些地方落的人会比较多,根据目前的航线,落哪些地方危险程度比较低。每次练习15-20次,记录下自己每次判断的情况,以及准确性。

搜索装备速度

这部分主要有两个部分:开门速度和捡装备速度。可以参考的方法就是统计自己搜索20个房间的速度,记录下这个时间,用以接下来的优化数据用。

枪法

吃鸡游戏里面有多种枪械,加上各种瞄准镜,就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所以这个时候还可以继续按照拆解的思维,把每一种枪械都单独分解开来,单独练习单种枪械的命中率,靶场有很合适的靶以及枪械,是一个比较合适的练习方法

以下身法和听声辩位需要朋友配合练习完成,思路同以上一样,这里不具体讲了。

有了第二部分练习的数据,第三部分就是反馈和优化,还是拿对航线的观察、搜索装备速度和枪法来举例。

对航线的观察、记录

上面讲到了对航线的观察和记录,哪个区域附近有多少人落,这个都是可以通过在飞机上时通过大概的观察得出来的。通过多次的练习以后,对每个区域可能落的人有一个基础的判断,然后在航线刚开始时候,对航线跳伞的分布有一个大概的判断,然后再记录结果,验证自己判断和实际的差距,然后总结经验,继续优化,进行新一轮的练习。

装备的搜索速度

上面提到了记录自己搜索20个房间的时间,得出自己搜索房间的速度,接下来就是反馈和优化,搜索装备的速度需要包含捡装备和对想要的装备有一个判断。

学习的最快的一个方法就是找到高手去模高档,所以如果不知道怎么继续优化自己的搜索装备的速度就可以去各大直播平台,找到技术流的主播,分析他们的捡装备的方法,对自己需求装备的判断思路,减少在无用的配件上的纠结时间。

枪法

挑选一个具体的枪械,比如选择UZI,然后在找个练习枪法的地方,比如靶场,或者找基友对射,统计每个弹夹的命中,记录并且优化,了解枪械的后坐力,弹道,然后继续练习优化。

如果是需要远距离高倍镜,也可以找自己的基友互相练习,然后继续记录每个枪械+瞄准镜的命中。这里可能每次拿到的枪械都不一样,所以还是每次可以练2-3种同类枪械,比如M16和M4就是同类枪械,因为很接近。

至此,通过吃鸡提高学习能力的方法已经讲完了,总结一下我们的内容,吃鸡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游戏,所以我们把吃鸡所有涉及到的简单的步骤逐步拆解开,分成可以通过练习来逐步提升的部分,因为一场吃鸡游戏的时间太长,一局下来,单次的某项能力可能都不会得到提升,所以专注某个单独的技能,可以更快、更有针对性的提高单个能力。

当你面临一个复杂的需要学习的内容的时候,先把这个内容拆分成可以短时间重复练习的小部分,然后再通过制定合理的练习计划来逐步提升每个部分的能力。

这项能力同样适用于学习其他的技能,包括写作、打LOL、说话。如果是写作的话,写作可以拆分为标题、切入点、开头、引导关注、短句子、语言风格等方面来练习,然后按照上面讲到的方法针对每一个具体的点制定训练计划,相信你可以获得学习能力上的新的提升。

如果你觉得这篇回答解决了你的问题,也欢迎你关注我的公众号【馒头不说话】,会帮你解决学习以及时间管理上的新的问题。

想要提升学习能力,就要先转变自己的逻辑思维方式。

在很多爱学习的小伙伴中,会被划分为这样三类人:初级学习者、中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而区分你自己属于那一类人的关键,就在于你对待学习这件事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

图/网络

01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一个初级的学习者对待学习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

这类学习者,通常会规定自己在一个月之内必须看完多少本书,看的越多自己就越满足,可事实往往是“懂得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同时,他们认为读书是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方法,所以他们会更注重于一些高大上的书籍,看到别人说某一本书特别好或者有名人推荐,他们就会马上去看,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很容易听风就是雨。

也倾向于把书本当成权威,喜欢在各类书籍与材料中寻找答案,不会举一反三,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是为了应付各类考试或者是拿到证书,这类人很像我们所说的“书呆子”,会学习,却不会学以致用。

02

中级学习者刚好就弥补了初级学习者的缺点,他们认为学习就是要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通过学习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更注重效率,在学习视频课程时会选择多倍速播放,听到重点会立马输出笔记,不会一字不差的去看一本书,而是着重寻找书中可以解决自己问题的精华。

也不会因为这本书没有看完而感到可惜,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能力有没有提升。

他们会把成长类书籍当作一个医生,根据自身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药”,一边学习一边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会把实用类书籍当作自己的老师,学会之后就立马输出、践行。

其实说白了,就是要我们在学习某个知识或技术以后,一定要去用它,说百变不如做一遍,学到就用用到。

图/网络

03

最后,要说一下高级学习者是如何学习的啦~

这类学习者拥有着最高的学习能力,他们可以把书本上的概念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当这类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就会组织成一门自己的课程,用来教授别人。

不管我们学习哪种类型的知识,都会涉及到其中的一些概念,很多人喜欢对这些概念死记硬背,与其冒着会忘记的风险,还不如彻底的把这个概念给理解了,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而且,你不仅要把这些概念内化,还要在理解之后拿来教授别人,也许或有人不解,我辛辛苦苦学来的知识这么轻易就教授给别人,那我不是吃亏了吗!

你还真的不吃亏,先给你分享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一个学者在学会一个新的知识后,立马跑到他旁边正在吃香蕉的大猩猩那里,高兴的跟它讲了一个多小时.讲完之后,大猩猩依旧吃着香蕉,而这位学者却通过刚才的讲述,把自己的知识重新都梳理了一遍,思路更加清晰了。

所以,最好的学习能力就是在学习某个知识以后,立马输出、践行、分享出来,教授给别人,而教授别人的过程就是你深刻记忆的过程,也可以拿来做自己的付费课程,化为己用。

题主所说的“学习上这件事情总是没办法让自己的精神注意力集中上去”可以从学习启动力、深入思考能力和凝聚能力这三大数学所需要的学习能力来改善。

我先来界定一下什么是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尽量剔除“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思维”等的影响外的,一个人把心态和身体的潜力发挥到学习中的潜力、力、方法、思维、特性等。

一般的,学习能力分为“执行类”学习能力、“方法类”学习能力两大类。

“执行类”学习能力

指与心态、身体、状态等结合比较紧密的“学习能力”。包括“学习起动力”、“学习凝聚性”、“学习耐久性”、“抗干扰能力”、“抗焦躁能力”、“抗对爱情期待能力”等。

“方法类”学习能力

指与学习方法、学习基础等结合比较紧密的“学习能力”。包括“深入思考能力”、“记忆”、“速度”、“准确性”、“精准性”、“框架体系全面性”等。

另外,有些“力”,也可以看做学习能力。如“流畅力”、“自信心”等。

还有,某些方法,有时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学习能力,例如“直觉”,用“直觉解题能力”,有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另外,总结、回忆再现、思维压缩能力等,有时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学习能力。

对于数学,“学习能力”涵盖各个方面

对于数学,几乎所有的学习能力都比较重要,而对于某些课程,有些学习能力则不重要,例如“深入思考能力”,对数学非常重要,但对于英语则就不重要。

对于某些课程的某些阶段,有些学习能力就不重要,例如对于一些课程到达高级阶段,“做题速度”就不怎么重要了,但数学即使进入高级阶段,“做题速度”仍然很重要。

对于有些课程的某些部分,仅仅需要部分学习能力,例如,对于语文、英语、地理、历史等课程等的纯记忆性部分,仅仅靠记忆能力就可以了。但对于数学,几乎所有部分都需要各种学习能力。

可见,对于数学,需要各个“学习能力”;无论你数学好差,无论数学哪部分内容,往往都需要各个学习能力。

学习起动力

什么是“学习起动力”学习起动力是指一个人学习时,尤其是超过数个小时间以上时间的间断之后,开始学习,进入“状态”的快捷程度。在小学初中的时候,基本上学生的一切都是由学校老师和家长安排好了。学生都是被动的执行,长期下去,大多数学生都形成了严重拖拉、磨蹭、“没事瞎聊”等习惯。因此,一般的,到了高中、大学,多数学生的“学习起动力”都就很差了。解决“学习起动力差”的基本方法要解决“学习起动力”差,首先要从学习习惯上下手。做事不断暗示自己要快,少聊天,多做事,快做事。还可以找朋友、同学、家长监督。在数学方面,可以有针对性的提高“学习起动力”,例如每天规定自己必须做完几十道简单的小题等。另外,每天的“学习的量”越大,往往也越能提高“学习起动力”。解决“学习起动力”的心态、身体、学习状态上的方法从心态上,如果学生能通过“超越极点、产生自信心”等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强大的“力”,则“学习起动力”能从根本上得以提高并持续。在身体方面,通过“高强运动”等方法,使身体活力充足,精力有“锐度”,是保持并提高“学习起动力”的根本之道。传统教育不重视体育锻炼和“高强运动”,是学生们做事磨蹭、拖拉的根本原因之一。在“学习状态”方面,学习时“大脑清晰度”越高,“学习起动力”越好;而“大脑清晰度”差者,则“学习起动力”必然很差;对于“大脑清晰度严重受伤”者,则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学习起动力”几乎必然很差。实例:甲同学大脑清晰度严重受伤,数学考试时做题速度总是很慢,无论是简单题还是难题,总是做题慢。本来有思路的题目,考试时往往想不起来。这样,无论他学习多用功,数学考试成绩也不能提高。“流畅性”对“学习起动力”的影响“流畅性”达到一定境界,则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学习起动力”差。某些同学跟其他同学做事一样的拖拉、磨蹭,甚至更严重,但数学考试时,做题速度仍然很快。这是因为他的数学的“流畅性”达到了比较高的境界了。

深入思考能力

深入思考能力,是数学的“方法类学习能力”里面最重要的一个,也可能是数学最重要的能力。

深入思考的四大指标

深入思考能力第一指标:每天专门深入思考时间

深入思考能力第二指标:每天深入思考的频率

深入思考能力第三指标:深入思考的深度

深入思考能力第四指标:学习其他课程的同时思考本课程的程度

要想考试反应快、平时必须慢。

许多同学由于不能从理论上弄清楚“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关系,往往会出现“学习结果”逼迫“学习过程”的情况:为了短期内的考试成绩的提高,把本应该用于深入思考的时间,用于讲解、训练、模拟考试上了。

实际上,有时,要想考试时反应速度快,平时就得慢;要想考试时题目做得对,平时就得多犯错。

提高深入思考能力

想、想、一直想下去

对于数学来说,一旦找到了一道(或者几道)值得你思考的题目,而且你也思考的颇有心得,而且你能从各个方面思考,而且似乎可以思考的方面很多,那你就要一直思考之,几分钟、几十分钟、几个小时、几天,一直思考下去。一个学生把所有时间都用于深入思考,也不为过,只要思考的内容对!

