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货拉客微商网官网!

广州箱包**货源批发(广州**箱包批发市场在哪里)(广州箱包批发零售市场在哪里)

来源:货拉客微商货源网 热度: 时间:2024-04-29 04:00:22
明朝第2个皇帝是谁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汉族,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为懿文太子朱标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继皇帝位,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

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明朝十六位皇帝顺序列表

1.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1368年-1398年在位

2.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1398年-1402年在位

3.明太宗(成租)永乐皇帝,朱棣1402年-1424年在位

4.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1424年-1425年在位

5.明宣宗,宣德皇帝,朱詹基1425年-1435年在位

6.明英宗,正统(天顺)皇帝,朱祁镇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在位,因做过两次皇帝,故用两个年号。

7.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1449年-1457年在位

8.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1464年-1487年在位

9.明孝宗,弘治皇帝,朱佑樘1487年-1505年在位

10.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1505年-1521年在位

11.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1521年-1567年在位

12.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1567年-1572年在位

13.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1527年-1620年在位

14.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1620年在位28天

15.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1620年-1627年在位

16.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1627年-1644年在位

明惠宗是谁

明惠帝朱允炆(公元1377-?),明太祖朱元璋长孙,太祖病后继位,在位4年,京城被叔父朱棣攻破后不知所终。

 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孙,太子朱标次子。大明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在此期间,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为朱棣有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询的时候,大臣刘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么将皇二、三子立于何地?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长子朱标早逝)。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年号为建文。从年号上不难看出,一个建文,一个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恐怕日后驾御不住众臣。

朱允炆即位之后,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儒等文人,一反明太祖的做法,推行了一系列新政。首先是重德省刑,锐意文治,崇尚礼教。以致刑部的囚犯比往年减少了三分之二。同时又选派廷臣二十四人为采访使,分巡天下,观风俗,烛幽隐,兴办利民之事。其次是均免赋役。减免历年逋租和天下荒田租税。针对江浙赋役过重的情况,建文帝特下诏“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对于佛道势力多占良田的情况加以限制。在朝廷内,建文帝对宦官管教甚严,同时又诏谕地方官,一旦发现宦官奉使横暴,虐害士民即擒送京师,加以严惩。这也引起了不法宦官的怨恨,在日后靖难之役中或投靠燕王朱棣,或是做为内应。

建文帝在官吏方面也进行了改革,重新更定官制,大力精简机构,革除冗员。在建文帝在位的四年间,撤消了九个州,三十九个县以及一大批冗官冗吏和税务机构,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可以说建文帝的一系列措施,充分体现了他以仁义礼乐化民的治国思想,改革了洪武时期的不少弊政,给社会带来了一阵清风。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时政通人和,所以后人有“四年宽政解严霜”之誉。

正当建文帝行新政之际,大明王朝却祸起萧墙。原因是建文帝登基之后,见于各地藩王(即他的各位叔父)“拥重兵,多不法”的状况,担心会造成西汉时的七国之乱,采纳了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削蕃。但朱允炆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犯了一个严重错误。他并没有先削实力最为强劲的燕王朱棣,而是从其他藩王下手,先后废了周王朱肃、齐王朱福等五王为庶人,这样即引起了藩王们的岌岌自危,还打草惊蛇,使得燕王加紧做出准备。当朱允炆决定向朱棣开刀时,却为时以晚。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明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市),而且随着朱棣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他已经成为了皇权最大的威胁。公元1399年7月,朱棣在作了充分准备后,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用“恢复祖宗旧制”为旗号,挥师南下,争夺帝位。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帝部署兵力,奋力平叛。在最初的战斗中朝廷的兵力占**优势,不过由于大将李景隆的指挥不当,明军屡遭败绩。尽管燕军气势汹汹,并曾攻下城邑,但却旋得旋失,所以鏖战三年,燕军仅据北平、保定、永平三郡而已,战争出现僵持局面。在此期间明军中涌现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将领,他们的顽强抵抗给朱棣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这时一些被建文帝处罚的不法宦官向朱棣透露了京师空虚的情报,并表示愿充当燕军内应,朱棣正确分析了形势,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军队就会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占南京,成为一国之君后,相信也没有多少人反对,因为大家都是观望的态度。于是朱棣改变以往攻城夺地的战略,率军直捣南京。

