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货拉客微商网官网!

齿木(齿杌是什么物种)(齿木是什么意思)

来源:货拉客微商 热度: 时间:2024-03-19 12:00:18
古人用什么刷牙呢?

牙齿也是美的一部分,在《诗经·卫风·硕人》中对美女的牙齿就有记载,形容为“齿如瓠犀”,意思是说牙齿像葫芦子一样洁白又整齐。古人对牙齿的护理不是用刷,而是用漱。漱口是古人清洁牙齿最主要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都没有被淘汰。

古人漱口并不是用清水,种类很多。其中最常用的一种漱口水就是盐水,在《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每天早上要用盐来擦牙。盐本身有杀菌消炎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预防牙周疾病。此外,古人还有用茶水、酒和明矾水来漱口,据说明矾加橄榄可以去除口臭。

那么“刷牙”是什么时候进入历史舞台的呢?

刷牙在隋唐时期开始在中国出现了,最早用的是“揩齿法”,与佛教有关。相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布教,弟子的口臭相当严重。于是释迦牟尼劝告弟子们要重视清洁牙齿,并手把手教弟子们如何制作“牙刷”。

唐朝医书《外台秘要》对牙刷的做法有记载:

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

意思是说杨柳枝一小截,将一头用牙齿把它咬软了,然后再蘸上药粉,用来刷牙,口香,牙齿光洁。这种刷牙方法叫做“杨柳枝揩齿法”,所用的杨柳枝也叫做“齿木”。这种“揩齿法”据说是随着佛教一起传入中国的。“齿木”也可以说是最早的刷牙工具了。

唐朝虽有了关于“揩齿法”的记载, 但学界认为,这种刷牙方式在唐朝并没有普及,仅限于僧人内部,对此存有争议。

到了宋朝,又出现了一种牙刷工具“刷牙子”。宋人周守中在《养生类纂》中记载:

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

它说最初的牙刷毛是用马尾制作而成的,有一寸长,置于牛角上,形状和现代的牙刷很接近。不过马尾成本太高,市场上也有猪毛制作的牙刷。并且在南宋时的杭州已经有人开牙刷店了,在南宋周密在《梦粱录》里记载:

狮子巷口有凌家刷牙铺,金子巷口有傅官人刷牙铺

古人刷牙也和现代人一样,也是要用到牙膏的,牙膏有膏状的也有粉状的,成分主要是皂角、生姜、地黄等中草药,还会放点盐进去。所以古人用的牙膏是真正的纯草本牙膏。

宋朝人还发明了一种牙膏和牙刷的二合一产品,叫做“牙香筹”。这是一种固体牙齿清洁剂,使用时,先用牙香筹反复清洁牙齿,然后再漱口。牙香筹可以多次使用,方便携带,是古人外出旅行的必备佳品。

比丘十八种僧物之齿木

齿木也称为杨枝,磨齿刮舌的木片,古代比丘常用的十八僧物之一,功能类似于现代的牙刷。

在古代,当比丘口臭时,佛陀允许他们通过咀嚼齿木清除口腔中的异味。对于比丘咀嚼齿木的缘由,《五分律》卷二十六云:「有诸比丘,不嚼杨枝,口臭食不消。有诸比丘,与上座共语,恶其口臭,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应嚼杨枝,嚼杨枝,有五功德,消食、除冷热涎唾、善能别味、口不臭、眼明’」齿木除了清除口臭之外,还具有消食、除去口中涎唾、明目等多种功能。

嚼齿木之前,应当念诵必要经咒。永平道远禅师曰:「嚼杨枝,先右手取杨枝,咒愿,可诵《严华经·净行品》偈云:手执杨枝,当愿众生,心得正法,自然清净。」及嚼,复诵偈云:「晨嚼杨枝,当愿众生,得调伏牙,噬诸烦恼。」

齿木的正确咀嚼方法是,先把齿木的一端缓慢地嚼碎,顺便把汁液咽到喉中。然后用嚼碎的一端,轻轻地摩擦牙齿。擦罢之后,再把「齿木」撕开,曲成弯月形状,刮除舌垢。对于齿木的咀嚼方法,《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记载:「每日旦朝,须爵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漱清净,方行敬礼。若其不然,受礼礼他,悉皆得罪。」

对于齿木的质料,戒律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如《五分律》卷二十六中记载,除了漆树、毒树、舍夷树、摩头树、菩提树等五种树不应嚼外,其余皆可嚼。不过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其他数目常有怪异之味,或者清除异味的效果不如杨枝好,因而僧人多采用杨枝作为齿木。《毗尼日用切要》云:「今咸以柳条当杨枝。柳条垂下,乃小杨也。若无柳处,将何梳齿?须知一切木皆可梳齿,皆名齿木但取性和有苦味者嚼之,不独谓柳木一种。」可见,比丘通常情况下用杨枝作齿木,没有杨枝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有苦味的树木取代。

对于齿木的尺寸,佛教律典中也有明确的规定。《五分律》卷二十七云:「有诸比丘,作杨枝太长。佛言不应尔,极长听一穕手。有一比丘,嚼短杨枝,见佛恭敬,便吞咽之。佛威神令得无患。佛言不应尔,极短听长并五指,亦不应太粗太细。」

对于齿木的长度,《四分律》卷五十三云:「极短者长四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三云:「此有三种,谓长中短。长者十二指,短者八指,二内名中。」 《玄应音义》卷十五云:「长者十二指,短者六指。」《十诵律》谓六寸至一尺二寸间。总之,齿木不可过短,以防被吞下,但也不可太长,以免使用不方便。

