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货拉客微商网官网!

上海养老服务行业现状(上海养老服务行业现状分析)(上海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电话)

来源:货拉客 热度: 时间:2024-02-24 09:30:15
养老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智能养老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延华智能(002178)、万达信息(300168)、易华录(300212)、康泰医学(300869)、九安医疗(002432)、爱侬养老(870925)、冠新软件(834376)等。

本文核心数据:人口结构、市场规模、养老模式、竞争格局

行业概况

1、定义

智能养老也叫智慧养老,是指融合应用健康医疗电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产品,采集人体体征、居家环境等数据,实现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健康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分析处理,提供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迫切的健康养老需求。

根据工信部、民政部和国家卫健委三部门联合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分类,我国智能健康养老产品主要包括:可穿戴健康管理类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和家庭机器人五大类。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主要包括: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养老、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生活照护、养老机构信息化六大类。

2、产业链剖析:产业链条长,涉及行业多

根据前瞻分析,智能养老的服务链上游有物联网、云服务等先进技术供应;智能设备的芯片、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供应,以及护工培训和养老金融等服务;其中先进技术和智能设备核心零部件供应是智能养老主要区别于传统养老的部分。

产业链中游即各种智能养老产品与服务供应商,下游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这三大类养老需求市场。

行业发展历程:起步较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国内智能养老行业起步相对较晚。2007年,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副会长胡黎明发表《新型数字化居家式养老社区解决方案》,提出“数字化养老”;2010年,学术界开始运用“信息化养老”概念;2011年,出现“科技养老”概念;2012年,全国老龄办首次提出“智能化养老”的概念。

根据目前的技术和经济状况判断,2015-2017年左右为产业的培育期。在此期间,适应养老产业的法规、政策、标准和创新体系及可信交易环境将逐步建立,众多企业将不断推陈出新。2018-2020年左右将是产业的推进期。在此期间,适应智能养老产业的各类企业基本建立,创新的智能养老服务模式不断涌现,投融资市场十分活跃。智能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为2021年左右。2021年以后,基于网络的无形市场规模会逐渐接近传统的有形市场规模,智能养老产业在此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持续加持,长期利好行业

人口老龄化趋势背景下,中央层面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智能养老,2011年9月17日,国务院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做好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此后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政策中提到“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字样。

2013年,全国老龄委专门成立了“全国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会”为我国智能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发展把脉导航;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2017年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要加快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并规划了相关目标。

2021年,工信部、民政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要进一步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并制定相关目标。这些利好政策与信息,意味着智能养老已经开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行业发展现状

1、老年人口占比持续上升,“银发经济”蓬勃发展

——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居民健康关注度上升

从人口年龄构成来看,近年来我国15-64岁人口占比持续下降,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逐年增长,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0-14岁人口占比为17.9%,15-64岁人口占比为68.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3.5%。2021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突破14%,达14.2%,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人们对健康保险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近年来,中国健康险保费的收入一直保持增长的态势,2011-2020年,中国健康保险市场保费收入由692亿元上涨到8173亿元,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了健康保险市场行业发展的速度,2020年健康保险收入增速高达15.67%。2021年,我国健康保险收入再次提高,达8447亿元,反映出中国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养老机构数量增长,老年人消费需求增长迅速

为应对日益加剧的老龄化趋势,我国近年来养老机构建设力度和提质升级力度不断加大,养老服务水平持续提升。过去5年来,我国养老机构建设迎来快速增长。截至2021年底,我国提供住宿的养老机构有3.98万个,提供住宿的养老机构床位数量达到501.6万张。

注:2018年之前的养老机构及床位统计口径为老年人与残疾人服务机构,2019年开始将老年人服务机构单独进行统计。

据全国中老年网的调查,中国城市45%的老年人拥有储蓄存款,老年人存款余额2016年超过17万亿元,人均存款将近8万元。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的退休金总额将超7万亿元。2016年,中国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在5万亿元以上。但根据不完全测算,2016年为老年人康养生活提供的产品在5000亿至7000亿元,需求持续旺盛,但有效供给不足。随着康养产业的供给不断增加,2030年中国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将达到20万亿元左右。

2、中国智能养老行业模式分析

——目前以“9073”为主,“社区”及“居家”模式增长空间大

目前,我国推行的养老模式有两种,即“9064”与“9073”。其中,“9064”模式是由北京提出,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我国推行的另一种养老模式是“9073”模式,这一模式最早在“十一五规划”中由上海率先提出,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参考日本与美国的经验,在支付制度与养老建设方面给予我国很多的启示,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现状,未来居家养老模式或将成为主流趋势,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将成为重要的补充。目前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为“9073”模式。