大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燕军渡过长江,兵临城下。此时的建文朝廷已经乱作了一团,很多地方将领按兵不动。齐泰、黄子澄借募兵为由,离京奔广德、苏州。左都督徐增寿密谋私通朱棣作为内应,被朱允炆察知,亲手将他砍死。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穗和大将李景隆私自开门降燕,让燕军杀入城内。朱允炆闻报,流泪说道:“朕未曾薄待朱穗、李景隆等人,他们竟在紧要关头背叛于朕。”忠于建文帝的御史连楹假意投降朱棣,挨近马前行刺不成被朱棣所杀。朱允炆听说后叹道:“如此忠臣,朕却不重用,这是朕的过错,悔之不及,朕还不如一死以殉社稷吗。”说完拔刀就要自杀,被左右死命阻住,朱允炆无奈,又见警报迭传,下令纵火焚毁皇宫,朱棣杀入宫中,搜寻了三天,始终没有找到朱允炆。追问内侍,他们也不知朱允炆是死是活,只知他下令纵火后就不见了踪影。马皇后和大多数妃子、内侍都被烧死,内侍们怕朱棣不信,找了一具残骸说成是建文帝的尸骨。朱棣命人从灰烬拨出残骸,已是满身焦烂,四肢不全,分不清男女,只得下令以天子礼殓葬。

此时朱棣的靖难之役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帝位,年号永乐。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几乎没有人反对。而在朝廷内却是另一番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廿四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杀却有千人。永乐朝廷几乎无人可用,可见建文帝在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作为皇帝他太过仁慈,有时甚至优柔寡断,如果让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爱民如子,两袖清风,但作皇帝不一样,皇帝注定与鲜血分不开,他要排除异己;他要树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这些,皇帝也终将被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

关于建文帝的生死,有一种说法是;建文帝下令纵火后,自己与少数随从从地道中逃出,乘船潜往云南,削去头发,改换僧装,自号应文,浪迹天涯。

朱允炆史称建文帝,南明弘光年间追崇为惠宗让皇帝,后金乾隆年间,被追谥为恭闵惠皇帝,所以建文帝又史称明惠帝。

明朝慧帝是怎么的

在中国历史上,明代初年的“靖难之变”中,建文帝朱允文的下落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在被自己的叔父、后来的永乐帝朱隶夺取了皇位之后,建文帝去了哪里于是自 焚而死还是削发为僧;甚或流落海外,各种说法众说纷线,历史学家们各抒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从而使这一悬案成为中国历史的“四大谜案”之一。 据金陵晚报报道,日前,84岁的南京有线电厂退休工程师让庆光老先生带着一本自家保藏多年的《让氏家谱》找到记者,翻开家谱,让先生告诉记者,建文帝当年并没有自 焚死,而是逃出南京,改名让銮,在湖南湖北一带定居。世代繁衍生息,让庆光先生本人就是明建文帝的十五世孙。 建文帝逃出南京改姓“让” 让庆光先生指着家谱为记者讲述了建文帝朱允文开创“让”姓的历史源流。让庆光说,让氏先祖朱允文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文为皇太孙。1399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文即位,史称:“建文帝”,但在位仅仅四年,建文帝的四叔燕王朱棣就发动“靖难之变”用武力推翻了朱允文。 朱允文被朱棣赶下台后,并没有像许多史家所说,在宫中自 焚身死。而是从地道逃亡出宫,离开南京,隐居于民间改名为“让銮”,假扮僧道,云游于滇、黔、蜀、粤、桂、湘、鄂各省,在游历名山大川期间,让銮还题写过许多诗词和符号,向世人暗喻自己就是建文皇帝。晚年,让銮隐居于武昌,死后就葬在武昌洪山。以上的事情,在《让氏家谱》中有明确记载。 至于为什么建文帝出宫隐居民间后,改姓为“让”,更名为“銮”,让庆光解释说,建文帝认为自己是逊位退国让出江山的,所以改名“让銮”,是让出了皇位的意思。 建文墓地隐匿山林 为了让记者相信自己确是建文帝后人,让庆光还举出了一些例证。让庆光说,他出生在武昌,而先祖建文皇帝朱允文就葬在洪山宝通寺的宝塔旁。让庆光还记得,小时候宝通寺的和尚都知道建文皇帝的墓地具体方位,和尚们还曾经指引让庆光的祖辈前去祭扫。不过,经过这么多年的动荡,这座隐匿在民间的帝王陵寝已经找寻不到了。 1945年,让氏后代让廉修根据历代先祖口授心传的描述和家藏中元烧包单(上有历代祖先名讳),修成《让氏家谱》一书,得到了著名学者张其昀、昌彼得的认同,张其昀为家谱题写书名,昌彼得则作《让氏家谱叙录》,肯定让氏为建文帝后人。而让庆光的舅舅、台湾的陈万鼐教授曾作有《明惠帝出亡考证》,1950年由台北百成书店出版,该书持让氏为建文后裔说,只是可惜没有引起明史学界充分关注。