深入思考能力与凝聚能力的关系

深入思考能力,与凝聚能力的关系极大。一般的,一个人的凝聚能力越强,其人思考的耐久力就越强,每天深入思考的时间就能越持久,思考某个问题的深度就能越大。

对于数学很差者,尤其是做题非常费劲,甚至不能独立作出题目者。学数学时很难凝聚下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坐不住”、“分心”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对于此类学生,可以通过每天长时间、大量的“看题”,先把“凝聚能力”提高上去,随着脑子“看题”后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的不断积累,同时凝聚能力逐步提高,思考数学问题时的不被其他东西干扰的能力越来越强,其人每天深入思考时间就能越来越长了。

实例:曼若兰(慢弱懒)同学以前根本不能思考数学题目,考试时除了能套公式做出最简单几道题目外,就只能偶尔用“带入特殊值”等最简单的解题技巧弄出几道题目来,或者考试前背一些题目,考试时恰好碰到完全一样的题目,偶尔的做出一、两道题目。平时她做题时,如果深入思考下,就非常焦躁、难受,甚至要“崩溃”。后来,辛雷教给她“看题”方法后,她每天专攻数学8个小时。几个月后,每天深入思考数学时间,就从几分钟提高到半个小时以上了。一年后,她就可以做到静静的坐在那里思考数个小时的数学题目,而不做其他事情了。

如果你的学习能力越差一般的,你思考的时间往往要短一些。例如,凝聚能力差、抗外界干扰能力差和抗对爱情期待能力差的学生,如果看题时思考的时间过长,则容易混乱。

一般的,凝聚能力差、抗外界干扰能力差和抗对爱情期待能力差的学生,在看数学题时,每道题目思考不要超过几分钟,每天专门的深入思考时间不要超过半个小时。当然,如果你深入思考时学习心得不断展现,各种巧妙的想法层出不穷,但思考的时间就不收限制了,自然是思考时间越久越好了。

我的相关回答

学霸们是如何高效率地学习、工作、生活的?发现有很多数学题不会做,但看了答案后又秒懂,思维打不开,怎么办?两个星期自学完高中数学实际吗?数学重要的是记忆力 推理力 还是理解能力?高中学习遇到难题时,选择一直思考还是去理解答案?如何在考研数学中取得 140+ 的好成绩?

要想提高学习能力,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

学习能力是什么?

在我看来学习能力主要有四个方面构成

1.知识的搜集整合能力2.时间利用的能力3.模高档的能力4.举一反三的能力

这四个能力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搜集整合能力,时间利用能力以及模高档能力都是为造就举一反三的能力做铺垫的

举一反三这个内化的功夫,又可以倒灌其他三项能力。

当我们将这四项能力运用得纯熟时,

一个形成了闭环的学习能力体系,就彻底成型了。

知识的搜集整合能力

这个能力其实又分为了三个维度,

1.判断能力

我们首先需要判断,

所接收到的讯息是否对修习某项技能,掌握某项知识有价值。

这是一项最最基础的能力。

就像妈妈叫我们上街打酱油,如果我们无法判断什么是酱油,怎么能买到酱油呢?

你明明想学数学,却买了一堆英语书,这对学习数学有多大的帮助呢?

(有的人可能会想说,学习其他的知识,有助于站在另一个维度来思考问题。但是我想说的是,触类旁通,也要接触到的是“类”啊。)

2.搜集能力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遇到过这种人没有,

一个非常简单只需要百度一下就能知道的事情,有些人会锲而不舍的向你追问,

他们不愿意自己去搜集自己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东西,就指望着伸手就有现成。

这种人一般被称为“伸手党”,

有些伸手党是懒,有些伸手党,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去搜集讯息。

试想一下,你现在想学习英语口语,

但是不知道怎么学习,于是想寻找学习方法,

可是你不知道去怎么请教别人,想报名培训班,连怎么找培训班都不知道,

你还怎么学习呢?

3.整合能力

现在你已经有了判断能力,搜集能力,接下来就需要整合能力出场了。

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讲一定要总结归纳错题,

有的同学就能整理归纳地很好,有的就做得不行。

这下可能有些同学坐不住了,会说,老师这还不简单吗,不就是把错了的题抄一遍?

还真的不止这样简单,有些人就抄得好有些就抄得差,

这个差别就是能力的体现。

时间利用的能力

每天每个人拥有的24小时都是一样多吗?

其实不是一样多的。因为每个人的时间利用效率不同。

时间利用能力在我看来也由三方面组成

1.板块化时间的利用能力,

2.暗时间的利用能力,

3.高效能时间段的利用能力。

有很多同学在学习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看上去很刻苦,

结果呢?

1个小时可能才背几个单词,

做个数学测试卷,要做三四个小时,

一篇作文两个小时都搞不定。

最后花费时间5-6个小时,才把这些事情做完。

高效率的人呢?

10个单词10分钟搞定,

数学测试卷2个小时定时做完,

一篇作文45分钟搞定。

最后,3个小时搞定。

也就是说,高效率人的时间,实际上是低效率人的2倍左右!

(这里我只是举一个例子)

可见板块化时间的利用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学习效率,

别人学三天才能学完的东西,你一天就能学完,

那么剩下的时间是不是可以进行深度学习呢?扩展学习呢?

还有一个时间叫做“暗时间”,

什么是暗时间?

你做A事情的时候,其实可以同时进行B事情的时间。

就是“能一心二用的时间”

例如

把一个问题或一个构思装在脑子里面,

吃饭的时候可以想一想,走路的时间也可以想一想,洗澡的时间还可以想一想。

如果我们每天花在走路吃饭洗澡的时间为2小时,

那么,你每天是不是又比别人多了一点时间?

而不用专门花2个小时去思考一个问题,

这两个小时节约出来去玩玩也是挺好的啊。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效能时间段。

夜猫子百灵鸟找好自己的高效时间,

白天精力好的同学就抓紧白天的时间学习,

晚上精力好的同学就抓紧晚上的时间学习。

总之,在自己效率最高精力最集中的时间段,抓紧学!

相信我,这个时间段你的学习能力绝对是最棒的!

有些人活一年就只是一年,有些人活一年能抵得上别人的2-3年

时间的利用能力决定了这一切!

模高档的本质就是在学习

学习能力强的明显体现,就是在模高档能力上。

婴儿是怎么学会说话的?

不是生来就会,是他们通过观察,然后模高档发音,模高档语言方式。

有人学画凤凰像乌鸦,

有人学了100加100等于200,还能算出100加100等于250,

这就是典型的学习能力差。

差在什么地方?根本不会模高档。

模高档能力差又是为什么呢?

在排除了根本没认真模高档和马虎的这些个情况下,

我认为主要集中在两点:

观察能力弱,记忆力不好

你画一条直线,偏偏会有学生模高档一条曲线出来,

给学生讲,画错了,自己去修改。也许修改几天,都改不对。

还有些学生,

临摹的时候没问题,

一转身,就给你画了一条曲线。。。

其实这两种情况都是没有模高档能力的体现。

反映在学业上,有这种情况的人,学业也不会太理想

举一反三的能力

刚才我们说到,

有人学了100加100等于200,还能算出100加100等于250。

那么有人学了100加100等于200,就能正确的算出100加100等于200。

但是他不知道,50加150等于200,不知道100加200等于300。

这种人就是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这个能力可以说是最高阶的学习能力,

用道家的话来说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如过能拥有这样的能力,相信你已经入了学习的“道"。

前几天我在给孩子买尿片的时候偶然听到一段对话,

一位妈妈正在教自己的孩子路都不会走的孩子用钱,

妈妈说,这个东西你可以买玩具。

孩子反问妈妈,这个钱能买蛋糕?

妈妈说可以,

孩子又问,这个钱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这个才可以买东西?我这样才能有这个钱呢?

听到这段对话后,我在想,

这孩子要是保持着这种好奇劲,和思考的能力,以后学习应该还挺好的!

他妈妈仅仅是起了一个头,这个孩子却接二连三的在做推理,在做运用。

这也许就是天生的学习能力吧!

让呆哥心痛的是,好多学生比这个小孩大十几岁,

却缺少了这个东西。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要问了

1.知识的搜集整合能力

2.时间利用的能力

3.模高档的能力

4.举一反三的能力

怎么去提高呢?

这个回答起来可能好几万字了,

在这里,我先提供一些提高的方向。

1、无法判断一个问题该怎么进行时,学会求助,学会找大牛求助!

2、学生学会按时,按类别整理自己的问题和错题,不会整理就找整理得好的学习,身边找不到,网上去找。

3、找到自己学习状态最好的时间。

4、有前置思维,做事总走在时间的前头。

5、吃饭走路洗澡的时候想点问题,尽量每次都要想点结果出来。

6、锻炼板块化时间的利用效率,开始的时候可能效果不好,但是要做好时间与工作量的一个记录,慢慢训练过后,看看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是否有提高。

7、不要为了高效率而赶时间。量力而行。

8、有意识的开始锻炼自己的记忆力。

9、想锻炼模高档能力的话其实可以练练字,在练字的过程中体味什么是模高档,模高档的诀窍,每个字写好的关键点在那里。

10、看书学习的时候学会问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还有更好的做法吗?这个方法我可以运用到其他地方吗?开始的时候强迫自己提问,久而久之,形成思维习惯。

文末照旧送上福利欢迎各位同学关注下面的专栏和呆哥一起来刷数学题加呆哥微信 daigemath666领取更多学习资料是不是感觉措手不及的惊喜!

高中数学每日一题

我曾经问过我们的英语老师,我说:“老师我一直在按照您的方法去背英语课文,但是我发现背完之后过个三五天我就忘了,我要不要再把这些忘了的英语课文再重新背起来?”他有点惊讶说:“你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挖出了他真正的思考。

他是这么说的,他大概是怎么说的:“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学的知识我们应该学什么,很多同学其实都是一直在迷茫的状态,遗忘是为了更好的记忆。就比如说拿背英语课文来说,我们背英语课文的目的是什么?你以为真的是要把它背下来嘛?把这些原封不动的背下来,然后默写下来,一个字都不差,然后过个十年我还能背下来。这纯粹是多此一举,一点用都没有。是为了当你在把这个课文忘了的时候,再看到课文里边的这种话的时候,你读起来会比你没背过这篇课文的时候顺嘴,这就达到目的了。默写这个课文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你以后再看到这里面那个句子的时候,你觉得这个地方加个ed,这个地方加个s这个地方有一个什么变形。你觉得似乎比不加变形或者不加ed的情况要正确一点。你有这个感觉就OK了,其实英语就是靠积累的,你背完一篇课文之后,你就会对很多个句子感觉到熟悉,你在背完一篇课文的时候,你又得更多的句子感觉到熟悉,在你填空的时候,做阅读理解的时候,其实你都会无意当中受益,但是你却感觉不到。他还说毕了业之后,凡是能够牢牢记住课本的那些人,实际上是没有毕业,真正对他有用的东西,就是他忘了之后剩下的那些。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如果你还不懂的话,我再给你举个例子,就比如说你在没有学习乘法之前一直学加减法,永远不可能用乘法去思考问题,但是你学了乘法之后,你可能没有成天的都背下来那个,32×78等于几,你可能未必能口算出来,对吧,当然有些同学学了技巧,可以,不说,这些特殊的大部分同学可能两位数乘法,还是要稍微算一下,但是你思考问题的时候,你是不是已经有了这种乘法的思维方式,你可以用这种方式去考虑问题了,比如说今天妈妈买了15个鸡蛋,一个鸡蛋是一块钱,那你算算多少钱,一下就想到乘法,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你具备了乘法的思维方式啊!我们真正学的什么是有用的?学到的是思维方式,不要觉得你背的公式就是真正学的,平时我做题,我做完这道题的话我就把它忘掉了,很多同学做一道难题的时候。哎呀~总怕自己没有掌握,过两天再拿过来,在做一遍。其实没有必要,你有把它再拿回来再做一遍的时间,还不如去找其他的类似的题去做,因为我们要训练的是我们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这一道题,你高考的时候也不太可能跟你平时做过的题是一样的,高考的时候,真正考查的就是你的思维方式,我们做这个题,我们把它做完了,我的大脑就按照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已经想了一遍了。