根据2021年底发布的《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城市居民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的占52.9%,居家养老意愿占比已明显下降,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需求比例则提升,分别为26.5%和20.6%。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

在居家养老中,智慧设备和科技产品是家庭成员的辅助。由于居家养老是我国目前的主要养老服务方式,因此,居家养老市场需求巨大,从而导致市场对智慧居家养老产品的需求也特别大。而以居家养老为目标市场的智慧居家养老产业门槛低,商业化成功可能性大,易于带动整个产业链,所以处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我国的养老行业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三种模式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3、智能养老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开始了银发经济的发展,我国智能养老行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智慧养老产业白皮书》,2014年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为0.17万亿元,2020年我国智慧养老产业规模突破4万亿元,增长迅速。前瞻结合历年来智能养老在整体养老市场的渗透情况进行初步测算,2021年中国智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或达4.57万亿元。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示范企业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

国家三部委公布的五批次共计203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中,可以看出来我国的大部分省份都已经发展了智能养老试点,但是这些试点普遍集中于城市而非农村,且发展较好的试点主要集中于北京、山东、上海等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智能养老发展起步晚、程度低的特点显著。

2、企业竞争:信息科技类公司占比最高

国家三部委公布的五批次共计203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中,包括76家信息技术公司和37家医疗科技公司,占据了整个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中,信息科技类公司占比最高,达38%,主要系信息科技类企业拥有以下优势:(1)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创新提供坚强动力;(2)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为养老产业提供专业优质的智能化服务;(3)成熟的养老产品、服务和系统,能够进行市场化推广和运营;(4)清晰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3、产品竞争:智能检测设备入围数量最多

2020年9月,经地方推荐、专家评审等,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了《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其中入围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推广目录名单的产品一共有118件,细分品类有20种,其中智能康复设备和智能检测设备以及社区自助体验设备入围数量最多,分别为21件、14件和10件。

注:截至2022年6月,官方尚未发布2021年版《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

根据《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其中入围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推广目录名单的服务一共有120种,细分品类有6种,其中居家健康养老服务和生活照护服务以及养老机构信息化服务入围数量最多,分别为39件、23件和18件。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智能养老市场规模将全面爆发

2、智能养老行业四大发展趋势:人性化、适老化、结合线下、医养结合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辅助整体养老产业,提供更个性化及针对性的服务,但目前我国智能养老产业部分产品及服务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产品两级分化严重等问题发展仍存在不足。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智能养老产业将向服务产品人性化、健康管理结合线下、医养结合等方向发展,建立一体化管理的产品结构及服务体系。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养老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智慧养老前景,上海这边发展得怎么样?

智慧健康养老是提供给居家老人和社区养老以及养老机构以通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将软硬件技术产品嵌入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多层次、个性化的养老需求的养老模式。

简单来讲,就是通过智慧养老管理平台和智能设备相结合,来达到高效管理,合理资源配置,更好照护老人,养老流程更加规范的效果。

上海这边当前模式发展得还是不错的,因为政府也提出了改进养老服务体系,且智慧养老会是未来的趋势,所以上海一些社区、养老机构等都开始有增加和使用这种模式,像是徐泾养护院与软.富合作在内部安装了管理软件和智能设备。

智慧养老发展的接收程度和使用程度只会越来越深。

上海至2025年不少于17.8万张养老床位,目前养老服务存在哪些问题?

首先是存在供需并不完全匹配的问题。物质需求,如衣食住行等;健康需求,例如健康检查,需要针对不同情况的老年群体进行进一步研究。供给是指根据老年人对自身物质、健康和精神的不同需求,政府和社会力量利用社区这个平台,提供与其需求相匹配的供给服务,满足其实际需要。

其次是存在养老服务未能够提供引导养老服务的问题。养老服务供给结构确实存在不完善。例如,护理型养老床位少,满足残疾、半残疾老人养老服务需求的比例偏低。一些新建的高端养老院也可能因收费偏高,不受老年人欢迎,大量养老床位闲置。这些都是供给侧结构性问题,需要调整和改革。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养老服务是特殊服务,不能简单地供求。

再者是服务对象过滤不明确问题。补充养老金政策的前提是家庭和社区仍然承担社区居家养老的主要责任,政府只起到底线作用。因此,能够享受现场康复、护理以及家政护理服务的老人毕竟是少数,服务对象必须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和筛选。对此,北京、上海、青岛等地制定了相应的筛查标准,包括年龄标准、经济状况标准、家庭结构、疾病程度、活动能力等。