咀嚼齿木应当注意场合和必要的礼仪。《五分律》卷二十七云:诸比丘不住一处嚼杨枝,处处污地,佛言:「不应尔。有阿练若处,比丘往一处嚼杨枝。」…… 有诸比丘用杨枝竟不洗,虫食而死,佛言:「不应尔,用竟,净洗乃弃。」有诸比丘乏杨枝,佛言:「听截去已用处,余更畜用」有一比丘以盛革屣囊盛杨枝,革屣粪污之,佛言:「应更以余物盛」。有诸比丘于温室、讲堂、食堂、作食处、和尚、阿者梨、上座前嚼杨枝,佛言:「不应尔。」有诸比丘病,和尚阿者梨上座看之,不敢于前嚼杨枝,佛言:「病时听。」佛陀规定比丘在嚼杨枝时,不应随地乱吐,可在无人之处咀嚼,也不可在井边咀嚼,以免污秽井水。用作咀嚼的杨枝要洗净,以免杨枝中有虫被误食。在大众场合,或者在和尚、师长面前,不应嚼杨枝,以免不恭敬。类似规定,如《百一羯磨》亦云:「嚼杨枝须在屏处,不得显露及往还洁净处。或弃齿木,先以水洗,乃馨、、、或弹指警觉,方可弃之屏处。若其异者,得越发罪。」

《南海寄归内法传》谈及嚼齿木的礼仪,也有明确的说明:「一头缓须熟嚼,良久净刷牙关。若也逼近尊人,宜将左手掩口,用罢繴破,屈而刮舌,或可别用铜铁作刮舌之菎,或取竹木薄片如小指面许,一头纤细以剔断牙,屈而刮舌,勿令伤损。亦既用罢,即可俱洗,弃之屏处。凡弃齿木,若口中吐水,及以咦唾,皆须弹指经三,或时过两,如不而者,弃便有罪。」

比丘咀嚼齿木有诸种功德利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甘露火唐经作无厌足章》云:「嚼杨枝具功德者:一销宿食,二除痰廕,三解众毒,四去齿垢,五发口香,六能明目,七泽润咽喉,八唇无皴裂,九增益声气,十食不爽味。晨朝食后,皆嚼杨枝。诸苦辛物,以为齿木,细心用之,具如是德。」佛陀在本经中明确指出,嚼齿木(杨枝)具有消食化痰,解毒去垢,明目润喉,香口益气,润唇正味等多种功德利益。

《十诵律》中也谈及嚼齿木的功德利益。律云:「佛言:嚼杨枝有五利益: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风,四除热病,五除痰廕。复有五事利益:一除风,二除热,三别味,四能食,五眼明。」齿木不仅是古代僧团中常用僧物,民间也被广泛采用,并且赋予齿木特殊的含义。古代印度、西域等请俗人参加宴席,首先赠送齿木给来客,表示诚恳邀请之意,兼表祝人健康。

齿木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梵语 danta-kāstha,巴利语 danta-kattha,或 danta-pona。音译禅多抳瑟插、惮哆家瑟詑。又作杨枝。即磨齿刮舌之木片。为印度僧团日常用品。比丘常持十八物之一。五分律卷二十六(大二二‧一七六中):「有诸比丘,不嚼杨枝,口臭食不消。有诸比丘,与上座共语,恶其口臭,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应嚼杨枝。嚼杨枝有五功德,消食、除冷热唌唾、善能别味、口不臭、眼明。』」可知嚼齿木主要在于除口中臭气,兼为消化等。

杨柳枝和香椿芽哪种植物是古代的刷牙利器?

“杨柳枝和香椿芽,哪种植物是古代的刷牙利器?”这是蚂蚁庄园小课堂的一道问题,正确答案就是杨柳枝。香椿芽是一种食物,带有浓烈的气味,用它来刷牙,显然是没有效果的。在隋唐时期,古人开始使用杨柳枝刷牙。

刷牙是现代人日常的一项护理活动,是一项良好的卫生习惯,但是在现代牙刷发明之前,古人是如何清洁牙齿的呢?中国古人很早就开始注重牙齿卫生,《诗经·卫风·硕人》中有一句“齿如瓠犀”,就是形容美女的牙齿像葫芦子一样洁白整齐,可见当时人们已经很注重牙齿的美观了。当时没有牙刷,要清洁牙齿,一般是漱口,通常是用盐水漱口,还用盐擦洗牙齿,还有用茶水、明矾水和酒漱口的。

到了隋唐时期,人们开始刷牙,而刷牙的利器就是杨柳枝,这种方法称之为“揩齿法”。唐朝王焘辑录而成的医书《外台秘要》里面就记载:“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意思是说每天早上将杨柳枝的一头用牙齿咬开,蘸上少许药粉来刷牙。所用的杨柳枝又叫做“齿木”,汉语中“晨嚼齿木”一词指的就是古人用杨柳枝刷牙的事。

为什么会选择杨柳枝?大概是因为杨柳枝比较柔软,可以轻松咬开,不费力也不伤牙齿,杨柳枝条表面比较光滑,没有绒毛,而且杨柳比较常见,容易获取。咬开的杨柳枝条纤维呈扫把状,很适合用来刷牙。如果实在没有杨柳枝,其他合适的树枝也可以。如今日语中的“杨枝”一词,意思就是牙签或牙刷,应当就是从唐朝传入的叫法。目前在国外不少地区,还有用树枝咬开了刷牙的现象。

.pjbox{padding-top:8px;text-align:center}.pjbox a{cursor:pointer;color:#000} 收藏 / 推荐(96) / 要加油(23)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货拉客微商网投诉、建议、删除信息联系邮箱: 联系QQ: 微信:
Copyright© 2006-2022 www.huol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货拉客·货源网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ICP备号]
网站安全认证 微商网 安全联盟行业认证 微商网 可信网站实名认证 微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