其实你发现啊,在你没有学电磁场的时候,你是理解不了左手定则,右手定则,楞次定律是啥东西的,但,一旦把电磁场学明白之后,你的思维方式都变了。你多做题,对于电磁场这种思维方式就特别熟练,做题越多你这个思维方式就越熟。包括电场,其实你训练的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如果你死磕这道题,这道题我要把它背下来!今天做一遍不会,明儿再做一遍,做出来了,OK可以了,做出来就可以了。你必须把它熟练的做出来,只要你能够有一次熟练的,OK那就就可以了。你不要想着过十天八天再拿过来,同样一道题再做一遍。对你有帮助吗?有帮助,但是那个帮助绝对赶不上,你再找一道其他的类似的题去做。因为你做一个新的题会使你思维方式又从旁边拓展了一下,使你的思维结构更完整。

这个东西很神奇,就好比说你的经络,做一次题就打通了一次,再做一次就又打通一次,你反复的打通,每次做一道题就打通一个经络,就相当于打通了一条思维的路径。你做题的目的并不是把这个题给记住,他只是帮你把这个经络打通。只要你在这个范围内去思考问题,拿过来就可以想。

包括我现在想很多其他的问题,我也会用我学过的物理化学的那种思维方式去思考。我学到的是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公式这个东西。所以你要搞清楚你真正学的东西是什么,只要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就离学霸就非常近了或者说你就是个学霸,就差下功夫了。千万别以为自己学的是公式,学的是这道题,那你太肤浅了。

那在比如说我们举哑铃,我们举杠铃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练力量,不是为了把这个杠铃举起来,对吗?这个题目就相当于这个哑铃或者杠铃,我做题是练大脑的力量,并不是要把这个题记住。因为我们高考的时候考的是知识,考的是思维方式,说考知识都不很恰当,考的是你怎么用知识。说根本还是考你的思路,所以你一定要把思路给他弄活了,我们平时做题就是练大脑的力量,举杠铃,举哑铃也可以,去铅球也可以,去石头也没问题,各种各样的东西我都举一遍,我为的是练大脑的聪明。我不要说,我就要把这个砖头举得很熟练,我不把这个砖头举熟练,我不会再举其他的东西。这个有没有必要啊??本末倒置了,你的目的不是做这一道题,你的目的是练你的大脑。

如果你整明白这个,你就不会死磕在一道题上。不是说这道题,我不会就放放,我不死磕,不是这意思。我是说你把这个题已经做得很熟练了,你还强迫证似的拿过来再做一遍,没有必要了。有那时间找找其他题做,让思维多经过一些各种各样的锻炼,每个方向你都要打通经络。你很难找到两道题,完全一样的,我觉得两个题之间只要有那么一点区别,他对你的大脑的刺激都是不同的,所以就可以用不同的题,帮你把大脑的思维全部打开,网络就形成了。

我现在想很多问题的时候特别敏捷,反应特别快,我以前没有这个感觉,我后来跟很多人去交流,他们说的。所以千万不要死磕题的表面,要看到他真正对你有什么意义。在比如说有的人肘关节脱臼了一次,之后就特别容易脱臼,这个不一定每个人都知道,这个叫习惯性脱臼,为啥?他脱臼一次吧,关节就滑!那你大脑呢,就在想这道题的时候,你按照这种思路想出来过一次,你以后就特别容易按照这个思路把问题想出来,这叫习惯性思维。我们就要建立各个方向上的习惯性思维,让我们对各种各样的题目都习惯。随便拿一道题,你什么时候把题读完,什么时候就有思路,一秒钟,简直信手拈来就是这样子,这绝对是常态,这就是取决于平时注重的是思维方式还是注重的公式表面。并不是因为你有多聪明,其实大家的智商差不了多少对吗??

这篇答案比较长,但不建议跳读,没时间的可以收藏下来慢慢看~

主要内容:拆解如何搭建系统化的学习方法,通过“动力-目标-反馈-升级-复盘”这几个关键环节,让你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有效的闭环:

根据这几个过程,会提到4个主要问题

1:如何有效激发学习动力、保持自主学习的欲望。

2:怎样设定合理的目标、给自己制造有效的反馈。

3:如何培养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在短时间内精通一门专业。

4:利用复盘思维,推动知识的更新迭代。

---------------------------------------------------------------------------

先来看第1点-动力:

1-1、如何激发学习的动力

很多人说,学习是一种反人性的行为,因为对于人来说,吃喝玩乐是本能,好逸恶劳是天性。

其实这是因为“从小到大,我们的学习行为基本都是在外界环境的压迫下,不得已才为之的”

比如,小时候,你努力学习是因为有成绩和排名在那儿摆着;比如,现在,你每天忙忙碌碌地学习各种干货,是因为社会环境让你产生了知识焦虑。

而在这些外部环境的压迫下,我们不仅学起来痛苦,更无法掌握学习的精髓。

用一句话来说:你不享受学习这件事,所以根本不可能学好。

怎么办呢?

接下来我要讲的就是让大家主动爱上学习~

先来说一个词:「建立强关联」。

通俗地讲,就是:你要想办法找到自己与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发现知识对自己的独特意义。

在心理学中,关于人的特性有这样一句话:人只关心与自己有关的事物。所以,只有当你感知到某个知识或技能对你有独特意义的时候,才会激发自己主动探索的欲望。

举个例子,假设有一位老师,她想激发文科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

答案:在课程开始之前,先让学生们在纸上回答几个问题。

比如,想象一下现实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会用到统计学知识?想象一下你将来从事的职业,哪些必备技能是和统计学相关的?

这个例子是《有效学习》这本书中反复试验多次的一个案例。

曾经就有老师单单通过这种方法成功增加了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并且在最后,学生们的统计学成绩直接提高了一个等级。

再来举个现实点的例子,假设你要学习写作,但提不起精神,该怎么办?

想象一下,学会写作之后,就更容易跳槽到好公司了,因为我的简历会因为写作技能,包装的比别人更精彩学会写作之后,我也能像自己羡慕的那个博主一样,在自媒体平台呼风唤雨,拥有自己的小粉丝学会写作之后,我就可以跟别人互怼了-那些傻X营销号总在微博上瞎bb,我顺手来个逻辑无漏洞的回怼文,就能把他扒的底朝天学会写作之后,我就可以给自己维权了-以前在职场上受了委屈只能憋着,现在受了委屈还能附送自己一篇10万+

总而言之,想要激发自己主动学习的欲望,别只盯着“学习XX”这件事,而是要去散发性地思考,把学习生活化,利益化,形象化。

以后在学习活动开始之前,不防多问问自己:

学习这个知识对我有什么好处?对我身边的人有什么好处?我在哪些地方可能会用到?等等。

1-2、利用情绪管理技能,提高自己的专注度

当你思考出知识与你之间的强关联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自己一直保持专注、自信的学习态度。具体怎么做呢?

还是一个词:“情绪管理技能”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疑惑,学习和情绪有什么关系吗?为什么想要保持专注的学习还要学会管理情绪?

因为:学习活动就是一种深层的情绪活动,情绪体验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你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

如果你在情绪上感到不舒服,学习活动就会丧失专注度。

可以想象一下,当你压力太大,焦虑情绪太严重的时候,是不是根本没办法让自己静下心来去学习呢?所以,也有人说,痛苦和焦虑等负面情绪会降低人的认知能力。

而想让自己始终处于高效、专注的学习状态中,就需要用到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法:唤醒“自我效能”了。

先来解释一下“自我效能”是什么意思。

“自我效能”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它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信赖,对自己的自信程度。

目前,自我效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企业管理,运动等社会领域,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举个例子,

在运动领域,教练就经常采用唤醒运动员“自我效能”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在竞技场上获得成功。有一名滑雪运动员,叫泰勒,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无法突破自己获取更好的成绩。因为在每次比赛之前,他总是会进行一系列的担忧,担心自己判断不准,担心自己出现什么意外无法完成比赛。但是在学习了自我效能相关的心理学课程之后,他用想象法来帮助自己树立自信,调整情绪。在比赛还未开始之前,就想象自己已经顺利完成比赛并夺得第一的样子。以此来增强自信心。通过这种方法,泰勒最终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深刻的信念,从焦虑变得专注,并最终成功加入了美国国家滑雪队。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学习活动中,情绪体验对人类的思维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我不行”“我学不会”“我完不成”

这种话会触发你产生焦虑的情绪,从而降低你的专注度和自信心。

而想要让学习这件事变得事半功倍,关键在于掌握情绪管理技能,唤醒你的自我效能。毕竟在轻松自信的状态下,你才有可能越来越专注和投入,才有可能产生心流。

而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实用的方法就是「想象法」- 想象自己已经完成某件事的样子。

---------------------------------------------------------------------------

再来看第2点-目标&反馈

2-1、怎样设定合理的目标

关于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相信你之前也听到过很多道理。

比如,大多数人常常会犯这种错。定个目标:“今年我要学会小提琴”。这种“新年愿望式”的目标基本上不会对你的学习行为产生影响,因为它不够具体,对行动的指导性不强。

所以,大家都清楚目标一定要量化。但是,为什么目标被量化之后会更容易实现呢?

这就关系到一个认知科学方面的概念了:人脑是如何对信息进行记忆和处理的。

认知科学家认为,大脑的记忆方式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

短时记忆的记忆空间非常有限,在同一时间只能处理三四个事项,维持几秒或几分钟。而长期记忆的空间非常大,我们可以在这个空间内保存各种已经习得的专业知识,用到的时候轻易调取出来。但大脑处理信息是有规则的,所有的信息只有通过短时记忆的处理之后,才能进入到长期记忆中去。

换句话说,如果你想要掌握一门技能,那么记忆顺序也一定是从短时记忆开始,再转换为长期记忆的,这就是为什么要把复杂的专业知识分解,把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的原因。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短时记忆更容易记住、理解,并顺利储存到长期记忆中去。

- 也就是说目标一定要拆解,要量化。

举个例子,我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明年我要摸透知乎这个平台这个学习目标放在这里是对我产生不了任何作用的,不仅说说就忘,而且我脑子里也会迷糊,‘啥叫摸透?怎么摸透?’这时候,量化学习目标就很好用了。比如,我的目标是-我想学会运用知乎,让知乎涨粉到10万套用刚刚讲的第1点,我如何来驱动自己的学习欲望「建立强关联」- 知乎对我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是:①随随便便就能找个好工作②能接触到更多的广告主资源,约稿资源③能链接跟多的大咖,获得更好的发展④是写作营发展的基础,大家会更信服⑤靠广告和合作就能月入过万「量化拆解」- 为了达到以上的目标,我需要做什么:①每天必须读书,积累素材,输入是输出的基础②要拓宽自己的视野,看口碑好的科普节目,ted演讲等③持续关注知乎大V,研究他们涨粉的套路和方法,拆解他们的内容④每周至少保证2篇高质量的知乎输出等等

不能再往下列了,要把自己暴露完了,哈哈哈。

这里提一个重点:阶段性目标也需要不断地优化,小步迭代,才能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具体来说,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机会窗口」