要知道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仍处于探索状态,总体模式仍局限于社会救助性质,不区分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包括责任。社会救助是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即从经济收入入手,提供基本救助资金。其重点主要是低保、五保户等群体。老年人的收入普遍较低,往往处于养老服务和社会救助的交叉点。但是,从公共服务的相关规定来看,社会救助和养老服务仍应区分开来。

上海市养老机构数量多的原因

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增量不及老年人口增速。

假定外来人口滞留与更新保持目前的模式不变,预计到2030年,上海的老年人口总量将增至650万人以上。尽管近年来年上海市养老机构的床位数量保持增长,但增速较慢。例如,2019年较2018年的病床总数增长了5.1%,但是65岁、70岁和100岁以上老人的同期增速却达到7.3%、6.0%和8.5%。

政策建议

第一,根据未来上海老龄化发展趋势、老年人口增长情况和不同老年人群的实际需求,协调“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合理增长。根据规划区域的实际需求类型,结合设施的管理模式、用地来源途径、规划占地方式等因素,确立不同区域内养老设施的层级体系,在养老服务内容上增加服务产品层级的因素,即结合“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包含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站)”和“保障型、舒适型和享乐型养老”形成养老设施体系。一方面按照标准化和综合性的要求继续推进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根据《社区嵌入式养老工作指引》的要求逐步推行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设服务标准,充分发挥其一站式枢纽和综合服务功平台功能;另一方面按照布点均衡、丰富形式、优化管理配送制度增设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

第二,推动公办民营和公建民营,缩小公私养老机构之间的差异,以市场化机制为导向,优化现有养老服务存量。首先,大力推进公建民营,确保新增政府投资建设或改建的养老服务设施都采取委托社会力量运营的模式,支持各类主体进入养老服务市场,对民非和企业提供同等养老服务待遇不一致的政策进行调整,允许境外资在兴办营利性养老机构等多方面享受境内资本同等待遇。其次,加速改制改组以推进“公办民营”。具体措施包括:改变国家为公办养老机构定事业编制规格、定人员编制数量、定财政划拨经费额度的老做法,引入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改制,变财政全额事业拨款为按养护“三无”、“五保”老人数量由财政出资全额购买服务,按机构床位、按养护老年人数量以及运行情况由财政予以补贴。

第三,通过规划调整,推进养老机构的空间错配问题。首先,根据本地区的人口结构、老龄化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地提出城乡养老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标准和布局原则,在养老服务专项规划中科学确定养老服务设施的数量、分布点以及各自相应的规模和用地范围,对独立占地的养老服务设施要明确地块、边界和指标等,对非独立占地的养老服务设施要明确内容、规模、布局等要求。其次,根据自身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老年人分布特征以及养老服务需求,确定“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尽量做到不同养老服务需求点到各养老设施的可达性差异最小化。

第四,推动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首先,尽快建立符合实际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根据各级养老机构,分类别分层次指导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研究市级、区级以及街道(乡镇)级养老机构应该的硬件设施和人员配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点应优先考虑与养老机构、社区托养机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同址或邻近设置,推动医疗机构老年护理床位、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设置要求、服务标准的衔接;其次,鼓励养老机构(社区托养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签约合作,做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社区托养机构签约服务,根据不同机构住养老年人的类型与健康需求特点,结合社区基本服务项目,制订分层分类服务包,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按规定享受税费、用地、投融资等有关优惠政策;最后,鼓励具备一定规模、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护理院、护理中心、康复医疗中心等其它类型医疗机构,继续实施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两证合一”。

第五,利用长三角一体化的机遇,对周边省市吸纳上海市户籍老人养老的机构给予一定的政府补贴,以减轻上海市养老机构负担。当前上海常住人口的老人祖籍在周边省市,他们有意愿回祖籍养老,建议政府利用一体化契机,鼓励部分老人到祖籍所在地养老院养老,上海市财政可以对每位老人给予一定补贴。

关于上海养老服务行业现状和上海养老服务行业现状分析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pjbox{padding-top:8px;text-align:center}.pjbox a{cursor:pointer;color:#000} 收藏 / 推荐(102) / 要加油(24)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货拉客微商网投诉、建议、删除信息联系邮箱: 联系QQ: 微信:
Copyright© 2006-2022 www.huol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货拉客·货源网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ICP备号]
网站安全认证 微商网 安全联盟行业认证 微商网 可信网站实名认证 微商网