采纳哦

明朝历代皇帝简介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明朝皇帝。分别是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天顺)、明代宗(景泰)、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启)、明思宗(崇祯)。

具体来说,分别是:

明朝第一个皇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龙凤七年(1361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葬于明孝陵。

明朝第二个皇帝:明惠帝朱允炆。史又称其为建文帝。建文帝下落一直是个迷,建文帝继位之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在当时的中国大地吹过一阵清风,他重用黄子澄、方孝孺等文人,对当时的政治实行改革,实行惠民政策,重视农桑。但明惠帝其人由于性格软弱,也最终在削藩的斗争中为人所逼,遂不知去向。对此,也成为后世史学家们猜测争论的话题。

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他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

朱棣十一岁就被父亲朱元璋封为燕王,并于二十一岁就藩北京,当时元朝的势力虽然已经被赶到了大草原上,但还具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部边境。因此北京并不安宁,他是作为一个军事重镇而存在的。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握兵权,从而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可谁知就是这个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权最终夺取了皇帝的位子。朱棣在北京期间,在众多忠臣猛将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了一位合格的军事指挥家,并在对元朝的作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自己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加强,在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的一镇诸侯。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

明朝第四个皇帝:明仁宗朱高炽。成祖朱棣的长子,生于洪武十一年,生母徐皇后。早在洪武时期,朱高炽就被立为燕王世子,而且由于它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的喜爱。美中不足的是朱高炽身体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成祖来讲,他并不喜欢这个儿子。

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洪熙皇帝朱高炽的长子,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年号宣德(1426年~1435年),使用10年,是其代号。明宣宗又称宣德皇帝,其文化代表为宣德炉。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作了一个梦,他梦见太祖皇帝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正说明要将江山送给他。

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1月11日—1464年2月23日),明宣宗长子。9岁即位,年号正统。即位初大事权归太皇太后张氏,以三杨主持政务,继续推行仁宣朝各项政策,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张氏死后,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振遂广植朋党,启明代宦官专权之端。十四年,瓦剌入犯,听从王振之言亲征,抵土木堡兵败被俘。郕王朱祁钰被拥立为帝,改元景泰。元年(1451年),英宗被释回京,软禁于南宫。八年,石亨等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改元天顺。庙号英宗,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死后葬于十三陵之裕陵。

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钰(1428年-1457年)。明宣宗朱瞻基皇二子,明英宗朱祁镇弟,明英宗被蒙古瓦刺军俘去之后继位,重用于谦等人组织北京城保卫战,打退了瓦剌的入侵。即位后整顿吏制,使吏治为之一新。英宗放回后被其冷落对待,这是他政治上的一大败笔。在位8年,病中因英宗复辟被废黜软禁而气死,终年30岁。宪宗时尊其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葬于北京市郊的金山口,明朝诸藩王的墓地。南明时加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庙号代宗。

明朝第七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英宗长子,宪宗好方术,溺于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国政”。1487年,宪宗死,时年41岁。

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孝宗朱佑樘(1470年7月3日—1505年5月7日),明宪宗第三子,生母孝穆纪太后。在位期间,即位后努力扭转宪宗时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驱除宫内奸臣,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贤臣,使明朝再度中兴并发展为盛世。史称“弘治中兴”,因病英年早逝,享年36岁。庙号孝宗,谥号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葬于北京明十三陵泰陵。

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年—公元1521年),明孝宗嫡长子,母亲张皇后,公元1505年—公元1521年在位,明武宗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位皇帝。年号,正德(1506年—1521年),共16年。以往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然而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为人却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一个人。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于北京十三陵之康陵。