通俗版:我们在给自己定学习目标的时候,要遵循一个要点--设定的目标不能超过你现在的认知水平,让你感觉太难,学不会;也不能过于简单,否则没有学习效果。

而要根据自己现有的能力,找到自己最佳的学习空间,这个空间就在刚刚超出你现有知识和技能方位的边缘位置。学名叫“机会窗口”。

举个例子,

在游戏中,大部分关卡的设置就很好地利用了“机会窗口”。游戏的设计者让玩家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升级打怪,每一个新关卡的设计都比前一个难度稍大一点,从而引导玩家不断提升游戏技能,获得过关的成就感,而同时,玩家也会享受着游戏中的自己渐渐变强大的过程。对于学习来说,我们照样可以把它当成游戏,帮自己设置关卡。你学习过程中为自己设定的每一个阶段性小目标就相当于游戏中的每一个关卡。你要做的是在完成每一个阶段目标之后,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估,然后再把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设定得略微难一些,从而有效提升知识水平和技能,并激发成就感。

2-2、给自己制造有效的反馈。

制造反馈其实很简单,就像我们上学的时候习惯写错题本,把自己做错的题目,都整理到一个本子上进行反复的复习,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进行自我提醒。

比如,你可以让他人帮自己制造反馈,在《刻意练习》那本书中就反复提到了导师的指导对掌握一门技能的重要性,因为一对一的帮助和提点可以更加针对性地解决你的问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也可以有效学习导师处理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不过,在反馈这件事上需要注意的是:最好的反馈方式应该是分步骤进行的。当你做出一件事之后,不要直接去寻找答案,而要逐步引导自己进行思考,一步步地逼近正确答案。

反馈的目的不仅仅是纠错,更重要的是给你提供新的推理和思维方式。

---------------------------------------------------------------------------

第3点-升级

3-1、如何培养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在短时间内精通一门专业。

真正导致人与人之间知识水平差异的,往往并不是知识数量,而是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知识的内在联系,可以有效帮助我们提升专业水平。

建立知识的内在联系,其实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融会贯通”,这是真正的把知识内化,变成自己认知的一种表现。

所有的知识往往都是有一定关联的,当你能把知识融会贯通之后,就能够有效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更科学地理解和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系统化的思维其实是指能通过表象,发现问题本质的能力,而有效学习的核心就是对事物内在联系的思考。

怎么培养自己系统化的思维呢?两种方法:推论假设和类比推理。

先来看「推论假设」。推论假设说白了就是利用假设的方式,引导人们进行推理的方法。推理能够有效训练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最简单的推论假设方法,就是对所学知识或者现象进行假设提问。比如,当你遇到一个需要深入理解的东西时,问问自己“如果怎么样,会发生什么”。

举个例子,乔布斯在世的时候,就非常重视“推论假设”这种思维方式。当他想弄清楚某种想法背后的逻辑时,就会进行假设问题。比如,他常常会问手下的产品经理“钱不是问题的话,你打算做什么样的产品?”“如果要砍掉一半功能,你回怎么办?”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都很具有启发性,会促使被提问者对自己所在做的事情产生更加系统化的认识。

再来看「类比推理」。“类比”这个词大家都知道,就是通过比较的方式进行学习。而类比的好处呢,就是可以让你迅速理解一个你本来不熟悉的事物。

举个例子,李叫兽,百度最年轻的前副总裁。

作为一个90后,他是如何通过类比的方法来理解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的呢?

曾经,李叫兽在看一本心理学相关的书时,读到一句话:人的爬行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人的爬行脑,是指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脑。作为普通人,这句话我们看一眼可能就过了,但李叫兽当时就这句话研究了一个多小时。为了把这句话弄清楚,他强迫自己必须要找出现实生活中的几个案例来佐证这句话的正确性。比如,他想到了iPod的曾经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这句文案之所以绝妙就在于实践了“人的大脑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视觉化的信息”那句话。你可以想一想,这种视觉化的表达是不是比直接说iPod内存大要有效果的多?

通过推论假设和类比推理的方法,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事物背后的深层逻辑,并快速熟悉自己本来不懂的知识。

如果你在学习过程中能坚持使用这两种方法,一定可以慢慢建立起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把所学的知识从底层逻辑到表象都融会贯通。

---------------------------------------------------------------------------

第4点-复盘:

4-1、利用复盘思维,推动知识的更新迭代,让学习成为一个闭环。

想象一下,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状况,以为自己懂了,但如果让你给别人口头转述一下你到底学了什么,你却说不明白。

其实大多数人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自己过度自信。

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比一般人聪明,比实际懂得要多,而过度自信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有效学习。因为你觉得自己懂了就不会再继续深耕了。

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一个成语:温故知新。

回顾与反思是一种思维习惯,也是推动知识更新迭代的终极法则。

回顾与反思其实结合成一个词也叫复盘。复盘是围棋里面的一个术语,意思是每次博弈结束之后,双方的棋手要把刚才的棋局再重复走一遍,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加深对这盘棋的印象,方便找出双方攻守的漏洞,是提高自己水平的好方法。

在专业棋手训练的过程中,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复盘。而学习知识和技能也一样,需要复盘,需要反思。

下面直接给个例子:拿我的复盘来给大家看。

----------------我的复盘示例开始----------------

标题:只有「复盘」才能救我

引言:为什么要做「复盘」

一直知道「复盘」这个概念,但是具体怎么做却完全没有思路,所以也从来没动过手。直到前段时间,看到XXX的公众号上经常发一些牛人事迹,而在这些事迹中,最具有普遍性的一点就是:他们都习惯做复盘,而且习惯做每日复盘。

那时候,我就对「复盘」动心了,但也迟迟没有行动,那时候我的逻辑是:因为我不会做,所以打心眼里下不去手。但是连手都不肯下,又怎么能从「不会做」变成「会做」呢?就像我经常跟大家吼:谁都不是天生就会写作的,你不动手去写,又怎么能知道自己在哪些地方欠缺,又怎么能进步呢?

所以,今天就拿自己的这段言论来怼自己。什么都不管了,直接干。第一次干成什么样不要紧,只要以后慢慢能变好就值了。

复盘这个词从棋局中来,指的是:专业下棋高手们会把大部分的训练时间放在复盘棋局上,观察这盘棋还能怎么走,我是怎么输的,我能怎么赢回来。

而我做复盘同样也希望能达成这个目的:我希望能从自己的「昨天」看到不足,并策划好「明天」应该如何进步。

正文:经验&思考

1-我昨天所经历的:

昨天,我大概经历了这么几件事:

1-1知乎发布了一篇追热榜的文章,问题为《有哪些典型的学生思维》,获赞30,基本没有涨粉。

1-2XXX邀约内容运营合作,主要负责知乎机构号,具体合作方式未定,从内容产出到运营,合作形式比较重。

1-3地狱周第12期招生。

1-4上稿小分队第2期规则公布。

1-5在知乎里看到了不少以内容取胜的大佬,比如昨天添加的好友-XXX,靠内容,不互赞,知乎涨了3万粉;比如知乎群里的XXX,做减肥相关,8月份开始做知乎,公众号粉丝涨了6万

2-我昨天所思考的:

2-1知乎这个问题基本上算是扑街了,在回答的时候,我大致翻了一遍高赞答案,看到很多人直接开始批判「学生思维」有多么多么差劲,当时我的第一直觉是:大家都怎么了?学生有这么不好吗?

以前我和大家分享过,写作要写自己相信的东西,所以我就去写自己相信的东西了。

把不分青红皂白就怼学生的人以及他们的观点,罗列出来反怼了回去。

按照正常情况来说,知乎上学生还是比较多的,而替学生说话应该也会获得不少支持,但现实是,这个答案最终还是凉凉了。

它凉的原因一部分可能是因为答案写得不好,另一部分也可能是:

①我追这个热榜的时候,已经不太热了,甚至开始下降了,所以我进入的时间不对,应该再快一点;

②这个热榜本身就不是一个好问题,只是单独地提出了“有哪些典型的学生思维”,而没有对问题做详细说明,比如,提问的人为什么会问出这样的问题,有没有场景限制。这种不清不楚的问题容易让大家产生分歧,而分歧之后就可能会有第③个结果。

③大多数人不喜欢别人给出的带有偏见的答案,于是开始互相踩,而对于知乎热榜来说,互相踩只会拉低这个问题的热度。

2-2 (因为涉及一些隐私,所以省略)。

2-3对于地狱周招生,没有大力去宣传。可能需要从下面几个方向做一些调整:

①招生文案修改,地狱周成果文案添加,比如学员XX的知乎回答已经到4k赞了

②一些报名优惠和奖励措施,现在的售卖方法对读者来说不够刺激,比如原价多少,几天后涨价到多少;比如 ,优秀学员退还学费等等

④可能是我太骄傲了,做课程还是不能闷着声做,起码要让大家知道我在做这个事,让大家对我在做的事情有有印象。我可以不发朋友圈,但公众号发干货文的时候,还是可以给自己留个小小的广告位的。

⑤目前的审核流程可能偏繁琐,需要回答好几个问题才能报名成功,对于学员来说,回答这些问题1个礼拜的时间可能太短。

2-4「上稿小分队」这个东西,可能和「持续创作群」我给大家的改稿福利冲突了,毕竟在「上稿小分队」我不帮忙改稿,但在「持续创作群」有改稿服务。

这个东西可能是我本末倒置了,下个月「持续创作群」的改稿服务撤掉,换其它活动。

2-5不多说了,内容为王。但是去翻看了一下XXX的知乎,她只有8000关注啊,怎么公众号却能涨到6万粉呢?是时候好好研究一下她的答案以及引流公众号的套路了。

另外说回做内容,垂直以及成体系,比什么都重要。对于知乎来说,热榜是个红利期,但也不是什么相关热榜都要去追。可能会导致心浮气躁,答案写不好。

我在知乎上的定位需要垂直一点,再垂直一点,最好能特别垂直的那种。

3-总结:

3-1关于知乎热榜:速度要快,问题要优质,关注答案里面相反的意见多不多,多就不能追,因为会互相踩

3-2书籍《精益创业》

3-3地狱周招生全流程优化,公众号插入固定广告位

3-4「持续创作群」不再提供改稿服务,考虑换到「上稿小分队」

3-5考虑知乎的定位问题,要么以个人成长,个人经历为主,要么以学习方法,阅读方法,写作方法等系统性的知识为主;

结尾:

其实写完这个很粗糙的复盘已经觉得自己收获很多了,在刚刚提笔的时候还担心自己不会写,这不是写出来了嘛,突然之间有了教训也有了目标,明天也要加油鸭。

----------------我的复盘示例结束----------------

当然,这还没有完全结束,因为第二天的复盘要加上:总结中需要完善部分的完成情况

好了,这个答案写太长了,今天就这么多,来回顾一下讲过的内容:如何帮助自己构建系统化的学习方式。

1:学习是感性脑和理性脑共同作用的一种思维活动。首先我们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理性脑帮助自己理清,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它对我的现实生活有什么用处,其次我们要利用自我效能来帮助自己有效管理情绪,享受学习的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优化阶段性目标时,要张弛有度地进行学习任务。并通过自测和他测的方法,给自己制造反馈,提升学习效果。

3:想要构建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关键在于利用好“推论假设和类比推理”这两种方法。它们可以帮助你有效地进行深入思考,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

4:复盘可以深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你可以写复盘日记等方法,对自己所习得的知识进行复盘,调动理性脑进行慢思考。也可以在学习结束之后,咨询别人的建议,从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在这个过程中推动知识的更新迭代。

有效学习的本质其实就是要看到一个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在碎片化时代,人人都需要系统化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只有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成为自身学习活动的主导者。

————

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静静教主。一个超走心的「学习、思考、个人成长」账号

整体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理论,它更精确、全面地描述了我们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各位,你的大脑并非简单如计算机的文档储存,计算机文档的本质是一系列记录在硬盘上的 0 和 1 的组合,而人的大脑是通过数十亿个神经元相互联系储存信息的。

如果我们有计算机一样的大脑,那么机械记忆非常有效。你所要做的就是精确复制信息,如此我们将可以记住任何信息。不幸的是,我们的大脑并不是计算机,所以机械记忆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方法。

整体性学习需要采取多种途径综合学习,而不是试图在大脑中复制一个完美的拷贝,整体性学习是运用你大脑里已有的丰富的神经元网络吸收、整合信息。整体性学习在于创造信息的网络,一个知识与另一个知识相互关联,那些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使你真正做到对知识的完全理解,从而轻松地驾驭知识。

整体性学习意味着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事实上,知识的学习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学习任何知识(概念、定义、公式、问题、观念、理论等)都需要联系。你创造的联系越多,它们就会记得越牢、理解得越好。

机械记忆认为学习就像整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盒子。一个数学大盒子里装有代数、几何、微积分小盒子。微积分小盒子里又有更小的函数盒子和一些公式的应用盒子等。在你的微积分盒子里不可能找到生物、历史、绘画、舞蹈和科幻电影的踪迹。

但是学习并不是整理盒子,学习就像编织一张大网。

整体性学习者不会采取这样有组织的方法(整理盒子)储存信息(这可能会解释很多聪明的人组织能力却很差的现象)。整体性学习者可以将所有东西关联起来,公式并不仅仅是公式,它是一种感觉、一幅图像,你可以将它与天上飞行的超音速飞机联系在一起。

如果你学习时没有方法可供选择,机械记忆看起来也有些作用。如果不知道学习的步骤和缺少完成这些步骤的学习技术时,那只有简单地把信息塞进脑袋里了。这就像一个原始人用石头而不是步枪来猎杀猛犸象,不是他愚蠢到不用步枪,而是他没有步枪。不过今天的你不是原始人,有枪而不用,偏偏只会用机械记忆学习,成绩怎么会好?学习怎能不累?当你理解了学习的步骤和技术时,就会明白机械记忆是多么原始和低效了。当然,万不得已时,有一种总比什么也没有强!

如何储存信息

整体性学习是关于如何有效学习的假说。之所以说它是假说,是因为目前整体性学习还缺少科学证据,更多的是实践总结。科学要发现学习的大脑生物机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整体性学习是通过观察聪明的人是如何学习而得到的总结。

电子是否真的像台球或小提琴琴弦一样在质子堆周围跳跃并不重要,这只是人们方便理解的一种比喻。同样,整体性学习也只是一种用来解释信息是如何被储存的理论,而不是描述脑袋里实际发生的生物学过程。

比喻法有很多种:有形态上的比喻,如姑娘的脸像红苹果;有感情上的比喻,比如我的热情好像沙漠;等等。

整体性学习基于三种主要观点:

(1)结构

(2)模型

(3)高速公路

正如我将会解释的一样,明白这三个基本观点使应用整体性学习策略更加容易。

小贴士

整体性学习的基础就是将知识关联起来以达到记忆和应用知识的目的,开始学习的最佳技术是比喻、内在化、基于流程的记事和画图表法,这些方法构成了整体性学习的基础。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整体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理论,它更精确、全面地描述了我们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各位,你的大脑并非简单如计算机的文档储存,计算机文档的本质是一系列记录在硬盘上的 0 和 1 的组合,而人的大脑是通过数十亿个神经元相互联系储存信息的。

如果我们有计算机一样的大脑,那么机械记忆非常有效。你所要做的就是精确复制信息,如此我们将可以记住任何信息。不幸的是,我们的大脑并不是计算机,所以机械记忆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方法。

整体性学习需要采取多种途径综合学习,而不是试图在大脑中复制一个完美的拷贝,整体性学习是运用你大脑里已有的丰富的神经元网络吸收、整合信息。整体性学习在于创造信息的网络,一个知识与另一个知识相互关联,那些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使你真正做到对知识的完全理解,从而轻松地驾驭知识。

整体性学习意味着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事实上,知识的学习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学习任何知识(概念、定义、公式、问题、观念、理论等)都需要联系。你创造的联系越多,它们就会记得越牢、理解得越好。

机械记忆认为学习就像整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盒子。一个数学大盒子里装有代数、几何、微积分小盒子。微积分小盒子里又有更小的函数盒子和一些公式的应用盒子等。在你的微积分盒子里不可能找到生物、历史、绘画、舞蹈和科幻电影的踪迹。

但是学习并不是整理盒子,学习就像编织一张大网。

整体性学习者不会采取这样有组织的方法(整理盒子)储存信息(这可能会解释很多聪明的人组织能力却很差的现象)。整体性学习者可以将所有东西关联起来,公式并不仅仅是公式,它是一种感觉、一幅图像,你可以将它与天上飞行的超音速飞机联系在一起。

如果你学习时没有方法可供选择,机械记忆看起来也有些作用。如果不知道学习的步骤和缺少完成这些步骤的学习技术时,那只有简单地把信息塞进脑袋里了。这就像一个原始人用石头而不是步枪来猎杀猛犸象,不是他愚蠢到不用步枪,而是他没有步枪。不过今天的你不是原始人,有枪而不用,偏偏只会用机械记忆学习,成绩怎么会好?学习怎能不累?当你理解了学习的步骤和技术时,就会明白机械记忆是多么原始和低效了。当然,万不得已时,有一种总比什么也没有强!

如何储存信息

整体性学习是关于如何有效学习的假说。之所以说它是假说,是因为目前整体性学习还缺少科学证据,更多的是实践总结。科学要发现学习的大脑生物机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整体性学习是通过观察聪明的人是如何学习而得到的总结。

电子是否真的像台球或小提琴琴弦一样在质子堆周围跳跃并不重要,这只是人们方便理解的一种比喻。同样,整体性学习也只是一种用来解释信息是如何被储存的理论,而不是描述脑袋里实际发生的生物学过程。

比喻法有很多种:有形态上的比喻,如姑娘的脸像红苹果;有感情上的比喻,比如我的热情好像沙漠;等等。

整体性学习基于三种主要观点:

(1)结构

(2)模型

(3)高速公路

正如我将会解释的一样,明白这三个基本观点使应用整体性学习策略更加容易。

小贴士

整体性学习的基础就是将知识关联起来以达到记忆和应用知识的目的,开始学习的最佳技术是比喻、内在化、基于流程的记事和画图表法,这些方法构成了整体性学习的基础。

篇幅同样很长,也答应我把它看完,应该能够提高你整体的学习能力。

这篇文章可能会跟 @叶倩倩 老师的回答有一定部分重叠。因为知识分享的学习样本同样是拆书训练营的课程。

学习能力是学习其他能力的能力,也就是每个人赖以生存的最底层能力。一个人由沟通力、关系力、情商力等等能力组合而成,但这些相当于一个房子的软装和硬装。学习能力才是房子的地基、钢筋、水泥、混凝土,掌握了学习能力,就会变成人生赢家,整个人生都是2倍速的前行速度(甚至不止)。但学习能力的构建同时也是缓慢的,并且如果没有清晰的梳理,是一个很难快速提高的过程。

但一旦知识体系构建完成,你每次进入未知领域都能快速的从小白变成专家,因为你懂得知识的应用边界,触类旁通,并且每次分析学习样本,都可以把孤立信息变为可以使用的知识。

学习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应试教育学习,第二种是成人解决问题式的学习。

知乎有很多的程序员,程序员80%的知识都靠自己自学,其他职业也是一样。身边有多少人能够从事自己大学所学的相关专业?相信根本没有多少。

能不能在大学毕业后,还保持学习势头,继续自学,是决定今后成就的关键。

今天的文章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学习能力:

一、如果从从书本当中学(致用类书籍)

二、如何从碎片化知识当中学

三、如何从问题和经验当中学

一、从书本当中学(致用类书籍)

首先定义一下,什么是致用类书籍:看完能够提升自己某个方面的能力或者技能的书籍,都叫致用类书籍。

说到读书,首先要纠正一个大部分人都有的错误。

很多人拿到一本书后,一定要求自己从头读到尾,这样的方法虽然看起来很“努力”,但最后往往只能感动自己,造成一种自我感觉良好,但实际上没有帮助。因为看的内容不是自己需要的,慢慢就会忘记。

这是典型的学校学习后留下的弊端,我们的课本通常都是从第一页,学到最后一页,所以养成这样的习惯是再自然不过了,但是保持这样的阅读习惯,很容易变成低级学习者。

低级学习者喜欢用学习数量来衡量自己的努力程度,比如我一年要读50本书,要上20个课程,他们关注的是数量,书、课程中的知识有没有修正生活反而无关紧要。

低级学习者根本不关注书籍能带给自己什么变化,他关注的是读过多少书的快感、征服书籍数量的多少,其实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知识焦虑。

在拆书课当中,赵周老师提出了便签法来进行学习。

首先你需要准备的是:

你首先需要三个颜色不同的便签纸和一支笔,还有一本致用类图书。

普通便签纸

接下来按照步骤进行操作:

1.你要确定自己读的是致用类图书,你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

2.要求自己用快速的速度阅读。

3.遇到核心观点、重要建议、或者较难理解的地方,先判断对我是不是有用,如果有,放慢阅读速度,细读相关内容。

4.拿I便签,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重述知识点,或者总结启发,写下来,贴在相应的书页。

5.回顾自己有没有经历过,或者见过类似的事情、情景,拿一张A1便签,写下来贴在对应的书页。

6.结合读到的知识(观点、建议、启发)与自己的经验,设想今后可以怎样应用,总结的内容应该是具体的,而非笼统的,写在一张A2便签上,贴在相应位置。

看起来好像很容易,但如果实践起来你会发现,还是有一些问题的。

1.首先来说一下I便签。

I便签的功能是用自己的话重述一遍知识。

如果你动手实操一遍,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会把新的知识,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重述。

举个例子,我买了一个新手机,很高兴的跟家人介绍有什么功能,结果这时候我姐走过来说:“这不就是一个触摸屏,加上一个摄像头,外观弄得好看一点嘛,怎么卖的那么贵。”乍一听,没有毛病,因为手机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构造。但学习高手,能够找到新手机与旧手机之前那细微的差别。比如摄像头是双摄还是单摄,有没有防抖系统,是不是添加了按压功能,还有什么新的功能吗?