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骢。年号嘉靖。嘉靖皇帝并不是武宗的儿子,也不是孝宗的孙子。由于武宗荒淫,没有留下子嗣,孝宗则是单传,只有武宗一个孩子,因此,孝宗一脉到了武宗驾崩也就断了香火,皇位继承人就要从最近支的皇族中选出。孝宗的弟弟,成化皇帝的次子兴王朱佑沅被确定为最近支的皇室,当时兴王已经去世,因此就又他**的儿子朱厚骢来继承皇位,他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

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后。年号,隆庆,世宗皇帝的三子,三十岁登基,是为明朝的第十二位皇帝。

明穆宗朱载垕(公元1537年-1572年),明世宗第三子,明世宗病死后继位。少年因其母缘故不得父皇宠爱。登基后内忧外患使他关心朝局,对他登极后处理政务有着较大的影响。倚靠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的鼎力相助,实行革弊施新的政策。但沉迷媚药,也服这些媚药助兴,导致不理朝政。朱载垕在位6年,病崩,终年36岁。庙号穆宗,谥号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葬于十三陵昭陵。

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汉族,明穆宗第三子。隆庆二年立为皇太子,隆庆六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次年改元万历。登基初期,面临内忧外患,由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万历朝新政。亲政初期,他勤于政务,在军事上发动了“万历三大征”,平定了哱拜叛乱和杨应龙叛乱,对外帮助朝鲜击败侵朝日军。后期不理朝政,经常罢朝。女真在东北迅速崛起,在萨尔浒之战中击败明军。此后,明朝国势衰微。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1582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汉族,明代第十四位皇帝,在位一个月。明神宗万历帝长子。朱常洛是明代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位皇帝,明宫三大疑案都与他有关,万历皇帝并不喜爱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后,他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但是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十天清晨,这位刚要展翅高飞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庙号光宗,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葬于十三陵庆陵。

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光宗在位仅29天因“红丸案”而暴毙,朱由校经过“移宫案”风波,为群臣拥立继位。因其父不得祖父明神宗的宠爱,他自幼也备受冷落。少少文化,好木技。万历帝临死前才留下遗嘱,册立其为皇太孙。16岁即位,登基后后金威胁日益严重,内部宦官干政愈演愈烈,明朝民生凋敝、日薄西山。后因意外落水成病,1627年因服用“仙药”而死,终年23岁,遗诏立五弟信王朱由检为帝,即后来的明思宗。庙号熹宗,谥号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葬十三陵之德陵。

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亡国之君,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1627年-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即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并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在位期间农民起义猖獗,关外清朝势大,已处于朝不保夕的地步。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后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5岁,在位17年。庙号思宗,后改毅宗、怀宗。清朝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于十三陵思陵。

介绍一下明朝的惠帝

明惠帝姓朱名允炆,明太祖朱元璋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母吕氏。生于公元1377年,1392年朱标死,立为皇太孙,1398年即位,翌年改元“建文”。惠帝即位后,采纳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的建议,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1398年8月至1399年6月,先后削去周、湘、齐、代、岷五王,废为庶人。这些被削的亲王都是惠帝的叔父辈,自然不服,未被削的亲王,则暗中密谋反抗。1399年燕王朱棣起后,史称“靖难之变”。削藩是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但惠帝所依靠的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诸臣,均是文人,不懂军事。燕王朱棣起兵时,援引明太祖的话:“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打着靖难的旗号颇有号召力。经过三年的内战,1402年朱棣攻占南京,宫中起火。朱允炆在位五年,燕王朱棣入京后,一说烧死,一说外逃为僧,一说出国。成为一个悬而解的谜。明代史家因避嫌,对惠帝不敢说句好话,清代张廷玉等修《明史》,认为他是一位“亲贤好学”,节用爱民的皇帝。乾隆追谥他为恭闵惠皇帝。

.pjbox{padding-top:8px;text-align:center}.pjbox a{cursor:pointer;color:#000} 收藏 / 推荐(20) / 要加油(31)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货拉客微商网投诉、建议、删除信息联系邮箱: 联系QQ: 微信:
Copyright© 2006-2022 www.huol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货拉客·货源网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ICP备号]
网站安全认证 微商网 安全联盟行业认证 微商网 可信网站实名认证 微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