我们的目的不是找相同点,而是区分新旧知识不同点。

在写I便签的过程当中,如果用之前的旧知识解释了新的知识,那接下来的几步都将变得没有意义。因为你放缓阅读速度写I便签的时候,就表示你遇到一个重要的知识,这个知识本身对自己有启发,这属于新知识。新知识用旧知识解释,就好比古代的人认为,地球是方的、下雨是龙王生气了一样,对于自己本身是没有任何提高,却封闭了自己的求知欲。

新知不要被旧知附会。

衡量I便签写的好不好,首先是看你写的I便签:

a.内容是我之前就知道的知识,还是之前不知道的知识?

b.其次是你写下来的文字,与原文中要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吗。

c.并且用词精炼,不冗长。

如果满足上面三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优秀的I便签。

2.第二个便签A1便签

它的作用是,讲述自己曾经经历的事情和场景。

A1便签有一个错误点,是容易写的泛泛而谈。但凡描述的事情,没有具体时间,没有具体事件的,都是泛泛而谈。在实际的书写过程中你会发现,泛泛而谈和找一个具体且贴切的例子,这中间还是有很大距离的。人脑海中的场景可能有上亿个,找寻某个具备特征的场景,需要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努力。

你可能想问,为什么我要去寻找这个场景呢?对我有好处吗?

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寻找相似场景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你寻找应用场景的过程,如果你学了知识,却不知道用在什么地方,无疑是一种浪费。找到了相似的场景,以后再发生类似的场景时,你很快就可以记起来,并且应用这个知识。当你开始寻找场景时,你自己书写的I便签的话语,就在与你的旧知识不断的发生碰撞,就好比俄罗斯方块的其中一个方块,在不断的寻找匹配的空隙。

有很多创办企业的大佬,当别人问出一个问题时,他并不会正面直接回答。而是略微沉吟几秒钟,然后开口说:“你的问题,让我想到了我有一段这样的经历。”然后这个大佬就会把这个故事,一点点逻辑自恰的讲出来,当故事讲完,很多人已经略懂了一些,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再讲出自己的建议,这时候你会发现大家都已经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且还有很多人在用小本本在做记录。

实际上大佬的思考过程是这样的:

1.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2.找到对应的经历、故事。

3.选择性的讲出经历,让逻辑更加严谨。

4.最后给出第1步的解决方法。

也就是说,大佬在沉吟的几秒钟内,大脑就完成了4个步骤,不仅增加了问题的可信度,还能让大家更快的理解,因为经历往往带有场景。这是高段位的提现,想要完成这样快速的思维,很简单,就是不断的去寻找与知识相似的场景、事件,你建立的连接越多,你的思考速度也就越快。所以,找自己之前的例子 = 寻找知识的使用场景,以后当你碰到类似场景时,就会触发知识,并且使用。

那我们通过读书解决问题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判断自己的A1便签写的好不好有四条标准:

a.鲜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

b.故事,有具体的起因,事情,经过,结果。

c.对应,跟I便签有很多的对应,对应的越多,越能贴切知识。

d.反思,正向或者负向的案例都能帮助你理解知识,并且有些反思。

3.第三个便签A2便签

总是在把知识化为斗志,就难免在空谈和挫败中黯然神伤。

A2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决心泛滥、感慨万千。A2便签的目的是,让我们更好的实践知识。实践知识,首先要定一个清晰、落地的目标,才可以实施。如果你写的空洞、没有具体数据,那落实起来就变味了,变成了空中楼阁。

A2便签的书写逻辑要按照SMART原则来进行。

目标要符合:

1. 绩效指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

2. 绩效指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3. 绩效指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

4. 绩效指标是要与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elevant)

5.绩效指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ound)

很多的致用类图书,会在书中给出非常清晰的实践步骤,很多小伙伴就照抄了,但最后发现,照抄的结果并不好。

具体的目标,还是要有个人适配性的,一定要自己定自己的目标。

A2便签写的好不好,有四个标准:

目标、行动、关联、可控。

还有一个好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判断,就是冰箱检测法。当我们把行动计划贴到冰箱上,我们能否在一个月之后执行计划,从而撕掉冰箱上贴的计划呢?如果自己判断不能完成,那么请撕掉A2,重新写一张。只有行动和实践,才是致用类图书的价值所在。这些方法都是需要通过实践+锻炼,才能成为肌肉的。

二、从碎片化知识当中学习

其实在手机发明之前,就有太多太多的碎片化知识了,一个成语,一段谚语,包含的信息量就是碎片化知识。

碎片化知识之所以是一团散沙,不能为我所用,是因为很多的碎片化知识是单薄的,孤立的存在导致无法使用,同时不知道这个知识的适用边界。甚至还有很多的碎片化知识是对立的,比如: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书到用时方恨少兔子不吃窝边草近水楼台先得月

如果你缺乏整理信息的能力,看到上面这些看似对立知识,会造成一种手足无措之感,只能一甩袖子说一声:“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啊。”转身走过。

掌握了碎片知识的整理分析能力,你获取知识的样本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不管是经典书籍还是公众号文章,经过自己的分析之后,都能变成对自己有益的精神食粮。

在拆书课当中,把碎片化知识加工,把孤立的知识,变成丰满且能够应用知识的方法是,追问自己8个问题:

前: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因: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呢?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呢?还有其他可能性吗?其他的可能性作者有没有合理的阐述,能够让自己提出的知识自恰?后:我如果依照信息去做,会怎样,对我自己的好处是什么?果:自食其果,我不改变,问题有多严重?

适:有没有相反的实例呢?文章说的方法是唯一的吗。还有那些反面或者不一致的地方吗?用:要这样做,得具体哪些条件?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边:附会旧知,从前有没有过类似的,看似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作者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其他的行业呢?界:找到相关或相反的信息,去分辨,和当下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接点在哪?

就以刚刚我们看到的例子,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来举例,不想看例子的也可以直接跳过,进入下一个小章节。

以下斜体为例子:

——前: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说到读书无用,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跟自己息息相关,非常重要。

——因: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呢?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呢?还有其他可能性吗?其他的可能性作者有没有合理的阐述?

——这句话出自公元1768年,七言律诗《杂感》,黄仲则是清代乾隆年间诗人,当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不中,为了生计,只能在各个城市漂泊而生。一生贫病交迫,三十五岁就早逝了。

——作者提出百无一用是书生,是在当时的科举制度下产生的悲愤情感。

——有没有可能是作者作为书生,不是最优秀的那拨人?

——有没有可能是当时的科举制度有买官,买科举等不公平之事?

——有没有可能是当时的科举制度存在问题?

——可能作者受制于篇幅,无法阐述其他可能性。

——后:我如果依照信息去做,会怎样,对我自己的好处是什么?

——没有任何好处,不学习的后果绝对是负面,而非正面。

——果:自食其果,我不改变,问题有多严重?

——学习是正确的,如果觉得读书无用不读书,才是大错特错。

——适:有没有相反的实例呢?文章说的方法是唯一的吗。还有那些反面或者不一致的地方吗?

——那个年代有通过考试获得功名的吗?有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例子吗?

——用:要这样做,得具体哪些条件?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作者的百无一用是书生,前提条件是:

在一个庞大的人才筛选体系中,只要最顶尖,最头部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并且清代乾隆年间的科举制度,徇私舞弊之事愈发猖獗。还有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

但在现在的社会下,无疑是不准确的。

——边:附会旧知,从前有没有过类似的,看似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作者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其他的行业呢?

——类似的有之前的公务员考试,有关系的可以挤人,挤掉前面的人录取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读书反而变成次要的,关系是首要的。如果参考人数4000人,只招一个岗位,其他3999人都会产生强挫败感。

——界:找到相关或相反的信息,去分辨,和当下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接点在哪? 最大的区别是年代,因年代不同,背后的科举、人才选拔制度都不尽相同,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朗朗上口,就是因为很多人不了解这句话背后的历史,造成了在当今时代,还有很多人在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现在的人才选拔制度日渐完善,并且还有互联网存在,即便不是学习最优秀的那一拨人,处于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的人也能通过互联网大放异彩。

在8个问题的追问后,我们发现一个碎片知识的前因后果、适用边界都掌握清楚了。

这个过程就是把孤立的碎片信息,自己给它加上前因后果。

掌握了这项能力,不管你学习的是书籍、还是公众号文章、或者是谚语、成语,都可以自己通过追问,把孤立的知识变成具有乐高触点的知识。

具有无尽可能性的乐高

如果给知识加上触点,就能把各种各样的碎片知识,像拼乐高一样,拼成一个三维的知识体系。

三、从问题当中学

首先问你一个问题,你知道为什么咨询行业,能够给各行各业的人提建议吗?是他们比任何行业的人都懂的多吗?

是因为他们能够从问题中,拨开浮在表面的问题,拨开迷雾,找到问题的本质。

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个小时去解决1个问题,我会用55分钟时间去思考问题本身,然后用5分钟去解决问题。

能否找到问题的本质,就是能否顺利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这里我们还是应用便签法来辅助。

找问题本质,分为3个步骤:

1.首先用A1便签,写下现在遇到的最困扰自己的问题。

2.然后通过8个追问,找到问题的本质,写到I便签当中。

3.最后在A2便签下,写下具备SMART原则的行动来检验。

还是我们熟悉的前因后果、适用边界。

这三个步骤,最难的是从A1便签的现有问题,过渡到问题的本质。

前:我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因:都有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我怎么排除这些假设,我能有其他人帮助我思考有其他可能性吗?后:如果问题解决了,那最好的结果是什么,是我期待的吗?果:如果我什么都不干,会发生什么?

然后是适用边界

适:有没有人不同意我对于原因的假设,有没有不同的实例呢?用: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前提条件,或者还有其他的方式来完成吗?边:有没有我可以借鉴的的情况,其他的行业、领域的人,如何解决类似的问题发现其他公司重视技术成长路径,还有很多培训,但我们公司没有,什么都没有界:无论是不同的意见,还是类似的问题,跟我的思路的区别是什么,交接点在哪里?

这里也贴一个拆书帮的案例吧:

有个小伙伴的问题是,想买房子,但是房价都太贵了,没有合适的房子。

——前:我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

——因为不换房子,人均居住面积就很拥挤。而且孩子要上学了。

——因:都有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我怎么排除这些假设,我能有其他人帮助我思考有其他可能性吗?

——为什么要买房,一定要买房吗?是刚需吗?有多少预算额?不买房会怎样?买房的目的是什么?不买房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租房可以吗?二手房有没有考察过?有没有限购房和政策房可以考虑?未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后:如果问题解决了,那最好的结果是什么,是我期待的吗?

——买房后,孩子能上幼儿园,人均居住面积也大了。

——果:如果我什么都不干,会发生什么?会维持现状。

然后是适用边界

——适:有没有人不同意我对于原因的假设,有没有不同的实例呢?

这个不清楚,要问已经买房的其他人,看看他们知不知道一些政府、公司优惠政策或者性价比高的房源。

——用: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前提条件,或者还有其他的方式来完成吗?

需要一定的资金量,现在还有一部分的缺口。

——边:有没有我可以借鉴的的情况,其他的行业、领域的人,如何解决类似的问题。

如果我能有一些工作业余的收入会更好,并且如果能够提高自己的工资也是非常好的解决办法。

——界:无论是不同的意见,还是类似的问题,跟我的思路的区别是什么,交接点在哪里?

——区别是要找到优惠政策,提高自己收入。

很多的问题在经过8个问题追问之后,就可以知道问题的本质。

A2:一周内,跟身边买房的朋友打探房子、贷款等优惠消息,并且在3个月内找到副业收入的方法。

在向问题学习的过程当中,最难的地方,在于多视角多角度的意见和建议。

在这里三个部分就都讲完了,我们今天总结了从书中学习、从碎片知识中学习、以及从现有问题当中学习,这三个方面的知识也对应的是知识的内化与应用、分析和整理知识、反思和追问经验。

成人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构建知识体系的培养是同步进行的,可以从三个维度去培养

从问题出发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去反思,去追问,去总结,找到了问题的总结,知道了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但缺点仅仅从问题出发会很慢。从碎片知识出发,是从点到网的过程。从网到点,精心挑选书籍,主题阅读,填充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断的实践,有的知识能够牢固,有的不牢固,不牢固是适用边界不清晰,还有可能是知识体系应该升级了,要进行梳理才能变成用的顺的体系。

三者形成闭环,螺旋上升,把自己遇到的每个知识碎片、知识节点,都加工成有前因后果,有知识边界的乐高块。然后搭建成三维的知识体系。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于浩浩】(yuhaohaosb),专注时间管理与读书,公众号后台回复:1.回复【年轻人】给你一张我原创的30W知乎人收藏的书单,当时获得了150K的点赞量。2.回复【习惯】教你不需要意志力的培养习惯,这篇文章还获得了青云计划1000元的奖金。

持续更新原创干货文章,第一时间发到公众号里哦~

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帝国,是最有效,最系统的学习方法基本的、普世的智慧是什么?嗯,第一条规则是,如果你们只是记得一些孤立的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么你们无法真正地理解任何东西。如果这些事物不在一个理论框架中相互联系,你们就无法把它们派上用场。 你们必须在头脑中拥有一些思维模型。你们必须依靠这些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思维模型是什么呢?这么说吧,第一条规则是,你必须拥有多元思维模型——因为如果你只能使用一两个,研究人性的心理学表明,你将会扭曲现实,直到它符合你的思维模型,或者至少到你认为它符合你的模型为止。你将会和一个脊椎按摩师一样——这种医师对现代医学当然是毫无所知的。——查理·芒格模型—框架理论什么是思维模型呢?第二讲中的刻意练习,黄金思维圈,第三讲中的逻辑金字塔,mece分析法则,就是一个个的非常实用的思维模型。而框架呢?就是由一系列相关的模型组合而成的。比如常用的3C,4P和swot分析等就可以构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商业分析框架。建立模型—框架有什么好处呢?比如你要分析联想公司成功的原因,当你脑袋里一个模型都没有的时候,你可能只能想到电脑性价比高,规格多,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分析了半天也得不出一个完整的结论。而如果你懂得4P分析法,你就会从产品,价格,渠道,营销四方面,不重复不遗漏地对这个案例进行全方面分析。大脑中的这些模型越多,你分析问题就能越全面,遇到问题就能越快找到解决方法。当然这些模型并不是死的,是不断推陈出新的,当它不适用时,我们就要将它进行修改或替换。而正是这一个个的模型,和一个个模型组成的框架,形成了你自己的知识体系。我在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时,是想象自己在建一个知识帝国。知识帝国我参观了一下自己的知识帝国,名字叫“设计”的这个城市,是所有的城市中最发达的,房子也是最高的,它的结构既稳定又清晰,配套设施也完善,这是我花了最多心思的一个城市,我用了七年的时间为它添砖加瓦。第二大城市叫“工商管理”,虽说是第二大,但和第一比起来差了不是一丁半点,因为这座城市我花的心思较少,只是偶尔修修补补,但是不知不觉间城市规模也挺大了。第三大的是叫“文学”的城市,这座城市虽然目前还很小,但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每当我在其他城市里累了的时候,我就来到这座城市小憩,为它种树栽花,为它粉刷修补。周围还有其它零零散散的小城市,这些城市只是初具雏形,还处于缺胳膊少腿的阶段,在今后的日子中,我会慢慢修建它们。我回忆了一下我建每个城市的过程:一.确定建筑数量第一步是确定城市要建多少栋建筑,每门专业,大学期间学的所有相关课程,就是一个城市,每一门课程就是其中的一栋建筑,最重要是那栋叫专业课的建筑。二.建好框架确定好要建多少栋建筑以后,我们开始建每栋建筑的框架,即这个建筑有多少层,框架就是每本书的目录,每一章就是建筑的一层,通过目录你可以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目录也可以让你很快检查出自己缺了哪一块的知识。如果觉得作者的框架不太好,逻辑性不强,你可以通读全篇后,自己打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是属于你自己对书本的理解,这样建起来的建筑会更稳固。这里举一个例子,在第二讲中,我跟大家分享了刻意练习,这是我自己归纳的这本书的模型,书里是没有这个模型的,阅读一本书时,应该是自己能理清书本的内在逻辑,并对书本有自己的理解,而不仅仅是照着作者的思路,被作者牵着鼻子走。

三.添砖加瓦每一块砖就是一个知识点,但如果它只是一个知识点的话,那它就只能算一块空心砖。一块好的砖应该是实心的,有分量的,那怎么让这块砖变成实心呢?1.水平扩展想想这个知识点和学过的哪个旧知识点有关联,任何关联都可以,可以是本书内,也可以是本书外的,充分扩展这个知识点。2.垂直深挖想想这个知识点的由来,以及可以运用的地方,挖的越深越好,这样的习惯养成以后,你碰到需要运用的场景,这个知识点就会很快从你的脑海里跳出来,甚至不需要搜索。

进行上面两步后,这块砖就变得很大了,这时,你要对它进行压缩,才方便记忆,像上面我画的那个刻意练习模型一样,把一本书压缩成几个字,但是这个过程是可逆的,这块砖应该是可扩展可压缩的,你看到的刻意练习模型只有这几个字,但是我可以把它扩展出一本书来,建筑中的每一块砖都应该是这样的,这样的砖才是好砖。而砖与砖之间,应该是紧密相连的,同一章的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应该是相关联,而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之间是有粘合剂的,不仅章节内,章节间也应该是紧密相连的,只有有了这些粘合剂,你的大厦才会稳固。就这样一砖一瓦,日积月累后,一栋坚固的大厦就建成了,这是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大厦,这里每一块砖的秘密,只有你知道。四.修改替换常常检查你的框架和砖,发现更好的砖可以把不太好的替换掉,发现哪里缺了漏了,也要及时补上去。五.完善城市而同一个城市里,每栋建筑都有不同功能,这些功能都是相辅相成,互相服务的,这个城市的运转离不开里面的每一栋建筑,要学好一个专业,你需要建好这个城市中的每一栋建筑。当你的专业城市里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人的城市里还只是零零散散的几块空心砖。六.让帝国活起来仅是应试的话,建好一个城市就够了,但想要这些知识大厦真正产生价值,你不仅需要多建几个城市,还必须要让整个帝国活起来,让里面的人走动起来,各个城市里的人经过各种交流,可能发现对方是自己的亲戚,或者碰撞产生出新的火花。而正是这些碰撞产生的火花,造就了大师和普通人的差别。伟大如像乔布斯,站在艺术和科技的十字路口,将科技和艺术完美融合,造出世上独一无二的苹果。假设你只是个老师,就说教书这件事,有的老师只会照着课本教,有的老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让学生更好理解,而拥有知识帝国的老师,则可以运用心理学摸清学生的小心思,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运用策略学教学生怎么提高学习效率,运用管理学让学生乖乖听自己的话,运用。。。其他的辅助城市不需要你像建专业城市一样花那么多心思,这些城市的房子,哪怕又矮又小,也比完全没有的人强了很多很多。

————————————————————————

最有效的阅读方法

1,功利性阅读

带着目的,功利性地去阅读一本书,阅读之前,明确自己的目的,即我想从这本书中获得什么,并且告诉自己,不能辜负自己花在这本书上的时间和金钱,要让自己每分钟的阅读都有回报。

比如你想提高写作水平,阅读文学类作品时,就应该理清故事发展脉络,字斟句酌,记录书中金句和学习作者行文风格。

如果只是一些技巧类的书,那就了解方法后以实践为主。

2,整体把握,局部突破

就像旅游时,到了景区,我们都会买一张景区总平面图,然后按着上面的景点一个个去走,看书时我们也要纵观全局,深入阅读之前,应该对整本书的结构有个把握,这样可以了解这本书的内容是不是我们想要的,而要了解这本书的结构,最快的方法就是看目录和作者自序,一般作者会在最前面的序中介绍,写这本书的初衷,以及本书的大概内容。

看书的时候带着相机视角,像相机一样,既可以拍下整个画面,也可以放大某一细节,即阅读时既要对书籍整体有把控,又要对每一章和每个知识点深入研究。

3,先读厚,再读薄

读厚就是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水平扩展和垂直深挖,水平扩展是和旧知识产生关联,垂直深挖是研究本质,由来和可使用的地方。

读薄就是可以把你扩展以后的书籍,压缩成几句话,甚至是几个字,这样方便记忆。

比如一本数学书,扩展完是所有公式的推演,可能应用的题目,相关联的可结合的公式,压缩之后就只剩几个公式了。

扩展和压缩这个过程是可逆的,就像一块压缩饼干,一泡水就变得巨大无比。

关于这一点,上面有详细说到

4,反思复盘

所有的知识,必须形成一个系统才能发挥最大价值。将读过的书籍分类整理,形成个人图书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你某一专业的知识体系构建起来以后,再遇到问题,你就能全方面系统性地分析解决。

5,将知识内化成能力

知识如果不加以运用,那它永远都只是知识,不会变成你的能力,而不能形成能力的知识便是无用的。还记得第二步吗?你在扩展知识的时候,是想过这些知识要用在哪的。

比如我自己,由于职业需要,每看完一本书,我会马上对着镜子练习五分钟演讲,讲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学到一个方法论,会马上运用到工作中,看看成效。就是在这些不断实践与运用的过程中,这些知识,内化成了你的能力。读一本书就像天上下了一场知识雨,人们拿容器去装,有些人拿桶装,有些人拿盆装,而有些人拿啤酒瓶盖装,于是一书看尽,拿着啤酒瓶盖的人感叹,这本书真是一点用都没有。然而,对于这种人,又岂止是此书无用。实不相瞒,这样看书,真的很快乐,因为你付出的每一分钟都可以看到回报。

最后再把很多小伙伴私信我的问题统一回答一下:1,有什么好书推荐吗?好书太多了,看你想提高哪方面,就去找那方面相关的书籍吧,可以看相关行业的大佬推荐,一个行业的书虽然千千万,但经典的也就那么几本,被推荐来推荐去的都是那么几本。如果非要我推荐的话,那就去看些心理学和经济学的书籍吧,因为一个和情有关,一个和钱有关,这两个对每个人都重要吧。

2,听书有用吗?看说书人的水平,好的说书人的确能化腐朽为神奇,但差的说书人是能把神奇变成腐朽的。经典的书籍,还是推荐自己去看原著,因为真正的好书,精华真的太多了,岂是几十分钟就能道尽。3 ,看了很多书,为什么还是感觉没什么进步?看上面的第4和第5点,知识要形成系统,才能价值最大化,知识要不断实践运用才能内化成能力。

小提示:下一讲中,岛主会更详细地教大家如何提高思维模式,

详情关注公众号 精英进化岛

阅后提醒

【关注公众号 精英进化岛 此篇文章为公众号的其中一讲,关注即可免费系统学习所有课程】

【关注公众号 精英进化岛 回复 思维导图 就可以免费获得一套思维导图视频课程。】

如何培养强大的学习能力,使自己更有效率地学习?我来分享一套学习方法,帮你运用简洁思维,有重点、有体系的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向着拥有强大学习能力的的自己再迈进一步。

在我看来,要想高效学习,需要解决三个阶段的问题:

1.学习前,解决输入问题:了解自己是哪种学习风格?

2.学习中,解决效率问题:怎么高效的进行学习?

3.学习后,解决输出问题:学了怎么输出?

我们一一来看一下。

解决输入问题:了解自己是哪种学习风格?

学习前,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是哪种学习风格?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 VARK 模型,把学习风格分为四类,分别是:

V(visual),代表视觉型学习风格,更擅长通过视觉图像进行学习;

A (aural),代表听觉型学习风格,更擅长通过听觉接受信息;

R(read/write),代表读写型学习风格,更擅长通过记录笔记进行学习;

K(kinesthetic),代表运动型学习风格,更擅长通过动手实验、实证分析进行学习。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哪一类型、或者是混合了哪几种类型的学习风格,可以点击测试连接http://vark-learn.com,通过回答一些非常科学的调查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风格类型。

为了方便你理解这四种学习风格,我举一个学习外语的例子,来看看不同风格的人分别是怎么学习外语的。

视觉型学习者偏好利用眼睛能直观捕捉到的东西进行学习,比如我儿子在学习外语的时候,喜欢把外语中的一些陌生词汇进行图像化,通过记录图形来理解单词的意思,最后做到快速记忆。我有一次在他的单词本上看到一个单词,Killed,意思是被杀死的。他写下来的 killed,i 字母是躺着的,我问他这么写的原因,他告诉我一个人如果被杀死了,就会像他写的一样,是躺倒的。你看,他通过图像记忆,不仅记下了这个词,还完全理解了这个单词的含义。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如何培养强大的学习能力,使自己更有效率地学习?我来分享一套学习方法,帮你运用简洁思维,有重点、有体系的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向着拥有强大学习能力的的自己再迈进一步。

在我看来,要想高效学习,需要解决三个阶段的问题:

1.学习前,解决输入问题:了解自己是哪种学习风格?

2.学习中,解决效率问题:怎么高效的进行学习?

3.学习后,解决输出问题:学了怎么输出?

我们一一来看一下。

解决输入问题:了解自己是哪种学习风格?

学习前,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是哪种学习风格?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 VARK 模型,把学习风格分为四类,分别是:

V(visual),代表视觉型学习风格,更擅长通过视觉图像进行学习;

A (aural),代表听觉型学习风格,更擅长通过听觉接受信息;

R(read/write),代表读写型学习风格,更擅长通过记录笔记进行学习;

K(kinesthetic),代表运动型学习风格,更擅长通过动手实验、实证分析进行学习。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哪一类型、或者是混合了哪几种类型的学习风格,可以点击测试连接http://vark-learn.com,通过回答一些非常科学的调查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风格类型。

为了方便你理解这四种学习风格,我举一个学习外语的例子,来看看不同风格的人分别是怎么学习外语的。

视觉型学习者偏好利用眼睛能直观捕捉到的东西进行学习,比如我儿子在学习外语的时候,喜欢把外语中的一些陌生词汇进行图像化,通过记录图形来理解单词的意思,最后做到快速记忆。我有一次在他的单词本上看到一个单词,Killed,意思是被杀死的。他写下来的 killed,i 字母是躺着的,我问他这么写的原因,他告诉我一个人如果被杀死了,就会像他写的一样,是躺倒的。你看,他通过图像记忆,不仅记下了这个词,还完全理解了这个单词的含义。

学习能力就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如何提高学习能力?

在师妹看来,这个问题对在职者来说就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拿到更多的薪资~

对学生来说,就是如何提高学习成绩~

对学生来说到底该怎样提高学习能力呢?来看看结构图~

一、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

语、数、英水平等级自测表(以150分为例)

? 3A:综合全能型

你是所有学生都渴望逆袭的目标,你的忧虑不应该是“如何逆袭”,而是“如何不被逆袭”,之所以在这个阶段就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说明你过去一年的学习方法是可圈可点的,但进入到高二高三阶段,所面临的学习挑战也逐渐严峻,以往适用的学习方法也有可能渐渐“失灵”,因此一定要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持续保持学习优势。

? 3B;2B+1A;1B+2A;优质潜力型

你在综合成绩上表现比较突出,各科实力也相对平均,同时也具备有往更高水平冲刺的潜力,但成绩越高的人提升的效果就越不明显,因此你的逆袭之路相对于其它人要更难。在制定新高二新高三的学习计划时,你可以在巩固当前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加大“求难”的比例,尝试挑战更高难度的题目,除了课本知识以外积极扩展知识面,冲刺高分。

?3C;3D;2C+1D;2D+1C:基础薄弱型

你的综合基础相对薄弱,不论在文科或者理科上都存在有较大的学习问题,且更多是由于基础知识的缺漏或掌握程度不佳导致,同时也存在尚未完全适应高中学习方式的可能性,因此在制定新高二新高三的学习计划时,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吸收,不盲目求难,同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状态进行分析诊断,及时调整改变不适应当前学习状态的方式,以免情况进一步恶化。

? 同时存在B级以上和B级以下科目:偏科型

语文、英语、数学作为文理科的代表科目,其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你对文理科的掌握情况以及擅长程度,因此当你发现有较明显的偏科倾向时,请一定要对其提高警惕,在新高二新高三的学习计划中加强薄弱科目的学习,尤其学会寻找薄弱科目的学习方法,从根本上扭转偏科劣势。该结果同样适用于做文理分科的参考。

二、如何制定学习计划

1. 清楚自己的目标

做到一科,甚至二科功课考前不用复习。要认识到,到了实际高考的时候,你是没有时间去复习每一门功课的。坚持做到有一到两门课程每次考试前不复习,如果每次考试成绩都不错,考生在高考的时候就会对这几门功课特别有信心。

没有特别弱的课程,也就是没有拉分的课程。

2. 要把课程成绩进行分类

班里成绩比较好的,能够进入前十名的科目。这些科目自己比较有信心,学习起来也比较有兴趣。可以进行巩固复习

成绩中等的,作业基本能够完成的科目,就应该多花点时间,进行提升。

成绩靠后的科目,抓重点,认真听老师分析。

3. 要懂得自己的优劣势

通常来说,弱项补起来成绩比较容易提高。因为从考试试卷看,一定有考基础知识的题,有比较容易做的题,有很难做的题。把基础学好,就可以拿到一定的分数。补习课程应按照高考中成绩最大值为标准。比如,两科课程,一科占分80分,另一科占分120分,可以优先补120分的课程。这样,同样的学习时间可以帮助你得到更多的分数。同样,可以把一科课程细分。比如,数学中统计部分比较难学,占分又少,就先放弃,去补占分多,又比较容易学的部分。

三、高中各科学习方法

语文:

熟读、背诵的习惯。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记日记的习惯。规范地书写的习惯。专注地听人说话的习惯。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数学:

认真听课做笔记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好的听课习惯是很重要的。当然听是主要的,听能使注意力集中,要把老师讲的关键性部分听懂、听会。听的时候注意思考、分析问题,但是光听不记,或光记不听必然顾此失彼,课堂效益低下,因此应适当地有目的性的记好笔记,领会课上老师的主要精神与意图。科学的记笔记可以提高45分钟课堂效益。

把握教材去理解

要提高数学能力,当然是通过课堂来提高,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学习高一数学的过程是活的,老师教学的对象也是活的,都在随着教学过程的发展而变化,尤其是当老师注重能力教学的时候,教材是反映不出来的。数学能力是随着知识的发生而同时形成的,无论是形成一个概念,掌握一条法则,会做一个习题,都应该从不同的能力角度来培养和提高。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教学,理解所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弄清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只有把握住教材,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

提高思维敏捷力

如果数学课没有一定的速度,那是一种无效学习。慢腾腾的学习是训练不出思维速度,训练不出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不出数学能力的,这就要求在数学学习中一定要有节奏,这样久而久之,思维的敏捷性和数学能力会逐步提高。

避免遗留问题

在数学课堂中,老师一般少不了提问与板演,有时还伴随着问题讨论,因此可以听到许多的信息,这些问题是很有价值的。对于那些典型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都必须及时解决,不能把问题的结症遗留下来,甚至沉淀下来,有价值的问题要及时抓住,遗留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补,注重实效。

师妹以前的数学非常、极其差,到什么程度呢?选择题全蒙,大题全空。大概背了公式只能做简单的辩证题,大题的几何题只会做第一问,碰到其他的知识点基本玩完了~ 高中的时候网课还不怎么流行! 不像现在大家学习的方式都很多~

言归正传,为什么推荐菜菜老师呢?因为他讲数学能用最简单、轻松的方式让你掌握知识点并学会运用,浅显易懂! 成绩不好的同学听了菜菜老师的课,可以快速提分,成绩好的同学在此基础上会有一个拔高!

顶级名师带你搞定2020高考一轮复习【送独家提分大礼包】-学习视频教程-培训课程-腾讯课堂

腾讯课堂-闪电课堂-数学-菜菜老师

英语:

关于语法知识的学习: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是必要的,它是基础,中国人学习外语要学点语法,但是过分地研究语法是不利于能力的培养的,这也是中国人学习英语的误区。有人说,那么高考怎么办?高考正是考查学生实际使用英语的能力,语法的考试也是在实际语境中考查,因此语篇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能力。

语言的学习应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在开始阶段应以听说为主。高一新学期1—2月内主要以训练自己的听与说的能力为主要目标,逐步加大阅读。语言的学习与任何知识的学习一样,以自学为主。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外语学习不是老师讲会的,是自己练会的。在使用中、练习中掌握规律。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以练为主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特点,仅仅靠老师是不够的。因此外语学习的过程是练功夫的过程,是长期坚持不懈的学习过程。

文综:

大胆质疑,培养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与创新的源头。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整体把握,理清课本内容层次

把繁杂、冗长的知识一层一层地进行梳理,犹如剥洋葱一样,将所学的知识梳理出层次,然后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知识层次。将其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就是所谓的“先放后收”。

抓住线索,清晰知识的发展脉络

如果知识是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珍珠串起来的那根线。学生要去发现所学知识的线索,抓住了线索就抓住了所学知识的脉络。在自学中要注意“三大问题”,即先讲是什么,后讲为什么或重要性,最后讲怎么样。

划出关键词,突出知识核心结点

线索是学习内容的“网”,关键词则是这张网中的“结点”。在知识学习中,要求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某些“闪光词”即关键词,将知识高度压缩在认知结构中,再应用时依据线索,快速检索出关键词,由此引出自己所学的知识。

写读书笔记,进一步内化所学知识

学生自学完一框、一节或一课后,写出自己的读后感,体会,或者对课本进行评述,写出眉批,如果能长此以往,坚持下去那就真正达到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较大提高。

这里还有更多学习方法可以借鉴哦,别放弃~

高中各科应该怎样学习?高考前应该如何正确刷试卷?

学习这条路我们来日方长,加油呀!(视频来源网络)

视频来源于网络https://www.zhihu.com/video/1161315463643762688

偷偷告诉你哦~

关注公众号【高中备战】,可以领取以下学习资料:

回复【高中语文】,可领取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

回复【高考真题】,可领取2019年各地高考真题

别忘了三连哟!

【点赞】+【关注】+【收藏】~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货拉客微商网投诉、建议、删除信息联系邮箱: 联系QQ: 微信:
Copyright© 2006-2022 www.huol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货拉客·货源网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ICP备号]
网站安全认证 微商网 安全联盟行业认证 微商网 可信网站实名认证 微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